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仙镇年画的艺术特征
2013/4/12 11:12:38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朱仙镇木版年画来自民间,流传于民间,别于历代宫廷文人画温文尔雅的格调。它线条粗犷奔放,情节鲜明感人,构图饱满匀称,形象古朴生动,色彩浑厚强烈,极富于装饰效果,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全国诸多年画流派中独树一帜,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在表现手法上,朱仙镇年画吸取了传统绘画技法及丰富多彩的装饰手法,创作出栩栩如生的人物故事,但对人物的衬景不作着意描绘,能做到恰到好处。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以简洁明快夸张的手法处理画面和刻画人物形象的。对神的形象塑造,特别突出头部形象,身体比例夸张,极具感染力。人物的面貌健美英俊而不带媚色,是朱仙镇年画最突出的特点。朱仙镇年画源于民间,经历代艺人之手而融入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和崇神意识,反映了农民希冀五谷丰登、富裕兴旺、和睦如意、平安吉祥、六畜兴旺等美好的生活愿望,以及扶正驱邪、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朱仙镇木版年画继承了我国古代优良的传统艺术手法,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点:整个画面饱满、紧凑、严密,基本不留空白,能做到主次分明,主体突出,不繁琐,表现出匀实对称图案的装饰味道。画面上艺人还采用了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法”,使每件事物都能清楚地表现主体并为主体服务,画面的安排,不会使人感到有不合情理之处。
朱仙镇木版年画刀技线条粗犷豪放,阴粗阳细,阴阳对比性较强。尤其是在神像画的衣纹上表现更为突出,有乡土气息,具有北方民族的纯朴、厚实、健壮、整洁的艺术风格。
年画艺人根据不同人物和性格,运用我国传统绘画手法线描,融汇戏剧人物脸谱艺术,想象大胆夸张,塑造出千姿百态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
朱仙镇年画崇尚使用暖色,如丹红、木红、桃红、槐黄、桔黄等,显得热烈奔放。色版设置有:黑线版(黑胚)、水黑版、红版、脸版(木红)、紫版(葵紫)、绿版(铜绿)、青版、蓝版、黄版(版黄)等,其中除黄版之外,皆木版套印。人物服饰设色以木红、铜绿、葵紫三色为主,将世俗生活中的色彩融于神崇拜的宗教色彩模式之中。如“镇宅锺馗”红冠绿袍;“灶马”中的灶爷为红袍,灶奶为绿袍;“关爷”为红脸绿袍。以广丹饰绘人物眼皮也是朱仙镇年画所特有的风格,如“火塘寨”(铜锤换玉带)中的赵匡胤、杨鲧,“带子上朝”中的郭子仪,“加官晋禄”中的陆登,“柴王推车”中的柴荣,“苟家滩”中的李嗣源、王彦章,“马上鞭”中的秦叔宝、尉迟恭等,以此表现人物鲜明的审美个性。
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为开拓和推动中国新兴木刻运动,曾大量收集朱仙镇木版年画(现存上海鲁迅纪念馆)。他热情赞扬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特色,称之为“富有民族色彩的制作”。他说:“河南门神一类的东西,先前我的家乡绍兴也有,也贴在厨门上、墙壁上,现在都变了样,大抵是石印的。要为大众所懂得、爱看的木刻,我认为应该尽量用其方法。”“河南朱仙镇年画,绍兴称‘花纸’,我看是好的。刻线粗健有力不似有些地方印刷那样纤巧。这些木刻年画不染脂粉,人物无媚态,很有乡土味,具有北方年画的独有特色。”
鲁迅先生当年的话十分精确。“无媚态”、“粗健有力”应该是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的精髓。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是群体审美情趣和集体智慧的结晶,从最初单纯辟邪的“神荼、郁垒”,发展到后来富有世俗性的多种体裁和形式,形成了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地方文化。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中国民间工艺品网 201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