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上封禅简述
从三国开始的国家分裂状况,除西晋短暂统一外,一直都是南北割据,五岳也同样处于南北两地。隋唐大一统后,五岳重新回到一个“天子”直辖的范围,这样祭岳最大的盛典封禅在中断了五百多年后又重新开始酝酿恢复。
关于封禅之礼,《史记·封禅书》正义说的很明白:“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由此,中国传统的封禅地都是在泰山进行的。唐代以前有确切记载封禅泰山的帝王有秦始皇、汉武帝和东汉光武帝三人。这三位帝王统治的时代大致有这样几个共同特征:一是国家一统;二是国家强盛;三是帝王本人雄才大略。这三点大体上也是旧时帝王封禅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隋朝一统天下之后,便想着封禅。虽然文帝比不上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汉武帝,但其它两条件大体具备。故开皇十四年(594年),晋王率众臣固请封禅泰山。或许是文帝自知不如秦皇汉武之故,没有敢封禅,只是“于泰山之下,为坛设祭,如南郊之礼,竟不升山而还。”开皇十五年(595年),文帝东巡时又望祭了包括中岳在内的五岳。
唐朝建立之后,对祭祀封禅也是比较重视的。高祖和太宗时即制订了五岳、四渎等常年祭祀礼制:“五岳、四镇、四海,年别一祭,各以五郊迎气日祭之。”中岳的祭祀地点在洛州。唐贞观六年(632年),众臣请求李世民封禅,但李世民以“至敬不坛”为由婉拒。贞观十六年(642年),众臣又上书请求封禅。可以说,太宗还是一个具备封禅条件的帝王,但在决定封禅后,却因“会有彗星之变,乃下诏罢其事”。
2、武则天封禅的准备活动
一代女皇武则天有强烈的封禅意识,尤其是对中岳嵩山情有独钟,曾多次劝唐高宗往中岳封禅。唐太宗生前也曾两次拟议封禅,但都因“天象”、战争而没能实行。做为太宗才人、“性聪敏,博涉文史”的武则天深知封禅的政治意义,身为皇后时多次劝唐高宗封禅,并屡劝高宗封中岳,显然有其政治功利目的。公元696年,武则天以旷古以来第一位女皇帝、大周国主身份登嵩山封中岳,终偿夙愿。武则天封禅中岳做了长时间的准备工作。
1、参加唐高宗泰山封禅
麟德二年(665年)五月,唐高宗正式发布诏敕,并着手封禅的准备工作,这是唐朝最早、最庄严的一次封禅大典,司空、英国公李勣、高阳郡公许敬宗被任命为封禅使。十月十五日,武则天上表说:“历来封禅,祭天即‘封’礼,祭地即‘禅’礼,皆由公卿执掌行事,皇后及女性皆不得参与。但‘天’对男子,‘地’本为女子,故祭地的‘禅’仪,应破旧习,妾请率内外命妇奠献。”唐高宗当即下诏:“禅礼由皇后为亚献,越国太妃燕氏为终献。”麟德三年正月一日,高宗登上泰山南麓的祭坛祭祀天帝,二日高宗到达泰山之巅的登封坛祭天,把玉牒收入玉匮,同时把祭祖的册子也收入玉匮,用金绳捆在一起,在上面封上金泥,盖上玉玺,就地装入早已准备好的石 ,求上天保佑国泰民安。三日高宗来到社首山的降禅方坛,祭祀地神,他把祭器和酒摆在祭坛前叩拜后,皇后武则天开天辟地第一次走上降禅坛祭地,内外命妇等随她逐次叩拜,最后献礼的是越王贞的母亲燕氏。五日,高宗登上朝觐坛,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为纪念封禅大典,下诏改元乾封。这次封禅,武则天如愿以偿,行了亚献礼,极大地抬高了女性的地位,也为她三十年后封禅嵩山做了一次规模盛大的预演。让内外命妇参加祭地大典,这是破天荒头一次,体现出了武则天对儒教男尊女卑挑战的意识,行亚献礼更为自己以后正式登基做了良好的铺垫。
2、劝唐高宗封禅嵩山
封禅泰山后,已为天后的武则天就产生了遍封五岳,尤其是封中岳的强烈愿望,她极力劝唐高宗封中岳,仪风元年(676年)二月,“天后劝上封中岳,癸未,诏以今冬有事于嵩山”;调露元年(679年),“帝既封泰山,欲遍封五岳,作奉天宫于嵩山之南”,“秋七月己卯,诏以今年冬至有事于嵩山”。但是不幸的是都因吐蕃犯塞而停封。永淳元年(682年),“秋七月,作奉天宫于嵩山南”,“奉天”二字足以说明这是为封中岳做准备。弘道元年(683年)正月甲午朔日,唐高宗和武则天幸奉天宫,并“遣使祭嵩岳、少室、箕山、具茨等山,西王母、启母、巢父、许由等祠”。这可能是武则天煞费苦心封禅中岳的“彩排”,同年八月,终于鼓起勇气的唐高宗决定次年封禅中岳嵩山,并召太子赴东都,十月唐高宗和武则天幸奉天宫,但因高宗不争气的身体犯病,诏停来年封嵩山。不久唐高宗驾崩,封禅中岳又只能成为梦想了。然而封禅中岳的仪礼器物都准备停当,一如乾封年间封禅泰山时那样。当时有歌谣流传:“嵩山凡几层,不畏登不得,但畏不得登,三度征兵马,傍道打腾腾。”但武则天并没有忘记自己封中岳的大愿,垂拱四年(688年)改嵩山为神岳,封其神为天中王,还别出心裁地为天中王配了一个王妃天灵妃。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改唐为周,自己做了女皇帝,虽欲封中岳,因徐敬业起兵而担心唐室复辟,再提封禅显然心有余而力不足。天授二年,深知武则天心思的武思文上书请封中岳,但一心打击反对势力巩固大周统治的武则天却无暇顾及。
