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开封 >> 文化遗产 >> 文遗赏析 >> 浏览开封

贡篚银貂金作籍 官窑瓷器玉为泥 北宋官瓷的百代沉浮

2013/4/13 16:37:29 点击数: 【字体:


贡篚银貂金作籍 官窑瓷器玉为泥 北宋官瓷的百代沉浮

何氏官瓷艺术有限公司何浩庄父子

贡篚银貂金作籍 官窑瓷器玉为泥 北宋官瓷的百代沉浮

致力于弘扬官瓷文化的高氏三兄弟(中为高菊德)

 贡篚银貂金作籍 官窑瓷器玉为泥 北宋官瓷的百代沉浮
 
侃侃而谈的王振宇

贡篚银貂金作籍 官窑瓷器玉为泥 北宋官瓷的百代沉浮

神韵天成的北宋官瓷  

    北宋官瓷、汴绣、木版年画并称开封“三大瑰宝”。其中,北宋官瓷是最能体现大宋文化品位和内蕴的一种艺术式样。陶瓷是泥与火的艺术,历史悠久。在仅存的传世品中,北宋官瓷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神韵天成的美学价值,成为中国民间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在古城开封研究、仿制北宋官瓷的队伍当中,不乏各有建树的佼佼者。走进他们的“瓷世界”,精湛的工艺、逼真的造型无不令人叹为观止。但要真正弘扬官瓷文化,使之成为一种产业并做大做强,将其打造成开封的又一张名片,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神韵天成的北宋官瓷

  中国陶瓷经过汉、唐的发展,到宋王朝时已是名窑辈出、百花齐放,达到璀璨瑰丽的顶峰。宋瓷窑场首推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后人称之为“宋代五大名窑”。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其造型多仿照商、周、秦、汉的青铜器、玉器,风格古朴、庄重、典雅。

  据考证,北宋官窑是宋徽宗赵佶亲临指挥的皇家御窑。这个亡国之君虽治国无术,却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艺术家,诗词书画无所不能,具有很高的审美能力。因而,在宋朝宫廷废定(瓷)用汝(瓷)之后,他又弃汝(瓷)兴官(瓷),对官瓷的造型、色彩、釉质、文饰有极高的要求。

  据史料记载,北宋宣和、政和年间,宋徽宗举国家之力,荟萃大批瓷艺大师,将我国青瓷制作艺术推向了巅峰。因北宋官瓷创制和生产的时间极为短暂(公元1111年至1125年),加之用料考究,制作异常精细,故而产量极少,多为宫廷陈设、收藏,极少流入市场和百姓家。

    公元1125年北宋南迁之后,北宋官窑便从此销声匿迹。“靖康之变”后,南宋官窑应运而生,但烧制出的瓷器造型、釉色、质地都远不及北宋官瓷。史料记载,在金兵破城之际,为不使自己的心血结晶落入金人之手,宋徽宗竟亲自捣毁了窑炉、毁坏了神器。经此浩劫,能传之后世的北宋官瓷作品几乎屈指可数,目前基本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国外几家著名博物馆也有部分藏品。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御窑曾仿制北宋官瓷,以雍正乾隆年间仿制的为佳,几可乱真,但传世寥寥。

  千锤百炼、炉火纯青、简约古朴、神韵天成,是北宋官瓷最典型的艺术特色,素有“贡篚银貂金作籍,官窑瓷器玉为泥”的美誉。为了获得悦目的釉色,工匠们选料严格,讲究工艺,色彩深浅的变化不是靠简单增加色剂,而是靠增加釉层厚度来实现,不涂不绘,不渲不染,不雕不凿,不镶不嵌,造就了浑体一色的青瓷。

  记者见到的“出戟尊”、“贯耳瓶”、“梅瓶”、“方口壶”等,一个个形态各异、风格逼真,虽然是仿制品,但釉及色彩的精美达到了栩栩如生的境界。既无刻意雕琢以哗众,又无颜彩渲染以媚人,惟以体态造型之简朴、釉色纹片之雅丽、紫口铁足之古拙、质地如玉之高贵,展示了其冰清玉洁、神韵天成的品质和魅力。

  如此精美的北宋官瓷艺术,今人是如何继承、发掘、仿制、创新,使之再现它的神韵和魅力的呢?1981年,在时任国家计经委主任余秋里的亲自过问下,国家计经委和河南省轻工业厅划拨资金110万元,支持开封恢复失传千年的北宋官瓷,并成立了开封北宋官瓷研究所。研究所实验组的成员夜以继日地收集、研究大量文字资料,走访数十位陶瓷专家,试验了近200种胚胎、釉面配方,前后烧制了100余次,终于在1984年研制成功。首批仿北宋官瓷精品釉面如玉、质地生辉,受到国内权威专家首肯,专家鉴定后认为“可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珍藏的宋官窑传世品相媲美”。2001年4月,开封市3家研究单位的30多件仿宋官瓷精品亮相北京紫禁城,受到专家及游人的啧啧称赞。

  时光荏苒多憾事,魂兮归来宋官瓷。为探访北宋官瓷的千年神韵和今日仿北宋官瓷的累累硕果,记者走访了当年参与研制现仍致力于北宋官瓷研究且成就颇丰的几位学者。

  弘扬官瓷文化的跋涉者

  高菊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今年72岁,自幼酷爱瓷器、书画和京剧,对恢复北宋官瓷艺术作出过卓越贡献,曾任开封工艺美术厂厂长、开封北宋官瓷研究所课题实验组副组长。对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参与恢复官瓷研究的那段岁月,高菊德仍记忆犹新。为了研究资料、数据,他和研究小组几名同志废寝忘食,有时甚至通宵达旦计算数据,几年中进行了几万字的数据计算。在他的居德堂内,记者看到了已经发黄的笔记本上记载着他当年研制的49个配方和数据。

