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塔高,铁塔高,铁塔只达繁(音“婆”)塔腰。”这是至今仍在开封流传的一句古老民谣。然而,人们所见到的却恰恰相反——位于开封南部的繁塔,比城北的铁塔“矮”了约20米,而且“头小肚大”,只有3层,远不如铁塔挺拔俊秀。在民间,围绕这一说法,诞生了“铲王气”等各种各样的传说,也为这座屹立千年的繁塔平添了神秘色彩。
汴城二塔,南繁北铁,千年相峙,各呈风采。我市著名学者、研究员韩顺发说,论年龄,繁塔长铁塔75岁,是开封现存历史上最悠久的一座佛塔,其六角形的建筑风格和丰富多彩的佛砖雕像,在国内罕见。多年来,繁塔一直为考古学者和历史学家称奇和关注。
塔因寺而兴
“繁塔所在地,原有一座自然形成的宽阔高台,因附近多居住繁姓,故名繁台。”韩顺发说,公元955年在繁台建寺,落成之日恰逢五代后周世宗柴荣诞辰——天清节,寺院便作为柴荣的功德院被命名为天清寺。到了北宋时期,天清寺与大相国寺、开宝寺、太平兴国寺齐名,堪称京城四大名寺。后在宋太祖开宝年间重修天清寺,并在寺内建塔,名“兴慈塔”。因塔建在寺内,又名“天清寺塔”,俗称繁塔。繁塔是由官员倡导,多年募捐筹备建成的。据塔内碑刻题记,繁塔始建于公元974年,距今已有1040年。
繁塔为六角形,初建时高达9层,满壁着彩,极其雄伟壮观。当年慕名而攀、登高四望的人很多。宋代著名诗人梅尧臣曾怀着极大的兴趣至繁塔游玩,但面对高耸入云的巨塔,终因力不从心未敢登临。他在《闻子美次道师厚登天清寺塔》一诗中写道:“二三君少壮,走上浮屠巅。何为苦思我,平步犹不前。苟得从而登,两股应已挛。复想下时险,喘汗头目旋。不如且安坐,休用窥云烟。”通过此诗,可见当年繁塔之高,所以开封民间多年来一直流传着“铁塔只达繁塔腰”这一古老民谣。
北宋时期,天清寺扩建重修后,殿堂雄伟,斋舍齐备,很受统治者重视。据《宋史》真宗、仁宗、英宗本纪记载,他们经常到寺内祈雨祭天、乞佛保佑。北宋京师文臣卿监、武官大将军、命妇郡夫人以上死亡,全由天清寺和开宝寺击钟示丧。
繁塔之上,风光秀美,景色宜人,无论是艳阳三月、端午佳节或是中秋桂月,只见担酒携食、结伴邀友、饮酒作诗、观赏百戏、品花玩草、烧香拜佛的人络绎不绝。中秋之夜塔灯齐放,“万点明灯彻云霄”的景色更为诱人。尤其是百花争艳、大地复苏的春天,在此“登楼下瞰,尤为殊观”。宋人石曼卿写诗赞曰:“台高地迥出天半,望见皇都十里春。”如此绝妙之景,被人誉为“繁台春色”,列入“汴京八景”。以上风俗,虽经历代有所差异,但是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
韩顺发说,繁塔在宋末元初可能因雷电轰击而毁掉了一部分。元人曹伯启在元泰定年间(公元1324年~1327年)曾在《陪诸公登梁王吹台》诗中写道:“百鸟喧啾塔半摧,荆棘掩映台前路。”从诗中可知,此时天清寺已废败荒芜,繁塔也杂草丛生、塔身断裂。元末,天清寺因战火而彻底毁坏。
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又在天清寺原址上复建新寺,仍复原名天清寺。同时,僧人胜安、圆真等在寺西北方的白云阁废址上建寺,名为白云寺。自此,国相寺、天清寺、白云寺在繁台南北排列。明朝末年,黄河水淹开封,三寺淹毁,和尚散离。清朝初年,桂山和尚带领门徒去山西五台山朝拜,途经开封时在繁塔门洞里居住数年。后来他依靠河南巡抚张自德的力量,在繁台重建国相寺。新寺规模宏大,大门向南,寺殿数进,内有钟鼓二楼,正殿之后为繁塔,并在繁塔之巅修了一个尖顶。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黄河发大水,殿宇毁坏。从此,名寺败落,佳塔孑立。
繁塔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因它的壮观而使人肃然起敬,以至于几百年后连明代的皇帝都因为它太雄壮而对它痛下“杀手”,施以“腰斩”酷刑。这就是民间传说的“铲王气”。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后,由于太子朱标早死,便由长孙朱允即位,也就是建文帝。然而,封在开封的周王朱和封在北京的燕王朱棣对侄儿当皇帝很不服气,便联手将其推翻。后来朱棣当了皇帝,周王也不甘心,图谋不轨,明成祖朱棣察觉后就下令将周王软禁在北京,又将周王府的银安殿和繁塔拆除了一部分,毁掉开封的“王气”,以防江山易主。
