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感谢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也为了让家族百年手艺传承下去,宋天亨精心培养女儿宋长虹。图为宋天亨在指导女儿制作风筝。
引子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封风筝进入一段黄金岁月。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买风筝的人很少,买也只买一两分钱的,贵了无人问津,所以只能做最简单的风筝卖;而这时候,买风筝的人多了起来,人们也愿意买精美有特色的风筝,宋天亨的风筝一般6元钱,“限量版”的卖到几十元、几百元。
“那时候日子过好了,手里有了闲钱,当时中国人也没啥娱乐,都愿意花钱买风筝。”宋天亨说。他的风筝甚至被人“抢”着买:有一次,有个年轻人扔下10元钱,拿起一只6元的风筝就跑,宋天亨不高兴了,他边喊边追,硬是把风筝要了回来。原来买风筝的人太多,他做不及,就定下了规矩,发号码排队,约定日期来取。那小伙子急着要风筝,没遵守“规矩”,惹得宋天亨着急上火,多少钱也不卖给他。忆及此事,宋天亨笑言:“搁现在,谁给的钱多,我卖给谁!”
那是宋天亨最有成就感、对风筝最着迷的一段时光。做风筝挣的钱,比上班多数十倍,他兴趣更大,精心钻研,做的风筝更好更有特色,客户要什么样的风筝都能做出来,所以有的限量版风筝卖到了数百元。
他卖风筝是在开封西大街自己家里,不出家门,风筝就卖完了,所以宋天亨给自家的风筝起了个名号:“宋室风筝”,在门口老槐树上挂出幌子,成为西大街一道风景。
不过,宋天亨专业制作风筝之前,却着实经过一番挣扎,直到被逼无奈,才走上了这条路。
“管他丢人不丢人,卖风筝吧”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逐渐从“文化大革命”阴影中走了出来,中国社会生机萌发。每到春天,放风筝的人多了起来。春天的风不乱,东北风就是东北风,西南风就是西南风,适合放风筝。而心情轻松起来的人们,也有了更多飞翔的渴望。
宋家兄弟姊妹都在工厂上班,不再是手工业者,但祖传的手艺并没有忘却,到了春天,随便伸伸手,就做出蝴蝶、老鹰、蜻蜓等各式各样的风筝,全家20多人,每人一个去龙亭湖南边的空地上放飞。
宋家的风筝做得精巧,飞得高,更兼每人一个放得热闹,惹得旁人无限羡慕。
宋天亨等风筝在高空飞稳了,点支烟,悠闲地抽着,然后腾出手拿出一张纸,裁成方形,对角折叠了,卡在风筝线上,对身边的孩子说:“给风筝捎个信?”他的手一松,那纸“嗖”地顺着线上了天,转瞬就看不到了。
身边的孩子们一片惊叹,就有家长过来商量:“能不能把风筝卖给我们?”
宋天亨说:“俺们不卖风筝,等走了把这风筝送给你们吧。”
当时宋天亨无意卖风筝。公私合营后,他祖父、父亲都进了工厂,他的兄弟姊妹长大后也都进了工厂,父亲对他们说:“工人光荣,工人阶级不能做生意。”这是当时的主流观念,做生意是不光彩的事,让人瞧不起。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政策已经允许做生意了,但人的心理还没转过来。
作为开封城手工业者的后代,宋家的兄弟姊妹们心灵手巧,在各自的厂里都是拔尖的技术骨干。他大妹的工作是在镜子上磨花,小妹负责维修电视机,修得又快又好,他五弟扎社火手艺一流,“开封做这行的压不住俺兄弟的茬儿。”
宋天亨在开封机械配件厂工作,掌管厂里最好的一台车床,技术员出的图纸,他都能做出来;后来厂里转产针织品,派出去学制版的人回来都弄不成,领导让他试试,结果后来厂里的版都是他制出来的;再后来厂里转产电表,却造不出合格品,退货一大堆,最后还是宋天亨找到了症结,解决了问题。但工厂折腾来折腾去,效益越来越不行,到1986年,连工资都发不下来了。
眼看生计成了问题,家里人对宋天亨说:“二哥,你卖风筝呗!”他心一横:“管他丢人不丢人,卖风筝吧,孩子大了就不干了。”
他的风筝飞遍开封天空
听说宋天亨要卖风筝,兄弟姊妹都过来帮忙,几天下来,已做了不少风筝。家里风筝堆成了堆儿,宋天亨却发了愁:“这咋卖出去呀?!”
