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才俊 胸怀大志
马吉森(1857年~1912年),曾任翰林院侍诏、直隶候补道等官职。据《续安阳县志》记载:“马吉森,字子明,巡抚丕瑶长子。明敏通书史,虽显族,与人和蔼,遇地方公要,倡导最力。”
作为晚清开明官员马丕瑶的长子,马吉森深受其父克己守礼、勤政爱民等诸多优良品性的影响,少小勤学,常怀忧国忧民之心。
安阳作为南北交通的要冲,过往官吏甚多,经常向民间征派马匹车辆,民众苦不堪言。光绪十年(1884年),年仅27岁的马吉森联合当地士绅创设车马局,规定此后官家所需车马一律通过车马局,不得随意向民间乱征滥派,从而使差役有所减轻。马吉森此举措深得人心,受到当地百姓的交口称赞。
晚清时期,西方帝国主义列强肆无忌惮地对我中华民族实施军事侵扰,要挟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不仅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还对中国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掠夺与渗透。面对民族工业受压迫、被挤兑的严重局面,马吉森悲愤交加,一腔爱国激情使他意识到必须兴办实业与之抗衡。
实业兴邦 后人颂扬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马吉森以业主身份开办了六河沟煤矿,成立了安阳矿业总公司,并担任安阳商会会长。他最早引入股份制形式,组建了六河沟煤矿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当时中国的十大煤矿之一。
马吉森思想开放,经营手段灵活,积极采取和引进先进的管理制度和经营方式。他经营的企业,从产业结构到公司治理都独具鲜明的现代企业特征,对当时的河南,乃至整个中国的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促进意义。
马吉森兴办的六河沟煤矿投产后,获利颇丰。后来又有张孝谦、叶润含等增资重辟新井,还吸引了德国人莫纳根、比利时人马楣等外商的入股投资。1919年后马吉森等爱国商人们赎回矿权,恢复民族资本的完全控股,并将观台镇至丰乐镇的轻便铁路改建成标准轨道,安装了2×1000千瓦发电机组,又开凿台寨、复兴等新矿井。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六河沟煤矿达到鼎盛时期,共计有资本300万元,职工5000人,矿区面积11.78万平方米,并拥有发电厂、火车房、轻便铁路等配套设施等,年产原煤75.2万吨、炼焦2万吨。
经过六年开发,六河沟煤矿生意兴隆。宣统元年(1909年),清政府决定加大六河沟煤矿开发力度,采取竞标出资开发六河沟新煤矿。马吉森在其妹马青霞的大力资助下,以180万两白银中标,夺得六河沟新煤矿开发权,击败了英商的暗箱操纵,长了国人的锐气,灭了洋人的威风,其爱国壮举,为后人颂扬。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马吉森和马吉樟、孙家鼐等三人筹资200万元,引进近代纺织机械、纱锭2万余枚,招收生产工人1300余人,兴办了广益纱厂,成为当时中原地区最早、规模最大的纱厂,居全国民族资本纺纱厂的第六位。
马吉森创办实业的举措,不仅确立了内陆地区民族工业的雏型和典范,而且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自尊与自信。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农工商部因马吉森兴办实业成绩斐然,批准他为该部四等议员。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他又奉命勘察直隶临城、宛平、房山青龙涧、金窝沟矿产等。他夙兴夜寐、勤政务实、恪尽职守、政绩卓著,深得朝廷信赖和赏识。官居直隶候补道,后任平粜局总办、矿务局会办,又委办北洋官矿,成为近代实业界的重要人物。《续安阳县志》对马吉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安阳今日工商业,稍见扩展,吉森实创某端。”
清末民初,社会动荡、战乱纷起,以马吉森为代表的一代豫商在这样的环境里也受到很大的限制,没有机会把手中的企业做大做强,也未能更充分地施展自己的才华,令人惋惜和感慨。但马吉森自强不息、胸怀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和壮举却始终鼓舞着有志于实业兴邦的后来者。
如今,以六河沟煤矿为前身的峰峰煤矿和以广益纱厂为前身的豫北棉纺织厂,仍以蓬勃的生机活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宽广舞台上。
抚今追昔,我们不禁慨叹:勤劳勇敢的安阳人民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同共和国一起虽历经磨难,但始终不屈不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以顽强的拼搏与鏖战驱逐了外侮,平息了战乱与纷扰,结束了百年的屈辱历史,迎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进入新世纪后的今天,第八届豫商大会在我市隆重举行,并取得丰硕成果。作为近代豫商先驱的马吉森如果在天有灵,一定会为本次盛会的圆满举行而倍感欣慰的。靳玉林(文峰区)【原标题:马吉森:近代豫商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