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论“神道设教”
纵观中国的风俗,乃是儒、释、道各占一席,从某种意义上讲,宗教是“源”,风俗是“流”。正统的宗教经过与世俗的融合,演化成民间俗信。古代的封建统治者与从精神上、思想意识上统治、约束庶民,必然根据中国固有的国情、民情——儒、释、道“三教圆融”,不是国教,胜似国教的特点,实行所谓的:“神道设教”。
“神道设教”的木牍和功能,在于使人的思想意识、言行、待人接物规范化。此乃师综合治理社会的一种手段,即用儒家的礼制,人伦道德,如“礼、义、廉、耻、忠、孝、仁、爱”作为“精神宪法”,并以宗教上的“福因善造,寿以德昌”等因果报应作为劝解和震慑,凡不收以上两种教诲和约束的,才以人间的法律进行惩戒。从而达到社会的长治久安。
“神道设教”当然就要实行多神主义。如山有山神,土有土地,水有龙王,城有城隍。作为居家过日子来讲,门有门神,厕有厕神,炕有炕公、炕母,灶有灶神……让神主宰一切。
灶神不单单是主管厨灶,而是“一家之主”。是住家宅神,是玉皇大帝派往人间监督家政的神。正像民间《灶王经》所说“来到人间查善恶,为从做事我先清”。灶神既是民间的俗神,又是道教正一派所奉祀的正神。
有神就有其信仰者,有神的信仰就有祭祀活动。祭祀是信仰行为的具体表现。民间俗信中的祭祀,包括祭灶是世俗化的,而不是佛、道两教规范化的。这是因为民间俗信及是从正统宗教脱胎而出,但有区别于正统宗教的教理教义,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实用性、娱乐性。民间俗信中的祭灶就是代用宗教信仰痕迹的世俗化的乡里风俗,在社会上充满了“神道设教”的意味。
二、 灶王码是劝善惩恶的直观教具
过去,工人封死的灶王码(纸像)分两种。一是供常年奉祀的,谓之“金灶”,此又分为双座的(灶王爷、灶王奶奶)、单座的(只有灶王爷)。双座的是给有配偶者供奉的,独座的是给无配偶或“勤行”(饭铺、二荤铺、切面铺)供奉的。另一种是王府宅门以及大户人家平时不供“金灶”,到旧历腊月二十三临时到香烛铺请一份号称“司命之神”的灶王码,谓之“烧灶”。这种纸像相当粗糙,无双座、单座之分,仅一灶王爷而已。而供常年奉祀的“金灶”则比较精细,成为一件成恶扬善的直观教具。
神像上端印有当年二十四节气时刻表,表的两旁印有“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红对联,灶王爷头上金冠盖顶,有红色光环,身着紫袍,手执白色朝简(牙笏),灶王奶奶头戴凤冠霞佩,有绿色光环,身着绿袍,手执黄色朝简。按男左女右的冰排端坐殿上。神像身后有白马(只露头部)。殿上吊透明牛角泡一盏,左右两旁有红对联,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福禄神”,横批为“定府福宫”。殿前有香案,炉内整股高香燃烧正旺,烛台红烛吐焰。香案围帘为红地紫走水,上绣白蓝云朵,青绿海水江牙。香案两侧站有“善恶童子”,一捧“善瓶”,意为凡属居家有善行者均纳入之;一捧“恶罐”,意为有恶行者均纳入之。年终上天言事时,对于善行多于恶行之家,将恶行之签亦倒入“善瓶”,以全善奏之,若恶行多余善行之家,即将善签亦倒入“恶罐”,以全恶奏之。又,案旁另有“日历司”一名,记居家一年用粮多寡,有无浪费行为。还有“监司”一名,监察居家财源是否正当。香案前有一聚宝盆,盆的两侧为左犬右鸡,俗云:“无鸡犬不成家”,鸡、犬能捡拾居家浪费掉的粮食,故能为主人消灾。最早的“金灶”码在左边还有粮仓和仓神,右边有金库和库神。后来多被简化掉。