高宗即位后,公卿又数次请求封禅,这个虽远不如秦皇、汉武和太宗英明的帝王却真的要封禅了。这里的原因除高宗时承继了“贞观之治”的昌盛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则天既立为皇后,又密赞之”。显然,高宗的封禅,武则天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高宗于乾封元年(666年)封禅泰山后,一个更大的封禅计划已在武则天心中孕育。
武则天是一位有胆识的政治家,也是一个敢于创造奇迹的人。在高宗封禅泰山后,“天后劝上封中岳”。武则天敢提出这个设想就是一个大胆创新。因为在此之前的封禅地点都是泰山。但在武则天的眼中,封禅就是“报天地之功”,五岳的地位应当是相同的,都具备封禅条件。所以在武则天的劝说下才有“高宗既封泰山之后,又欲遍封五岳”的意愿。事实上,在武则天的心目中,她只希望封禅中岳,这从武则天称帝后从不提封禅其它四岳可以证明。
在武则天的极力劝说下,高宗于仪凤元年(676年)二月下诏拟封中岳,后因“吐蕃犯塞,停封中岳”。调露元年(679年)七月,高宗又“诏以今年冬至有事于嵩山”,但最后因突厥反叛而罢封中岳。高宗两次封中岳不果后,永淳元年(682年)又准备第三次封中岳:
至永淳元年,于洛州嵩山之南,置崇(嵩)阳县。其七月,敕其所造奉天宫。二年正月,驾幸奉天宫。至七月,下诏将以其年十一月封禅于嵩岳。诏国子司业李行伟、考公员外郎贾大隐、太常博士韦叔夏、裴守贞、辅抱素等详定仪注。
《旧唐书·礼仪志》卷三载:高宗既封泰山之后,又欲遍封五岳。至永淳元年,于洛州嵩山之南,置嵩阳县……下诏将以其年十一月封禅于嵩岳。诏国子司业李行伟、考工员外郎贾大隐、太常博士韦叔夏裴守贞辅抱素等详定仪注。于是议:……又定登封、降禅、朝觐等日。准礼,冬至祭天于圆丘,其封祀请用十二日。准东封祀故事,十二日登封,十三日禅祭,十四日朝觐。若有故,须改登封已下期日,在礼无妨。
又辇舆料云:封祀、登封,皇帝出乘玉辂,还乘金辂。皇太子往还金辂。禅祭,皇帝、太子如封祀。又衣服料云:“东封祠祭日,天皇服衮冕,近奉制,依《贞观礼》服大裘。又云:衮冕服一具,斋服之;通天冠服一具,回服之;翼善冠服一具,马上服之。皇太子衮冕服。又斋则服远游冠,受朝则公服远游冠服,马上则进德冠服。
当时又令详求射牛之礼。行伟、守贞等议曰:“据《周礼》及《国语》,郊祀天地,天子自射其牲。汉武唯封太山,令侍中儒者射牛行事。至于余祀,亦无射牲之文。但亲舂射牲,虽是古礼,久从废省。据封禅礼,祀日,未明十五刻,宰人以銮刀割牲,质明而行事。比銮驾至时,牢牲总毕,天皇唯奠玉酌献而已。今若祀前一日射牲,事即伤早。祀日方始射牲,事又伤晚。若依汉武故事,即非亲射之仪,事不可行。”诏从之。寻属高宗不豫,遂罢封禅之礼。
在封禅礼仪就绪的情况下,高宗准备封禅中岳,但终因病重,“遂罢封禅之礼”。不久,高宗驾崩,封禅中岳愿望终未实现。高宗没有能封禅中岳实际上也是武则天主导的封禅中岳大典的计划没有实现。
3、积极筹备封禅嵩山事宜。
在高宗去世后,武则天临朝称制,仍然想着封中岳。但此时武则天封中岳,可不是乾封时封泰山的“亚献”地位,而将是以“天子”的身份封天禅地。故武则天为封中岳做了许多准备工作。垂拱四年(688年),当永安人唐同泰伪造在洛水中发现“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瑞石时,武则天不仅封洛水,亦封中岳:“又以嵩山与洛水接近,因改嵩山为神岳,授太师、使持节、神岳大都督、天中王,禁断刍草。”可见,此时的中岳已提升到“神岳”的地位了,也就是说,更具备了封禅条件。在武则天正式登基后,决定正式封中岳:则天证圣元年,将有事于嵩山,先遣使致祭以祈福祝厘,下制,号嵩山为神岳,尊岳神为天中王,夫人为灵妃。嵩山旧有夏启及启母、少室阿姨神庙,咸令预祈祭。
至此,武则天封禅嵩山之事已是“万事俱备”,只需择吉日以完成她多年的梦想了。(原标题:武则天封禅嵩山的前期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