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历史传说 >> 浏览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豫东平原的祭灶说

2012/4/28 10:28:57 点击数: 【字体:


    现代人讲究在除夕团聚,魏晋人讲究在腊日团聚。现代人腊八要喝腊八粥,魏晋人在腊日也要喝腊日粥。现代人喜欢热闹,全国人民跟着春晚一起疯,疯完了还要守岁,魏晋人不玩守岁这种游戏,他们把除夕当夜十二点当成新年的开始……

  
    在豫东平原的农村过年,是从祭灶开始的。腊月二十三,俗称祭灶,主妇们白天打扫厨房,晚上做祭灶汤给家人喝。豫东的祭灶汤很简陋,半棵大白菜,一把粉条,油锅里滑一下,添水煮开,浇入面糊,边搅边熬,熬到略有糊味儿,起锅。

  
    从祭灶这天起,出外打工的人开始往家赶,小学和初中都放了假,镇上和县城里大大小小的单位也开始发节礼,当家的赶集买豆油,买干菜,买春联,买门神,买糖果,买瓜子,给孩子买新衣新裤新鞋子,去村口的代销点或者镇上的信用社换崭新的零钱,全要十块钱一张那种。再然后,打扫房屋,宰鸡宰鱼,炸鸡炸鱼,炸肉饼炸丸子,蒸馒头蒸枣花,包馄饨包饺子,一直忙活到除夕。早年民谣有言:“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蒸馒头……”现在没这些臭讲究,二十三做祭灶汤,但是从不祭灶,其余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直到除夕,抓住什么做什么,反正把过年的东西准备齐整就是。

  
    除夕当晚,全家团圆,吃水饺,看电视。大年初一,干儿看干爸。大年初二,媳妇回娘家。大年初三,祭奠死人。大年初四,还是媳妇回娘家。大年初五,表亲串表亲。大年初六,把所有还没来得及“走”的亲戚“走”一遍。初六过完,这年也就基本上过完了,商店开业,饭店开门,学校开学,单位上班,民工们背上行李陆续返城。

  
    掐指头算一算,豫东平原所谓过年,起于腊月二十三,止于来年初六,不到半个月。

  
    魏晋人过年比这长了一倍。

  
    魏晋过年从腊八开始,确切地说,是从腊日开始。腊日在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南北朝以后的腊日就是腊八,而在魏晋,腊日是指腊月的第一个辰日。比如2006年腊月第一个辰日是腊月初四,2007年腊月第一个辰日是腊月初十,2008年腊月第一个辰日还是腊月初四,总之都不是腊月初八。所以魏晋人过大年,有时候始于腊八,有时候不是始于腊八,这得看那年腊月的第一个辰日是不是初八。

  
    现代人讲究在除夕团聚,魏晋人讲究在腊日团聚。腊日临近,在外经商的、游学的、佣工的、串亲戚的,都要赶回家,和父母兄弟团圆。《乐府诗集》里有一首《孤儿诗》:“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腊日来归,不敢自言苦。”这个没爹没娘的孩子出外经商一年,到了腊日还是回到家里,跟哥嫂团圆。

  
    现代人腊八要喝腊八粥,魏晋人在腊日也要喝腊日粥。腊日粥里没花生,没豌豆——这些食物都是魏晋以后才引进到中国的。那时候腊日粥的主料只有大豆,大豆磨成粉,去皮熬汤,或者不去皮儿,泡一夜,搁水里煮,放青菜,放盐,来点儿菜油,来点儿花椒。

  
    现代人腊八不放假,魏晋人腊日是否放假,暂时不得而知。想来这一天是会放假的,因为大伙都在腊日这天全家团圆,不放假似乎说不过去。我知道那时候的法定假日:每六天之内休息一天,叫“休沐”,近似周末;冬至、夏至、元日各休息五天,近似黄金周。这里面没有腊日。

  
    现代人说除夕,是指腊月的最后一天,有时是腊月二十九,有时是腊月三十,全看当月是大月小月。魏晋时的除夕也是这样。从腊日到除夕,间隔十六天到二十九天不等,这中间的日子,魏晋人用来办年货。

