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古帝虞舜的传统美德和献身精神(4)
2013/11/21 10:33:23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为之守孝三年。丹朱守孝满后,被帝舜封于房陵(今河南安阳防陵,房、防古音同);筑丹朱城。丹朱又联合兜族人起兵反抗,被帝舜击败,贬于丹水(今河南淅川),再逐于东方的丹水、丹山(今山东临朐县东)。丹朱遭到虞族人的排挤,又西返于敖山(今山东蒙阴县西北三十里),再返于荥阳(今属河南)的敖山。帝舜为稳定政权,又将丹朱封于偏僻的丹渊(今陕西商州)。丹朱仍不服,联合兜及苗蛮反叛,帝舜予以镇压,丹朱等战败后南逃,途中丹朱病死于今河南淅川县。舜封子均为丹渊诸侯,更名商国。均遂称为“商均”。帝舜的地位才巩固下来。另一说是舜“摄政八年而尧崩。三年丧毕,让丹朱,天下归舜”[7]。《孟子·万章上》亦说:“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子,而讴歌舜。”从尧舜时阶级、私有制出现和部落联盟机构实已成为初始国家机构的情况分析,尧禅让帝位与舜是不可信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平遥尧舜时古城的发现,佐证了尧舜时已进入初级奴隶制国家形态。
四、实行仁政和造福于民
《广弘明集》引《汲冢周书》云:“舜囚尧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取之帝位。”皇甫谧云:“舜所都,或言平阳。”说明舜初即位于尧都平阳。之后,迁都于蒲坂。顾炎武《历代宅京记》说:“舜都蒲坂,今山西平阳府蒲州(今山西永济蒲州)。”《史记·五帝本纪·正义》云:“蒲州河东县本属冀州。宋永初《历山记》云:蒲坂城中有舜庙,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坛。”舜为帝后,广施仁政,以身作则,造福于天下之民。《古今注》云:“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又“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咨有十二牧”。这种虚心听取各方意见,以贤人治理天下的美德,是他实行仁政、造福于民的思想基础。
1.任用贤才
《史记·五帝本纪》载:帝舜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选任伯禹为司空,管理土地;任弃(即后稷)为稷官,管理农业;任契为司徒,管理教化;任皋陶为士,管理刑法;任垂为共工,管理百工;任伯益为虞官,管理山川河湖,任朱虎、熊罴为副虞官,协助伯益;任伯夷为秩宗,管理郊庙礼仪;任夔为典乐,管理礼乐;任龙为纳言,管理谏帝事务。他将中原、东方、西方(今黄河流域)有威望的部落长,都任用为自己的助手,进一步得到了诸部落民众的拥护。
2.治理天下
帝舜廉洁爱民,生活朴素,二十二位管理官员也尽心尽力,天下大治。皋陶任大理职后,执法严明,刑法宽和,民间没有冤情;伯夷主礼,井井有条,上下谦让,君臣一心;垂主百工,各种器具制造及房屋营修业兴旺;弃为稷官后,教民按季节种植五谷,粮食丰收,民不受饥;契任司徒后,百姓亲和,尊老爱幼;龙主宾客、纳言,远方部落长归服,各方建议及时达于帝舜。十二牧深得九州(今黄河、长江流域的大部分)百姓拥戴,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治住了天下的洪水,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他又带领百姓平土地,划定九州地域,水地种稻,旱地植粟,以土地好坏交纳租赋,民心大快。从此,疆域扩大,国家的雏形机构形成。“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抚交趾(今越南北部)、北发,西戎、析支、渠叟、氐羌(西达今新疆),北山戎(今内蒙古)、发、息慎(今东北),东长、鸟夷(今山东),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8]这个地域有些夸大,帝舜时的辖土不会有这么辽阔。
3.民颂舜德
帝舜在百姓丰衣足食后,还注意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竹书纪年》云:“舜作室、筑墙、茨屋、辟地、树谷,令民皆知去岩穴,各有家室。”舜注意教化百姓,改除陋习。《管子》云:“有虞之王,烧曾薮,斩群害,以为民利。封土为社,置木为闾,民俗知礼也。当是其时,民无温恶不服,而天下化之。”舜还以身作则,劝导百姓节俭。《韩诗外传》云:“舜甑盆无膻(不食肉之义),而下不以余获罪(不贪财之义);饭乎土簋,啜严土型(以瓦器烧饭之义),而农不以力获罪(不偷懒之义);麑衣而领,而女不以巧获罪(不以腐化犯罪之义);法下易出,事寡易为功,而民不以政获罪(法简事少,民不以苟政犯罪之义)。故大道多容,大德众下,圣人寡为,故用物常壮也。”《吕氏春秋》云:“舜之耕渔,其贤不屑,与为天子同。其未遇时也,以其徒属,掘地财,取水利,编蒲苇,结罘网,手足胼胝不居,然后免于冻馁之患(言舜微时勤劳之义)。其遇时也,登为天子,贤士归之,万民誉之,丈夫女子振殷殷,无不戴说。舜自为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见尽有之也。”《尸子》亦说:“舜南面而治天下,天下太平,调于玉烛,息于永风,食于膏火,饮于醴泉。”称颂舜为“帝”后,仍和百姓同甘共苦,心中装着百姓关心的事情,因而得到人民的赞扬。《新书》记载帝舜说:“吾尽吾敬以事吾上,故见谓忠焉;吾尽吾敬以接吾敌,故见谓信焉;吾尽吾敬以使吾下,故见谓爱焉。是以见爱亲于天下之民,而见贵信于天下之君,故吾取之以敬也,吾得之以敬也,故欲明道而谕教,唯以敬也。故欲明道为忠,必服之。”正如此,帝舜才能成为帝王的楷模。他派臣子四出各地采风,吸取民歌之长,亲自制定箫律、《南风》、《九韶》乐舞,歌颂太平盛世。《礼记·乐记》云:“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淮南子·泰族训》曰:“舜为天子,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尸子》云:“帝舜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其诗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世本·作篇》云:“舜作箫,其形参差象凤翼,长二尺。”《尚书·益稷》云:“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吕氏春秋》云:“舜立,仰延乃拌瞽叟之所为瑟,益之八弦,以为十二弦之琴。帝舜乃令质修九招六列六英,以明帝德。”章太炎《诂经札记·舜歌南风解》云:“舜南巡苍梧,地本属楚,其歌南风,盖即在南巡时,厥后楚之《九歌》九章,当即南风遗音,故有《湘君》、《湘夫人》等篇,即用舜律,而又咏舜事也。且夷乐亦惟南音最合。”舜创音律、乐歌,成为一代盛世国乐。甚至多次征伐不服的三苗(时在今江、汉一带),也在帝舜德政下表示归顺了。《淮南子·齐俗训》云:“当舜之时,有苗不服,于是舜修政偃兵,执干戚而舞之。”《吕氏春秋·尚德》曰:“三苗不服,禹请攻之,舜曰:‘以德可也。’行德三年,而三苗服。&rdquo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虞舜大典(近现代文献卷三)2013-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