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开封 >> 文化遗产 >> 文遗赏析 >> 浏览开封

“风筝与大地”:手工技艺五代相传

2015/12/17 12:09:28 点击数: 【字体:

“风筝与大地”:手工技艺五代相传

宋天亨制作的风筝

“风筝与大地”:手工技艺五代相传

宋天亨在制作风筝 李洪武摄影

    引子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风筝,又名纸鸢、风鸢、纸鹞,相传是战国时墨子发明的,唐宋时成为儿童玩具。1000多年来,风筝点缀着中国的天空,承载着自由飞翔的梦想,给无数人带来快乐的童年时光。宋代画家苏汉臣所画《百子图》,就生动地描绘了放风筝的场面:一个瓦片风筝飘飘悠悠,十来个男孩儿全身心关注,神情各异、生动有趣……

    开封人宋天亨是制作风筝的名家。他的一生,与风筝有着难解的缘分,他最大的快乐和最深的痛苦,都与风筝有关。

    宋天亨祖上四代做风筝,自己也从小喜欢做风筝、放风筝、斗风筝。濒临下岗时,他拿出做风筝的手艺挣钱养家,赚的钱比上班多十倍。

   他醉心于钻研制作技术,有时通宵不眠,“想得脑壳疼”。他经常观察鹰、鸡、麻雀、燕子的翅膀,有时抓一只蜜蜂,用线拴着,观察飞行。

    他的风筝各式各样,制作精良,与众不同。在开封深受欢迎,买风筝人太多,以致他只好排号,约定日期让人来取。那些年的春天,开封的天空四处飘着他制作的风筝,这让他开心不已。

    为制作风筝,他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长年累月对着闪烁不定的烛火烤竹子,他的眼睛受到无可挽回的伤害,最严重时候,近乎失明,“在街上光听见汽车响,看不见”。

    近些年来,国家重视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宋天亨先后被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河南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河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等称号。今年9月,他的“宋室风筝”被列入河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前不久,在位于开封北门外的一处宅院,我们与67岁的宋天亨聊起了风筝。说起往事,老人十分开心,说话语速极快:“有时候晚上睡不着,想想这一生,很开心,没失败过,我想做的事儿都做成了!”

    老人生动的讲述,让我们领略到了做风筝、放风筝的乐趣,也了解到了民间手艺的源远流长。

    五代人“玩的都是竹子和纸”

    宋天亨的爷爷的爷爷,就是做风筝的高手。不过,在他之前,家里不是专做风筝,“风筝只是小收入”。

    他家世代是开封城里的手艺人,究竟多少代已说不清楚,他只知道从老老爷开始,他家的生计就是扎隔断、顶棚,做点心盒、化妆品盒,做社火(花圈、纸马、纸房子、聚宝盆等),也糊孔明灯、风筝,“玩的都是竹子和纸”。

    从宋天亨的讲述中,我们意外发现,六七十年前,手艺人竟能把竹子和纸玩出那么多花样,最让我们惊奇的,是他们竟然用薄薄的纸张,制作出各种精致无比、坚固耐用的盒子。

    纸盒子曾是宋家收入的“大头”。宋天亨小时候,“家里到处都是纸,家人天天都跟纸打交道,刷纸、裱纸、裁纸、糊纸、晾纸……”

    家里有张大案子,他爷爷宋炳南在上边铺开了整张的薄纸,用排笔“哗哗”地刷上糨子,再铺上一张纸,拿手滚子碾压,排出两层纸之间的空气。根据需要,糊两三层或五六层厚,然后卷成卷儿,拿到院子里晾。

    纸褙晾后极不平整,有股“阁僚(音gé liáo,有任性、倔强、不平顺等意)劲儿”,要用硬木做的方棒槌反复砸,把“阁僚劲儿”砸没了,做出来的东西才不会变形。

    制作好的纸褙,根据需要裁好,用带钉子的曲尺,量好了画线,“一拉一溜线”,然后往上“搬边儿”,粘好,就做出了各种各样的纸盒子。

    宋天亨印象最深的是点心盒。他小时候最喜欢的事儿,就是跟着爷爷去送点心盒。送这盒子要用“盒范”——一块大木板起一点沿儿,上面放很多纸盒,头顶着在大街上走。当时他家在西大街住,爷爷一般往书店街路东的“包耀记”、路西的“老五美”,以及鼓楼广场东南角的“晋阳裕”等点心铺送,送到包装点心的地方,总会有很多点心沫,宋天亨瞅着机会,就上前抓几把填嘴里。那种香甜,是他童年最愉快的记忆。

    宋家做的纸盒中,最精致的是粉盒,“可漂亮,大人站上都不坏!”粉盒用五六层的纸褙精心制作,里外裱糊,镶金边,六面盒,三面是画,另外三面镶镜子。宋天亨说,2000年前后,一位七八十岁的老太太见到他,还夸宋炳南的手艺:“您爷的活儿真好!我眼窝(开封方言,意为现在)还放您爷一个盒儿。”

    宋天亨说,那时候手艺人制作的精品,质量之好,的确令人惊叹。他保存了爷爷的一个排笔,前头的羊毛四指长,几十年羊毛都不掉。有朋友识货:“这排笔真好!”他拿起来说:“俺爷的!”朋友一声赞叹:“怪不得!”