正在为难,第一位顾客上门了。那是邻居家的小孩,宋天亨没打算收钱,“一个院的,要啥钱呀。”大概事前家长有交待,那孩子把钱扔桌子上拔腿就走了。
这孩子拿出去一放,高高飞起的漂亮风筝吸引了众多买风筝的人,宋天亨没出家门,做好的风筝“呼啦呼啦”卖完了!
“开封地方小,人悠闲,好吃好玩儿,有好玩的,传得快。”宋天亨的老伴儿解释道。
于是宋天亨开始了卖风筝的生涯,边做边卖,却怎么也跟不上买风筝人的节奏,只好发号码牌,让人家过几天来拿。
头一年春天,尽管当时卖得很便宜,宋天亨也挣到了300多元钱!要知道,他在厂里的工资
每月35元,300多元可是将近一年的收入!
初尝甜头,让宋天亨格外欢喜,带着极大的兴趣,他全身心钻研风筝制作技术。为了研究可以拆卸折叠的风筝,他整夜不眠;为了将风筝画得惟妙惟肖,他经常观察鸡、鹰、麻雀、蜻蜓等各种各样能飞的东西,抓一只蜜蜂、蝴蝶用线拴了观察。多年的绘画功底儿和丰富的想象力,对他做风筝大有助益,他画的风筝,近看真实,远眺清楚,生动逼真。
开封人喜欢玩儿,对玩儿还很讲究,玩风筝就想玩跟别人不一样的。根据顾客需要,宋天亨能制作任何式样的风筝,并保证能飞起来。
“你看人的胳膊,大臂粗,小臂细。鹰的翅膀也一样,有宽窄有厚薄。”宋天亨给我们仔细讲解风筝飞翔的原理:“不同的部位分别吃风、卸风,在天上形成气流的平衡,就能飞得高、飞得稳。做风筝的道理,万变不离其宗。多观察飞禽昆虫,身子多大,翅膀多长,一旦领悟了,什么样的风筝都能做出来,形状、颜色什么的都不是问题。”
1986年到1997年,10年多时光,是宋天亨的黄金岁月。揣着丰厚的收入,看着自己的风筝飞遍开封的天空,他兴趣盎然,乐在其中。但过度的劳累,悄然侵害着他的健康,渐渐地,他的视力模糊起来。
希望女儿传承百年手艺
做风筝工序多,是件辛苦的工作。破竹子、刮篾儿、扎架子、糊风筝、画风筝,每个环节都是手工制作,都要亲力亲为。
最难的是刮篾儿和扎架子,篾儿的宽窄厚薄十分重要,烤了一握,就知道合不合适。这个环节全凭经验,必须亲力亲为。烤篾儿用蜡烛(后来改用酒精灯),长年累月对着光,对眼睛的伤害很大。1997年,宋天亨的视力越来越差,近乎失明,经检查,他的眼睛患的是“视网膜变性”,是一种无法治疗的眼疾。
他“心情落了”,失去了干劲,知道“这个钱不能挣了”。正好这时他搬了家,从西大街搬到东郊,从此多年不做风筝。后来听说放风筝对眼睛好,就重拾少年爱好,每天在楼顶放风筝。
2006年,国家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宋天亨觉得自己受到重视,“跟我是个宝贝一样”,又来了心劲儿,做了一批风筝。没多久,他的眼睛彻底失明,出门“光听见汽车响,看不见。”这次是因为白内障,医生认为他的眼疾复杂,已无手术价值,他不甘心,坚持做了手术,效果还不错,他的视力有所恢复。
近些年,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重视,宋天亨获得了种种荣誉,他心中十分感激,做风筝的兴趣也被激发起来,但因视力不佳,只能做一些小风筝。在宋家,我们看到了数十种小巧、精美的小风筝。这种风筝可以收藏,也能放飞,“小风筝比赛,一比飞的时间,二比高度,高度越低得分越高。”宋天亨说。
为了感谢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也为了让家族百年手艺传承下去,宋天亨尽力培养女儿宋长虹。如今宋长虹做的风筝也已十分精致漂亮,但她自认“只能比葫芦画瓢,不会创作新的款式。”
“做风筝跟我的生存、生活无关。”宋长虹说:“为了传承,我会坚持做风筝,但不会像我爸那样死里活里地干。我只想学会手艺,当个轻松的事儿干。”
有趣的是,宋长虹的丈夫十分喜爱风筝,他自己动手能力不强,因此大力支持妻子做风筝,“最夸张的说法是,再生个孩子,让他姓宋,把手艺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