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帝死后,太子杨广即位。贺若弼忘记了一点:对于文帝来说,他是文帝的老部下、大功臣,所以文帝迁就与容忍他,但是对于隋炀帝杨广来说,贺若弼只是其父一朝遗留下来的一个大臣而已,他对炀帝没有任何的功劳可恃。当还是位居太子位时的杨广曾经询问贺若弼:“杨素、韩擒、史万岁三人俱称良将,优劣如何?”弼曰:“杨素是猛将,非谋将;韩擒是斗将,非领将;史万岁是骑将非大将。”太子接着问:“然则大将谁也?”弼拜曰:“惟殿下所择。”虽然贺若弼想借此毛遂自荐一下,希望得到太子杨广的赏识,甚至还有拍马之嫌。但是他的回答却反而引起了杨广的猜忌,杨广认为“弼亦自许为大将”,显然杨广很不喜欢他的这种自以为是的回答。于是,他怀记在心,但对此贺若弼却没有一丝察觉。在炀帝即位后,他仍然是我行我素,不知约束的大放怨言。于是隋炀帝是旧怨与新怨一起涌起,便找了个因贺若弼议论其大账过奢的借口诛杀了他。此外,还将贺若弼的妻子罚作官家奴婢,他的儿子们也被罚为奴,后来他们全被诛死。对于贺若弼来说,这样的结局和下场是完全不应该的。他的父亲因口舌之祸获死,他的朋友也因口舌获诛,贺若弼在目睹了其父的惨状与遭受了肌体之痛后,非但没有能吸取其父的前车之鉴,反而累及家人,使全家都死于非命。他的过失连魏征等人也为之扼腕叹息:“虽贺若弼倜傥英略,然贺若功成名立,矜伐不已,竟颠殒于非命,亦不密以失身。若念父临终之言,必不及于斯祸矣。”
这位名将,不是战死于疆场,而是死于自己的三寸之舌。其父死于是,其子也死于是。他所遇到的君主隋文帝绝对不是一个残暴的屠戮功臣之人,在他的怨言面前,文帝一再宽容,忍让,一再的警告。但他仍然是矜伐不已。最终不顾隋文帝的屡屡警告而走向了由自己怨言所铺设的万丈深渊。封建王朝中,死于口舌之祸的大臣数不胜数。如果说贺若弼没有其父的前车之鉴与引锥刺舌的警戒,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把这场悲剧的责任推给封建统治者的残忍和暴虐。但是贺若弼的悲剧却完全是根植于他那无限膨胀的权利名利欲望,以及那无法控制的言行之中,他的悲剧只应该由他自己负责,而他的重蹈覆辙只能说令这场悲剧更为可悲。(文/陈倩)【原标题:被父亲用锥子刺舌告诫 隋将贺若弼仍死于口舌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