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皮舞",又称"神马皮",是一种独具风格的民间舞蹈形式,有近六百年的历史。据杜氏族谱记载,明成祖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精通"大洪拳"的杜氏先人杜昆率杜氏族人由山西洪洞县迁至获邑之南,将拳艺传于后裔。明思宗崇祯十三年(公元1461年),豫北大旱,飞蝗满天,颗粒无收,,哀鸿遍野,因杜氏族人精通拳术,一些人便以武求生,沦作响马,祸害百姓。后来为镇住族人作乱,使族人归顺民意,不再祸害人间,杜氏在村西各修一座"五道庙"和"牛王庙"。庙修成后,杀马祭天,表示上天已收响马归天;并将马皮割为条缕,制成长鞭,赐名"金龙马皮鞭"。在表演鞭技时,间以独特的舞蹈方式,祈求上苍频频显灵,鞭挞邪恶,匡扶正义,这奇特的家规寄望杜氏后人做于国于民有用之人。这就是"马皮舞"的渊源。
"马皮舞"以"钉马祭天,皮革制鞭,武舞兼备"为特点,其主要道具是一根马皮编制的长达七米的软鞭。表演时一人居中,展挥重约30斤、长7米的巨鞭,八人扮马绕圈作舞。扮马者身背“将架”,“将架”上披红挂绿,并缀有数枚铜铃,叮当作响,意为“响马”已改邪归正。“将架”上描绘刘备、关羽、张飞、孔明、黄忠等诸将图像。
演出“马皮舞”时,执鞭者每甩响鞭,都要首拜刘备,次拜孔明,再拜关羽、张飞、赵云、黄忠等。在跑动的基础上变换各种步法和手势,节奏灵活鲜明,具较强的可观赏性。
作为一种极为独特的民间舞蹈形式,"马皮舞"具有十分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抢救价值。在1983年被有关专家确定为全国惟一、获嘉县独有的民间舞蹈形式,具有特殊的表演风格和重要的文化价值。2008年12月被授予"新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6月被授予"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