瑰丽的建筑艺术
繁塔现存高度30余米,是我国佛塔从四角形向八角形过渡的类型,也是研究佛塔建筑发展、演变的珍贵实物资料。1963年11月,繁塔被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的繁塔由基层、外壁和清代修葺的六级小塔组成。基层塔身筑有极高的封护墙,加大了塔基,增强了抗压力。基层南北各辟圆券门,皆能出入,但不相通,里攀外旋,如同迷宫。由南门入塔心室,室为六角形,原供佛香,顶部以小砖叠涩砌成藻井;由北门入,内设石砌蹬道,绕内壁盘旋而升,可至第三层。要想进入第二层,须由蹬道转出塔外,沿外侧而入。
除了六角形的特殊外形,一砖一佛也是繁塔名扬天下的一大资本,这在现存的佛塔中十分少见。现存的3层繁塔共有佛像砖雕约7000块,共108种造型,这些造型有佛、菩萨、罗汉、伎乐等。
宋代艺术家赋予了佛像丰富的感情,使人们观赏时觉得亲切而生动。佛像所穿袈裟线条流畅,对面部和手脚的刻画表现得丰满、细致、圆润。纵观繁塔内外壁佛像造型,技艺堪称卓绝娴熟。菩萨宝冠上的化佛造型虽然很小,但也毫发毕现、细致入微,充分展示了宋代艺术家雕刻模制的高超技艺。繁塔丰富多彩的佛像,对研究中原佛教艺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布满塔身的佛像无不神态逼真,呼之欲出。可惜经过千百年的风霜雨雪,它们大都残缺不全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外壁的佛像砖雕明显有3个颜色层次,颜色较浅的砖雕是最近一次大修及清代大修时替换上去的,较重的是元、明两代的遗物,最重的当然是宋代时的“原装货”了。
珍贵的碑刻艺术
繁塔还是一座书法艺术的宝库。
塔内现存碑刻200余方,以宋代为主,其中更以宋代书法家洛阳人赵安仁所写的“三经”最为著名。“三经”分别存于塔内上下两层,南门内第一层东西两壁镶嵌刻经6方,东壁为《金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西壁为《十善业道经要略》,第二层南洞内东西两壁上镶嵌着《大方广回觉多罗了义经》。以上均为楷书,有欧、柳书法之长。
“三经”刻石四周均饰有莲瓣开花图案,技法精妙,线条顿挫婉转、劲利自然,毫无雕刻凿痕,如同模制一般,表现出宋人极高的雕刻技巧。
繁塔第二层北洞内嵌有“宋代平海军节度使特进检校太师陈洪进捐银五百两”的记录。文中有“窃以繁台真境,大国名兰,六洞灵仙,曾留胜迹,九层宝塔,近立崇基”等语,字体虽不及赵安仁,但也形体端严、笔画俊丽,是研究繁塔历史的珍贵资料。
繁塔蹬道上每一块阶石都有捐施人的题记,留下了捐施人的姓名、职衔、捐施物品以及祈求目的等,笔迹秀丽可观。
繁塔浑身都是宝
繁塔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精美的佛像砖雕、丰富的碑刻题记、罕见的书法艺术、珍贵的地宫资料、神秘的层级问题而闻名海内外。
1984年9月18日,埋藏在第一层塔心室地下约1.7米深的繁塔地宫破土而出。地宫的发现使每个在场者激动不已,然而这种激动转瞬即逝。经过发掘,地宫口是掀落一边、裂为两块的石板,地宫内空无一物。显然,盗贼已经光顾过这里了。至于地宫是何年何月何日被盗、盗贼曾光顾几次,均成千古之谜了。
历经千年岁月沧桑,繁塔已经习惯了一次又一次的劫难。春去春来,繁塔无语独立,把一切的感慨和迷惑都留给了凭吊者。
往事越千年,繁塔虽然经受了雷电、水患、地震和人为的严重破坏,现今只存3层,但仍不失名塔雄姿。它那宏伟壮观的造型,千余年来深受人们的赞赏。我市也在根据城市的整体发展,积极开发繁塔的历史文化资源,力争早日让千年名塔重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