  
    魏晋年货分三种:食物,衣物,辟邪之物。食物有五辛:葱、韭、薤、蒜、芫荽。有糖稀,有肉类,有齑、菹、脯、鲊,有油炸的环饼和餢鍮。薤是藠头,齑是菜泥,菹是泡菜,脯是干肉,鲊是干鱼,环饼是麻花,餢鍮是一种车轮状的大型油炸面包圈。衣物有华胜帽、皮袄和棉鞋。华胜帽是绣了人形饰品的帽子,给孩子戴;皮袄和棉鞋由媳妇亲手做,给公婆穿。至于辟邪之物,主要包括竹子、花椒、柏枝、桃木、芦苇,还有剪成鸡、狗、猪、羊、牛、马、人等形状的剪纸。

  
    魏晋没有祭灶,腊日之后的第二个节日就是除夕。除夕这天,族人团聚,祭祀祖先,喝大酒,吃环饼,把葱、韭、薤、蒜等五辛凉拌了摆在桌子上下酒。魏晋流行大宗,一族上万人是不稀奇的,万人食客得坐上千桌吧,场面肯定很壮观,比现代那些牛逼局长办的婚宴还壮观。

  
    人多了喝酒,没有游戏是不成的,魏晋除夕酒桌上有一种“藏钩”游戏,同桌之人公推一倒霉蛋出来,让他猜谁的手里藏着金钩或者别的小玩意儿,猜对了,被猜中的那位要罚酒,猜不对,猜家要罚酒。这游戏在我们豫东平原也有,不叫藏钩,叫“猜枚”。猜枚和划拳是豫东酒桌上至今必不可少的两大游戏,有那素质低的酒友,猜着猜着常常会打起来,你们说我们河南人孬,这也是证据之一。魏晋大族在一块儿喝除夕酒,人数很多,不可能素质都高,万一也打起来,那过年可就热闹多了。

  
    现代人喜欢热闹,一说过年,全国人民跟着春晚一起疯,疯完了春晚,还要守岁,也就是等着新年的钟声慢慢敲响,好像意义挺重大似的。其实你不守岁,新年也是照来不误,你守了岁,你的新年也不会比别人早来多少,有那闲工夫还不如搂着媳妇睡个暖和觉呢。

  
    魏晋人不玩守岁这种游戏。他们的历法跟咱们有点儿不一样。咱们走的是周朝的路子,以夜半为朔,把除夕当夜十二点当成新年的开始;魏晋人走的是夏朝的路子,以平明为朔,天不大亮,就不算新年。所以我敢断定,魏晋人在大年初一那天要比我们起得晚一些。

  
    大年初一,魏晋称为“元日”。元日那天这样过:早上起来,全家人团团圆圆吃“岁饭”,然后在堂屋门口生一堆火,把竹子扔进去,烧得噼噼啪啪作响,这就是“爆竹”。现代人说爆竹,指的是鞭炮,跟竹子没关系;魏晋人说爆竹,那才是真爆竹。爆竹完了,在大门口贴上鸡形的剪纸,门首插上芦苇,门鼻子挂上桃木,再给小孩子衣领上插一根柏树枝。这些玩意儿都有讲究,爆竹、芦苇、桃木、柏树枝可以驱鬼,门上贴鸡形剪纸,则是为了把赶跑的鬼挡在门外。

  
    但是大王之风与庶民之风不同,小百姓玩爆竹玩剪纸,在底下瞎热闹,领袖们则喜欢在元日这天干些大事情。我查了《三国志》,刘备是在元日这天登基的,曹丕也是在元日这天登基的,孙权还是在元日这天登基的,不信看看他们仨的登基诏书:

  
    刘备说:“备畏天明命,又惧汉阼将湮于地,谨择元日,与百寮登坛,受皇帝玺绶。”

  
    曹丕说:“筮之三易,兆有革兆,谨择元日,与群寮登坛受帝玺绶。”

  
    孙权说:“谨择元日,登坛燎祭,即皇帝位。”

  
    魏蜀吴三国都是始于大年初一,这一点请您牢记。(原标题:豫东平原从祭灶开始年味渐浓)
 
 



本文来自:今日网

责任编辑: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