神像中所标的“东厨司命主,人间福禄神”。意为厨是为炊之处,乃是上天主管。充分显示了“民意食为天”,食是天所赐,俗云:“小猪生下来还带来二斗糠呢。”人生在世,口粮有份,吃喝乃天赋之权。至于吃的好坏,多寡,要由你在阳世三间的行为来决定。所谓“福禄神”之赐给积德、行善之家。人的福禄本来都是平等的,如果作恶多端,而又不知忏悔,则被这位“福禄神”所夺算。由此看来,“福禄神”主要的使命是监察家政。当然,这是“神道设教”的警世之说。
神像上的“善恶童子”分别抱着“善瓶”、“恶罐”,寓义善者平安(“平”与“瓶”谐音),平安则是福;同时寓义奸者(坏人)如果恶贯满盈(“贯”与“罐”谐音)就要获罪,警惕人们“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以求得福报。
神像上的“日历司”是居家用粮的监察官。粮食是宝中宝:“粒粒皆辛苦”,不容糟蹋浪费。
神像上的“监司”是家政财源上的监察官,忌讳贪污、受贿、巧取豪夺、搜刮暴敛、讹诈蒙偷。如是“好财”必须“取之有道”,无原则的榨取不义之财即是罪业。
居家过日子难免在粮米、饭菜上有所撒漏,糟踏浪费,如果养有鸡、狗则可被它捡拾,就不算糟踏浪费。这样,就为主人消灾免罪了。实际上,身向上的鸡、犬,象征天鸡、天犬,天鸡为主人报晓,呼唤黎明,防邪防崇防“小人”。
一张灶王码(像)及宣扬惩恶扬善,又表达了人们居家过日子的追求与向往。现在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张警世年画。
三、 民间《灶王经》是劝善的课本
道教也有《灶王经》,道藏收有《太上洞真安灶经》及《太上灵宝补谢灶王经》,内容比较玄妙。民间的《灶王经》则通俗易懂,可以琅琅上口,旧时脍炙人口,可以被看作是信神、祭灶、积德、行善的通俗课本。过去,谓之“善书”、“宝卷”。
《灶王经》首先牵扯的是灶王爷的姓氏。民间的《灶王经》开卷便说:“灶王留下一卷经,念与善男信女听。吾神姓张名自国,玉皇封吾掌厨中”。但汉《淮南子。汜论训》说:“炎帝作火,死而为灶。”《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最初赋予灶神以老妇形象“主炊食之事”,后渐由老妇变为男子,而美男子。《庄子。达生》司马彪注:“灶神,箸赤衣,状如美女”,且有许多姓氏。许慎《五经义异》等书载,灶神性苏名吉利,或姓张名单,字子郭,他的夫人字卿忌,其职权也逐步扩大,由管一家因时而变为操一家生死祸福,并随时录人功过,并年终上奏玉帝。灶王究竟是谁?
各个历史时期的说法都不尽一样。清末民初,民间《灶王经》上说是张自国,已为近代人所接受,乡间穷祭灶者有云:“灶王爷本性张,一碗凉水三炷香”。一般人敬灶、祭灶都不究其竟,只是“神在我心”而已,究竟灶王爷何许人?没人质疑,没人考证。
民间《灶王经》的特点是一本“善书”、“宝卷”。正面说教的写法,它开门见山地揭露了民间居家过日子所存在的造孽现象,如:“可恨世上男只女,不信真神胡乱行,打公骂婆多作罪,糟踏食物哄孩童。夜晚起身冲撞我,赤身露体面前行……”有的正文下边还作了极为通俗的注解。虽是些“婆婆妈妈”的小事,但说得淋漓尽致,如说有的“小人”食紧财上黑,认钱不认人,见空子就钻,见便宜就上。没理狡三分,得理不让人。敲缸边,站缸沿,不钻南不站北,不三不四,八面玲珑四面风。“拉老婆,曳舌头”当着张三骂李四,当着李四损张三。离人骨肉,破人婚姻,夺人所爱,施人所忌,妒人所长,讥人所短,气人有,笑人无,长处掐,短处捏。嫌贫爱富,刮穷人,拍富人,说大话,使小钱,借钱如白捡,还钱认丧气。里踢外蹶,上窜下跳,搬弄是非,调词架讼。心黑手狠,嘴上无德,无事生非,无中生有,有枝添叶,有叶添花,有花添果,下井投石,予人加罪,自己居功。真嘎假傻合适憨厚。见怂人拢不住火,见女人走不动道。嫖娼聚赌,输打赢要,说脏话,唱窑调,淫词浪语,神魂颠倒,酗酒撒泼,指天骂地,喝风吃雨。为官不义,酷吏虐民,鱼肉乡里。为商不义,货假价昂,童叟必欺,掺糠兑水,缺斤短两,见利忘义等等……这些行为在当年虽提不到法律制裁的高度,但都是不道德的行为,按《灶王经》的说法乃是一种罪恶。如有违犯,即被写上恶签,放入“恶罐”,等到年终朝奏余帝。凡恶罐(贯)满盈者,必当获罪,减福折寿,毁灭造化,由此可见《灶王经》是一本居家、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