  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种种原因,官瓷研究进入了低谷。1995年,退休后的高菊德带领家人自筹资金20多万元,率先创建了开封高氏北宋官瓷研究所。10多年来,该所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改进配方和釉面,使官瓷烧制工艺有了很大提高。近年来,高氏三兄弟(高菊德、高志强、高志华)带着仿北宋官瓷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各项大赛,并三次赴马来西亚、日本展销,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赞扬。

  高老先生告诉记者:“算起来,我参与北宋官瓷研究有30多年了,因为这是我们的先人留下的民族宝藏,继承和弘扬这一艺术,使之发扬光大是我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我无悔的选择。”

  在开封铁塔北隅的一个院落里,有一家何氏官瓷艺术有限公司,该公司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末。为了继承、弘扬官窑文化,时任开封工艺美术厂技术员的何浩庄也“另起炉灶”,借地筑窑,开始了北宋官瓷的研究工作。何氏官瓷艺术有限公司不断借鉴、求索、创新,大胆地对胎、釉进行修正和重组,在造型力求准确的前提下,努力彰显皇家风范;在烧制工艺方面不断改进,实现了从燃煤窑炉到燃气窑炉的过渡,减少了环境污染。近年来,何浩庄的儿子何世忠又研制出外观具有鲜明北宋官窑(高仿瓷)特征的礼品瓷,颇受市场青睐。

  “标新立异千秋树,删繁就简二月花。”经过千锤百炼,如今的高氏官瓷、何氏官瓷形成了质朴无华、釉色雅丽的风格,在“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上获得多项大奖,多次赴新加坡、马来西亚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展销。在2001年由国家文物局、故宫博物院举办的“中国五大名窑真品及仿制品展”中,高氏官瓷、何氏官瓷和当时的开封北宋官瓷研究所共有30件仿制品入选,达到了几可乱真的境地,从而奠定了开封官瓷在当今瓷坛的重要地位。

  北宋官瓷

  何日“飞入寻常百姓家”

  初冬季节,漫步古城开封街头,处处能感受到宋文化丰厚的底蕴,汴绣、年画、书法、玉器等应有尽有、琳琅满目,却唯独鲜见官瓷踪迹。成立于1982年的开封北宋官瓷研究所几经坎坷早已不复存在。记者在一条不足200米长的名曰南京巷的小巷里找到了两家民办的官瓷研究所,每家面积不过20平方米,而且门可罗雀,少有问津。

  记者走访了另一位中国美术大师王振宇先生。年届花甲的王振宇是开封市第九届政协常委,不仅参加过当年恢复研制仿宋官瓷工作,还在故宫博物院亲眼目睹过北宋官瓷真品。谈到目前北宋官瓷“藏在深闺无人识”的现状,王振宇显得很无奈:“我每年都写提案和建议,呼吁政府像支持其他文化产业一样支持官瓷研究,但都未引起领导和决策者的重视。”他还说:“禹州的钧瓷、汝州的汝瓷、浙江龙泉的青瓷都在把陶瓷作为一个产业来搞,政府在土地、政策、资金、资源整合等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我们这里恐怕就办不到。”

  近年来,王振宇为弘扬官瓷文化付出了大量心血。2007年,在他的倡导下,在河南陶瓷基地举办了一次“正和杯”仿瓷大赛;2008年中国收藏(开封)论坛他又以“正和”冠名;2009年3月,他又积极参与成立了北宋官瓷研究行业协会,但这一切都收效甚微。

  记者了解到,官瓷生产的成本较高,按照传统工艺,从建窑到准备原料、烧制、胚胎、涂釉以至成品,整个过程下来花费不菲,老百姓自然买不起,如果降低价格又包不住成本。曲高和寡是造成官瓷难以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如何创新官瓷艺术,使艺术瓷日用化、日用瓷艺术化,既保留传统风格,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普通百姓的消费需求,让高雅艺术也“飞入寻常百姓家”,则是一个亟待思考的课题。

  高氏兄弟辛辛苦苦烧制多年的几千件官瓷精品,除了每年寥寥几次的参展(赛)之外,绝大部分都待字闺中,资金缺乏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文化产品从立项、研发、制造、投入到市场推广,一直没有实行真正的产业化运作,致使宣传和运营与市场脱节,最终导致好产品被束之高阁。

  一位热心官瓷事业的文化界人士告诉记者,北宋官瓷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文化发展项目,造成目前止步不前的原因无外乎这几种:一是北宋官瓷研究未引起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注及大力支持,二是缺乏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发展平台,三是对北宋官瓷的历史地位、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缺乏必要的认识和宣传,四是在继承、弘扬官瓷文化的过程中需要营造更加团结、和谐的干事创业氛围。

  如果把官瓷研究和创新喻为一场艰难的跋涉,那么,业内人士的团队精神和方方面面的支持比执著本身还显得重要。前不久召开的第六届禹州·中国钧瓷文化旅游节暨第二届中国美术陶瓷技艺大赛,原省委书记徐光春亲自到会祝贺,其氛围之浓厚,规模之浩大,当地政府支持之力度,令开封的官瓷研究者既羡慕又感叹。禹州人决心要把钧瓷打造成禹州的一张名片。那么,神韵天成的开封官瓷,何时才能走出迷离,再现辉煌呢?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大河网 2009-12-11 作者:伊胜利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