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民间祭灶习俗
2012/4/28 9:51:34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相传,灶公(又叫灶君、灶神、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驻人间集录各家庭成员言行的“监察大员”。他(或偕夫人)于农历年初驻点,年底携带“善罐”、“恶罐”返回天庭述职。每家每户都希望灶公在玉帝面前为他们隐恶扬善,以便能多获得吉祥幸福的“年度指标”。由此,隆重饯行必不可少,祭灶(又叫祀灶、送灶、辞灶)成为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之一。
灶公是何人? 《礼记》记载:“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另传说,灶公的原型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是神农氏的“火官”,是为黄帝垒灶的“苏吉利”,是民间垒灶高手“张灶王”,甚至是“回头浪子”张禅等。不论哪种说法,灶公均为“一元说”。
在20世纪初,有文章写道:“一般阵亡的将士们,死得无家可归,玉皇为悯着他们的缘故,便都派他们到人间服务,到各家当灶公去。”这样,灶公又变为“多元说”。
祭灶在何日?
有的说北方在农历十二月廿三日,南方在廿四日。有的说官府在廿三日,民众在廿四日,水上居民在廿五日。一个节日有多个正日,实属罕见。难道说,这是为了防止灶公们扎堆出行会造成“塞车”,所采取的“错峰”措施?
《藤山志》写道:福州人祭灶,“俗谓十二月二十三日祭荤菜,二十四日祭素菜,今人则二而一之”。现在,通常在十二月廿四日祭灶,今年就在今天。
祭灶供何食品? 除了“十杯香茶”、“十盏酒”外,还有“十碗祭灶料”。首先是灶糖灶饼(今称年糖年饼),还有红葡萄、荸荠、甘蔗等带“甜”的食物,希望灶公吃后满嘴甜言蜜语,尽讲好话;鲁迅认为是要粘住灶公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20世纪初,灶糖灶饼亦称奏糖奏饼,“奏”与“灶”在福州方言中谐音,含有请灶公“上天奏好事”之意。广义的“祭灶料”,还包括可作为车轮的光饼、缰索的线面等,因为灶公是乘马车上天的。
另外有“十盘菜”,如“豆腐蛎、蒜仔红豆干等。蛎谐音俤,蒜仔谐音孙仔,阐明兰桂腾芳的意思”。如“蛋是太平,鸡表赓续不断……都是含吉祥之兆”。还有菠菜,因绿菜叶衬以红根,美其名曰“红嘴绿鹦哥”。
祭灶有何习俗? 在灶公启程的当晚,摆上供品,点香烧烛,焚纸元宝,祭祀者毕恭毕敬地三跪九叩,以冀博得灶公好感。焚化灶公像时,燃放鞭炮并把黄豆抛向屋顶作为马的饲料。在一阵噼里啪啦声中,灶公坐着马车上天了。
据报载,在20世纪初,福州人祭灶还有一些习俗,如: “祭灶前,子婿以年祭猪蹄送岳父母,岳家则以田豆、花生、祭灶糖、花面具回敬之。” 祭灶时,用方言唱歌谣:“祭灶祭葫芦,金金赤赤铜香炉;元宝是奴褙,灯库是奴糊。灶公上天讲好话,灶妈落地保护奴。”接下来的歌词有好几种版本,不外乎请求逐一保佑家中老小。
“祭毕,小孩分饼饵,必以让德教之”。还要小孩喝祀过的茶,“喝着会聪明”;吃祀过的荸荠,“可保肚子一年不痛”等。 如今,祭灶的各种旧习俗已少见,买年糖年饼多是为哄小孩、“祭”馋嘴、图热闹,用以营造家庭和睦的喜庆氛围。(原标题:祭灶的传说与习俗)
责任编辑: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