《灶王经》还用很大篇幅向世上仕、农、工、学、商、兵一一宣示敬灶读经的善利。如“买卖商人念此经,陶珠事业火样红;手艺工匠念此经,心灵手巧显技能……,年高老者念此经,眼不花来耳不聋;年轻学者念此经,一笔文章锦绣成…..”。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当年规范人心,治理社会的一个侧面。
四、 不同的祭灶仪式
祭灶是年终的“岁祭”。过去曾列入皇家典制,清宫每年腊月二十三日以黄羊祭灶。且不分帝、后均亲诣坛前拈香礼拜,直到送神望燎,没有民间“男不供月,女不祭灶”之说。
祭灶,民间贫富皆有此举。富户有以黄羊、糖瓜、糖饼并为贡品的,还给骑的马也供上草料,甚至有给灶神糊了八抬大轿,或金案宝马的(如旧时的同仁堂乐家和天宝金店刘家)送他上天。穷人,即使是赤贫者,亦不失此礼。用恋歌白疙瘩当烛台,以一个小碗儿当香炉,仅以一碗凉水当供品,用秫荠杆儿插个小马来送灶。虽然近于儿戏,但祭者却说“心到礼到,心到神知”。这种求福报的心理人皆有之。就连草料铺在腊月二十三日也发心作公德,在门前施舍草料,让祭灶之家喂饲灶君的坐骑。
旧时祭祀灶神不光是在岁终,而是根据用灶为炊的具体情事而举行不同形式的祭祀仪式。例如:佛教所举行的各种道场,甚至应了民间的佛事,不论是祝寿,还是度忘的,都在吃斋前举行祭灶仪式。让斋主以铜盆捧一份“敬神钱粮”,“香灯”或“铺排”(此后僧人的杂务)捧一个给厨灶上大师傅的钱包,到临时厨房颂念《大吉祥天女咒》,表示敬神谢厨,然后才能享用斋饭。此乃僧家之礼也。又如:梨园界每年阴历九月初九日为谢罪祈福,举行所谓“九皇会”。据道教《玉清无上灵宝自然北斗本生真经》说:“龙汉年间周御王之妃名紫光夫人,即斗姥元君,生九子,初生二子,为天皇大帝,紫薇大帝;后生七子,为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合称“九皇”。九月九日为其母斗姥元君生辰,九皇共庆是为“九皇会”。是日,梨园界丑角演员扮作道士,作一道场,不会念道经念佛经,文不对题地走个形势,但开坛前也必须祭灶,以便用斋。此乃道家之礼也。
灶王被厨行尊为行业神,每逢旧历八月初三日灶王生辰之日,必齐集崇文门外化市都灶君庙,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好年成时还要唱一台小戏(河北梆子、评戏之类)谓之“酬神堂会”。过去,凡属厨行学徒出师,必要在都灶君庙举行祭灶谢师仪式。此乃厨行之礼也。
旧时,祭灶是社会上一切善信人士的基本礼仪。祭灶,表示敬灶。一心积德,争取“福缘善庆”。当然,人生居家过日子不可能完全符合“天道”,即“上天”与“神”的意志,既有公德之举,又有失礼之处,有意无意地做些错事。所以送灶时,忏悔谢罪,让灶君向玉帝给自家举功掩过,以求福报,这是一种很朴实的信仰,朴实的民风,它区别于正统的宗教信仰,乃是中国所特有的乡土风俗和乡土文化。决不能简单地将他说成是“封建迷信”,而应该本着历史主义的观点来认识这一民俗事项。(原标题:论灶神与祭灶)
本文来自:今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