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时期,风筝在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中占有相当地位,汴梁风筝经千年传承,至今不绝。宋家人世代居住在古都汴京,都是手艺人,扎灯笼,扎社火,扎风筝,糊纸盒,做屏风,最娴熟的就是扎制风筝的手艺。
“宋室风筝”造型逼真,画工细腻,扎工精巧;组装骨架,携带方便;起飞快,飞行稳,不用助跑。最独特之处在于象形类品种丰富,比例形状都和真的像似,且多取材于市民喜闻乐见的虫、鱼、鸟、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 “宋室风筝”不仅是工艺品,也是人们休闲娱乐、强身健体的工具,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可以怡情、健体。传承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对自身的延续,同时也推动了民俗文化的活态传承。
“宋室风筝”按照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审美情趣,通过形象逼真的表达方式,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赞美和追求的同时,也记述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向世人展示了追求美好生活的民俗文化本质,发挥了沟通群体情感的社会功能。因此,“宋室风筝”作为一项民间艺术形态,其存在和发展是深深地依附于民俗文化的,其价值已远远超越了自身,成为民俗文化形象表达的物化语言及其传承的载体。
2015年,被列为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