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晋代永嘉之乱以后,中国的南北便开始分裂。到581年,北周左大丞相杨坚称帝,建立隋王朝,形成隋陈对峙,隔江而治的时候,已经有近300年的历史了。长期的分裂局面,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隋文帝杨坚立国之后,便决心要完成灭陈统一的大业。他说:“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这里的一衣带水,自然是指滔滔长江了。
贺若弼少时即能文善武,胸有大志。被隋文帝委任为第一任吴州总管后,更是踌躇满志,曾吟诗一首寄给好友。诗曰:“交河骠骑幕,合浦伏波营,勿使麒麟上,无我二人名。”可见其高昂气宇,凌云壮志。这时,他审时度势,向文帝献上了“取陈十策”。其中一策云:以老弱残兵和破旧战船停泊于邗沟之上,用以麻痹陈国。另外在邗沟以东新开一条“山阳渎”,让精锐之师隐蔽其中,以等机攻陈。杨坚览毕弼之奏章,很是赏识,当即赐宝刀一把,以示褒奖。
为了统一大业,隋文帝便在开皇七年(587)“农四月庚戌,于扬州开山阳渎”。渎,水道也。所谓“山阳渎”,是从茱萸湾(今扬州湾头)往东至东陵(今江都宜陵),再折向北,经凡汊(今江都樊川)、高邮三垛、宝应达东射阳湖,新挖一条人工河。
在贺若弼的亲自主持下,由后来任尚书右丞的皇甫议具体组织实施,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艰苦努力,山阳渎终于开凿成功,隋文帝见条件成熟,便任命贺若弼为行军总管,实施灭陈大计。
贺若弼的平陈之计得到隋文帝的认可后,便夙夜不懈,积极准备。他先派来护儿(江都人,字崇善,唐初宰相来济之父)去江南刺探敌情,并据此在江北不断采取迷惑与疲惫陈人的计策,弄得陈兵莫衷一是。
贺若弼一面购制了大量的精良船舰,把它们藏匿在新开挖的山阳渎内,以作渡江之用,一面又购了五六十艘破旧民船泊于长江夹江口(今江都境内),让陈朝人以为“内国无船”,不堪一击,只要依赖天堑,便可绝保无虞。他还让沿江驻军经常换防,每次交接时都在广陵一带集结,“大列旗帜,营幕蔽野”,制造渡江南攻的假象。当陈朝的官兵加强江防,作好抵抗的准备时,却从探马处得知,原来隋兵只是换防,并无渡江之意。他又另派一支人马,经常沿江打猎,故意搞得人马喧噪。陈兵忙调兵遣将迎战,却又一直无法交兵。陈兵如此多次疲于奔命,时间一长,也就习以为常,放松应有的警惕,以为隋兵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不再戒备。
这样,贺若弼于开皇九年(589)正月初一,趁陈人欢度新年之机,引军挺进江南,“故弼之渡江,陈人不觉……遂克之。”由于灭陈有功,贺若弼被封为右武侯大将军,晋爵宋国公。
山阳渎的开挖,开始仅仅是出于军事目的,但是,后来不仅为历朝历代的漕运、航运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而且还为解决里下河地区农田的旱涝排灌问题,对推动当时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即使到了今天,经过解放后的几次疏浚、拓宽,山阳渎仍然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这一点上,贺若弼是功不可没的。□朱毓麒【原标题:贺若弼开挖了山阳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