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郑州 >> 历史传说 >> 传说赏析 >> 浏览郑州

武则天“除罪金简”

2012/4/26 16:05:43 点击数: 【字体:

武则天“除罪金简”

        
    根据道教“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说法,目前发现的这通金简,无疑是“祈福金简”而不是“除罪金简”。而从整个金简刻字一丝不苟,唯独“三官九府”之“三”字最上一横下边故意画一个“√”的情况看,金简是否当有三通,而这通金简正是三通金简中的第一通呢?  

    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帮/政治流氓文痞/狗头军师张/还有精生白骨/自比则天武后/铁帚扫而光/篡党夺权者/一枕梦黄粱…………这首郭沫若作词、常香玉演唱的《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是1980年前后风靡全国的“超级女声”——“精生白骨”江青“自比则天武后”,企图“篡党夺权”,是那个时代人所共知的“政治”……而就在这个时候,武则天金简在嵩山横空出世。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一切颠倒了的历史,也急需被颠倒过来。因为封建正统观念,曾制造了许多历史冤案。  
 
     武则天能被“平反昭雪”,“受胎”于龙门石窟的奉先寺卢舍那大佛。1959年6月29日至7月11日,郭沫若离京赴安阳、郑州、洛阳、三门峡、西安等地考察访问,因在洛阳参观武则天捐助脂粉钱修造的奉先寺石窟,感触颇深,从而引发了他创作《武则天》的激情——“她(武则天)早年比较朴素,不爱奢侈。中年捐助脂粉钱二万贯,在洛阳龙门,修造大奉先寺石窟,唐代的一部分伟大艺术作品因她而留存至今。去年(1959年)我曾经到龙门去游览,我之想写这个剧本,实际上是受胎于此(《我怎样写〈武则天〉?》)。”就在此次游览龙门时,郭沫若先生曾做《访奉先寺石窟》一诗,云:“万躯残佛憎顽盗,一寺灵光号奉先。武后能捐脂粉费,文章翻案有新篇。”  武则天捐助脂粉钱修造的大奉先寺石窟,在1000多年后,不料成为郭沫若先生为其翻案的“敲门砖”——郭沫若与毛泽东“互动”为武则天翻了案,称其“政启开元,治宏贞观”。郭沫若云:“事实上,武后统治时代是唐朝的极盛时代,不仅海内富庶,政权的范围更远远达到了波斯湾。她把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发展了,并为唐玄宗的所谓‘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元时代的一些大臣宰相、文士学士大抵是武后时代所培养出来的人物。”毛泽东亦曰:“有些史书里把武则天写得一塌糊涂,荒淫得很,不理朝政,这样她怎能统治得下去?我就不信。封建社会,女人没有地位,女人当皇帝,人们连想也不敢想,我看过一些野史,把她写得荒淫得很,恐怕值得商量。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  
  
    如果1959年的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是武则天得以翻案的“敲门砖”,那么1982年在嵩山之巅发现的武则天金简,则成了一通砸向武则天的“黑砖”。  
     
    尽管在《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中,郭沫若笑话江青“自比则天武后”,但坊间还是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认为郭沫若写《武则天》,意在“吹捧江青”。著名作家黄秋耘就说:“我看,无论在学术上、文学创作上,郭老是我们民族的一个重要的代表。他一生主导的方面还是爱国主义。当然啦,他后来做的好些事情,很令人失望。刚才讲到的李杜之争,对郭老来讲,是个很小的问题了。比如(上世纪——编者注)六十年代初,他发表了历史剧本《武则天》,歌颂中国唯一的女皇,谁都看得出来,他这是借颂扬武则天吹捧江青啦!对江青其人,郭老又不是毫无了解,以郭老的地位,他何必去吹捧她呢?而且,他这样捧江青,也捧得很肉麻!……”  
     
    郭沫若是不是借武则天吹捧江青,也许仁智各见,这是个具体问题。但1980年前后,整个中国都在反思“文化大革命”,伤痕文学大行其道。在此景况下,“除罪金简”横空出世,让武则天反躬自问自己的重重罪孽,无疑切合了一个时代的思想潮流——武则天在“除罪”,江青与“四人帮”是否也该“除罪”呢?郭沫若先生乃至每一位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是否也都该“除罪”反思“文化大革命”呢?是除罪金简还是祈福金简?1982年,“除罪金简”走出嵩山,可谓“来”得正是时候——尽管“除罪金简”的命名,在今天看来确实有些名不副实。  
      