    风筝一分钱一个

    宋天亨的爷爷宋炳南玩了一辈子竹子和纸,喜欢钻研,活儿细,能做很多东西,他也擅长做风筝,扎的“子母燕”、“大龙头”、“大头燕”等风筝都很有名。他父亲宋俊德手艺也十分好,能扎半人多高的立体风筝。

    不过,那时候太大太好的风筝没什么人买,宋家扎来卖的,主要是简单的瓦片风筝,一分或七八厘钱批给人家,人家卖两分钱。卖风筝的主要是临街卖大碗茶的,将风筝挂在门口,同时还卖些小喇叭、泥娃娃等小孩玩意儿。

    瓦片风筝只有四根篾儿,一横一竖两斜。那时候线不好找,做风筝用麻纸缠绑,这种纸好撕,一撕一长溜,捻成纸绳,手上抹上糨子,边抹边缠,连粘带绑,一会儿工夫就做成骨架,然后一张纸裁32开糊上,黄纸贴俩红眼睛,红纸贴俩黄眼睛,一只风筝就做成了。

    公私合营后,宋天亨的爷爷和爸爸都进工厂当了工人,不再做风筝卖,但还喜欢做风筝给孩子们玩儿,每年都做各种各样的风筝,领着孩子们放飞。

    宋天亨做风筝,没有人刻意教,他喜欢看爷爷、父亲做,看着看着自己就会了。

    七八岁时,他就开始自己做风筝,瓦片风筝、王字风筝、蛤蟆蝌蚪,以及七星、八卦风筝,都做得得心应手。

    一两年后,宋天亨喜欢上斗风筝,这促使他用心钻研,学做质量好的大风筝。

    斗风筝技艺超群

    斗风筝古已有之。据周密的《武林旧事》记载,宋代少年放风筝“以相勾引,相牵剪截,以线绝者为负”。

    宋天亨说,几十年前,开封也流行斗风筝:“现在放风筝,要尽量避免跟别人的风筝缠在一块。我们小时候,开封兴斗风筝。把别人的风筝线磨断,让风筝飞走;或者把别人的风筝拉过来。”

    斗风筝,风筝大线粗才能占得优势。把风筝放到天空后,找别人的风筝,把线搭上去,一搭上手里就有感觉,然后快速放线,摩擦他风筝线的一个点,产生高温,像锯一样,把他的风筝线磨断,风筝失去控制,就飞走或栽下来。也可以在自己的风筝骨架上安个钩,钩住对方的风筝,然后收线,把那风筝拉过来。“如果两个风筝绞缠在一起栽跟头,一看就是在斗风筝。”

    风筝在天上斗得热闹,地上的人却离得远,相互见不着。也有斗败的人顺着线撵过来的,如果是大孩子,宋天亨就要吃点亏,免不了要挨两拳。尽管如此,他也乐此不疲,做风筝、放风筝的技术快速提高,很少有人能斗过他。那时候,他的学习成绩一般,尤其是算术很差,考一次3分(5分制),他能激动得上桌子欢呼,但他的动手能力却极强,连爷爷、父亲这样的高手,都时常夸他手巧。

    长大后,宋天亨仍然喜欢风筝。因为做风筝总要画几笔,他喜欢上画画。1973年,开封夜校教画画,每月学费5元,当时他的月工资35元,一时下不了决心,父亲站出来支持他:“中!去学吧!”

    宋炳南、宋俊德都没上过学,但却都“像有知识的人”,宋炳南的毛笔字极好,宋俊德天文地理都能讲一套,曾有河南大学教授与他家住同院,聊了几次,很惊奇地说:“你们真不像没上过学呀!”大约过去的手艺人,对文化都有追求,也因此对宋天亨学画画十分支持。

    学了多年的画,宋天亨自认画得并不好,“画不中,但搁在风筝上中!”这段学画的经历,使后来宋天亨的风筝“样儿新鲜,百十种,不重样”,因此在开封城大受欢迎。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大河报
0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