    但“当时”不是“当下”。如果“当时”把武则天金简命名为“祈福金简”——这是“当下”学者的观点——在“当时”,却是不可想象的。因为那个时代,在我们的意识形态里并没有什么“祈福”,因为我们相信,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我们的幸福,从来也不靠什么神仙皇帝。“看到金简上写有‘除武 罪名’,就顺势把金简命名为‘除罪金简’,现在看来,这是一场因历史而产生的天大的误会。”登封市史志办主任吕宏军说,“金简上写得很清楚,‘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 罪名’,而这通金简,就是在‘中岳嵩高山门’——嵩山之巅的石缝里发现的。金简投于嵩山之巅,无疑说明那是武则天请求天官赐福,因此该金简不是‘除罪金简’,而是‘祈福金简’。”

    要弄清这个问题,还必须回望中国的道教文化乃至整个中国的传统文化。  
  
    “三官”在道教神系中出现的时间,要比三清尊神早。“三官”不但是道教最早敬奉的神灵,而且是神阶很高的尊神。所谓“三官”,就是天、地、水三官,亦称“三官大帝”、“三元大帝”。“三官”信仰源于中国先民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仪礼·觐礼》云:“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瘗(yì)。”不过,这“升、沉、瘗”都是上古时代的天子祭礼,祭祀天、地、水都是大巫与天子的特权,庶民百姓只能祭祭祖先而已。   
     
    但到了东汉末年,张陵(张道陵)修道嵩山,在四川开创五斗米道,以道术祷祝通神,以符水为人治病,把天、地、水演化为主管疾病的三官大神--五斗米道“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简,即木简、竹简等书简),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三国志·张鲁传》)”。关乎此,明代的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写到张鲁时,也曾详细叙述过他的爷爷张陵宣扬的三官敬仰之事,不过更为通俗:“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文三通,名'三官手书',一通放于山顶以奏天,一通埋于地以奏地,一通沉于水以申水官。”  1982年,在嵩山之巅发现的这通武则天金简,上写“乞三官九府”,无疑是“三官手书”中的“其一上之天,著山上”的“请祷之法”的印证--自魏晋以来,既然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观念已经形成,那么这通金简,无疑是“祈福金简”而不是什么“除罪金简”。  
     
    除了“祈福金简”,是否还有“除罪金简”、“解厄金简”呢?吕宏军回答道:“依据推导,是应该有的。”对此,河南省道教协会会长、中岳庙道长黄至杰回答得更肯定:“当然有!只是我们还没有发现!至于把现在的这通武则天金简称之为'除罪金简',这是不懂道教文化造成的。明明是'上之天,著山上',请天官来赐福的,地官怎么来插了一杠子?”  “道教'三官手书'的'请祷之法',不是三种不同的仪式,而是同一种仪式的三道程序,这与《仪礼·觐礼》所说天子祭祀天、地、水的祭礼,是不一样的。在这儿,'三官手书'的'请祷之法'是一套完整的程序。”黄至杰道长说,“因此,武则天金简必然是一套三通。”  
       
     与大河报总编助理刘书志先生讨论这一问题,他认同黄道长的说法,却劈面扔来一个问题:“你认为其他两通金简,应该放在哪儿呢?”“登封--告成--石淙会饮,这既是一段连贯的女皇心路,也是一个完整的'天、地、水'地理单元--武则天投放金简,从时间上看,发生在公元700年她石淙会饮的时候。自石淙河逆流而上,那是她'登封'嵩山的地方,是天之中,'其一上之天,著山上';自石淙河顺流而下,那是她'登封'嵩山'告成'的所在,是周公测影的地方,是地之中,'其一埋之地';至于石淙会饮,那是嵩山之趾与嵩山之水交汇的地方,因她在此病体康复,才有了此次投简行动,'其一沉之水',该是石淙会饮(山营水阵)或石淙河吧。” 

    是祈福金简还是求仙金简?
 
    “三官”主宰人的命运,受到古人的普遍敬奉。但今天的我们,对之知之不多。  

    投简礼仪是什么?记者无从解读。“那武则天的三通金简,也就是'三官手书'所写的内容,是否会完全一样呢?”刘书志先生问。  

    “'乞三官九府除武 罪名','神'都在里面,内容可能都是这样的了。”  

    “都是'中岳嵩高山门'?”刘书志诘问。  

    “不会的,不会的。这个地方,当然是要改动改动的。”记者说。  

    武则天的三通金简,内容应该大致相同。不同的,也许就是括号里的地名各异--  

    “上言:'大周国主武 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或告成周公测影台、石淙河山营水阵),投金简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 罪名。'太岁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谨奏。”  

    金简当有三通,其实也不只是“理论推测”。在目前发现的这通武则天金简上,也能找到“印记”--观察整个金简,刻字一丝不苟,没有败笔,没有多余笔画,唯独在“三官九府”之“三”字最上一横的下边,故意画有一个“√”。这是为什么呢?说明它是三通金简中的第一通,还是表示武则天在“乞三官九府”中的“天官”呢?无论如何,照此看来,“三官九府”之“三”字中间一横、最下一横的下边,也均该有一个“√”,或表示第二通、第三通,或是“乞三官九府”中的“地官”、“水官”--只有这样,才合乎“√”的逻辑。  

    面对一个“瑕疵”,就如此推导,是不是走火入魔?  应该不是。因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实在可怜。  

    要非说走火入魔的话,那走火入魔的,也不是记者,而是武则天--“太岁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谨奏”--这时间与人物,就足证她的“走火入魔”。  

    农历七月七是什么?是乞巧节,是女人与神沟通的节日,这样解读,当然不错。武则天作为一位女皇帝,选在这一天与神沟通,当然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更重要的是,七月初七是“三会日”--南朝道教领袖陆修静在《道门科略》中说,“三会日”为农历正月初七、七月初七、十月初五。这三日,是道民接受“三官考核功过”的日子,也是早期正一道(五斗米道和天师道时期)道民聚会的三个日子。在这三日里,道民必须赴本师治所,申报家口录籍,聆听道官宣讲科戒,接受三官考核功过并以此确定受等次。  

    如果“三官”崇拜最初只是服罪祛病的话,那么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官”的神通就更为广大了,出现了所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之说,人们认定“三官”掌握着人之生死命籍,会在一年的特定三天里分别下降人间,考校人之功过,以定人之寿命。南北朝时期的《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云:“一切众生生死命籍、善恶簿录,谱皆系在三元九府。天地水三官考校功过,毫分无失。所言三元者,正月十五为上元,即天官检钩;七月十五为中元,地官检钩;十月十五为下元,即水官检钩。”  

    “三会日”演变为“三元日”、“三元节”,即正月十五,上元天官圣诞;七月十五,中元地官圣诞;十月十五,下元水官圣诞。“三元”是道教的节日,一直流传至今,这是我们比较熟悉的。  

    也许分工越来越细,“三官”也不再在同一个“工作日”合署办公,武则天才选择了“复古”--在“三会日”之七月初七,“乞三官九府”……她想的也许是一下子把自己的事儿办完办妥。而武则天金简“长一尺二寸、阔(宽)二寸四分”的规制,恰恰也是陆修静制定的--相对于唐代封禅玉简“长一尺二寸、阔(宽)一寸二分”而言,这也是不折不扣的“复古”。  

    而导演此次行动的,恰是武则天晚年最信赖的道士胡超。石淙会饮时,武则天服下胡超的仙丹“疾康复”,“以为神妙”,这才有了胡超策划的投简行动。在武则天眼里,胡超犹如黄帝的老师广成子:“如轩历之广成,汉朝之河上。”她甚至祈求洞真天师胡超:“倘蒙九转之余,希遣一丸之药。”  

    祈福?除罪?解厄?一个都不能少,但这毕竟还很世俗--飘飘成仙,也许是武则天投简的最终追求。  
       
    黄金,至少从汉武帝起就与成仙连在一起,唐代皇帝、道士更是大炼金丹,武则天在金简上刻写“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自然暗含神秘的诉求……  武则天金简怎么命名?在难以走进历史的情况下,武 金简当然最为贴切,为了通俗,不妨叫它武则天金简。  
      
    至于祈福,除罪,解厄,说到底都不过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倒不见得真能映射出武 的世界。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还是叫它武则天金简吧!(原标题:“除罪金简”仍埋藏在嵩山脚下?) 





来源:大河报       2007年05月11日
责任编辑: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0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