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评析:这块匾属于“例赠”匾,清制封典朝廷按照定例授予官爵:授给本人者为例授;因推恩而授给本人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之存者为例封其殁者为例赠。雕刻时间为光绪三十二年巧月榖旦,也就是公元1906年农历七月,距今已有上百年历史。从匾额内容来看,匾额主人岳老太太与清末洛阳书画名家林东郊有着密切联系。
好匾屋中藏
在偃师市寺里碑村陈先生的家中,深藏着一块百年老匾。看到本报“匾额背后的故事”栏目后,陈先生也忍不住把自己的藏品拿出来“晒一晒”。
昨日,我们驱车来到陈先生家中。爬上屋顶,来到一个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小阁楼,一块略显古旧的匾额映入我们眼帘。这块匾额因为年代久远,字体和匾额原来的漆色大部分已经脱落,但依然可以辨别为蓝底,字体镶金,显出原来匾主人的家世渊源和曾经的辉煌。
陈先生说,这块匾额原本是同村一个岳姓人家的,但40多年前就卖给别人了。几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又看到了这块匾额,就花了3000元购得此匾,保存至今。
如果仅仅看匾额上的文字,已经很难看出献匾人和受匾人之间的关系,但这块匾就是从寺里碑村出去的,转了一圈又回到村里,村里的老人年轻时都看到过这块匾,因此对这块匾的来历都能说得清楚明白。
寺里碑村90%以上的村民都姓岳,据传是岳飞的后人。今年63岁的岳文说,匾额主人“岳老太太”是岳飞第二十六代传人岳至淓的妻子,姓武,具体名字已经无从考证了。“岳老太太”去世后第三年,她的外孙林东郊和其余二十一人一起给她家送了这块匾。
这些献匾人人名前有“光禄寺署正”、“候补知县”、“翰林院检讨”、“候补典史”、“典籍”等词语,这些人都是什么身份呢?
原来,“光禄寺”是明清两代掌管朝廷祭享、筵席等的机构,“光禄寺署正”在清朝是从六品的官员,相当于国家接待办主任,但在当时是一个比较清闲的京官。“候补知县”顾名思义是知县的候补人员。“翰林院”掌修国史,唐宋均曾设置。“翰林院检讨”比“翰林院编修”低一级,从七品,常以三甲进士出身之庶吉士留馆者担任。“典史”是清朝最小的官,比从九品还低,主要负责缉捕和监狱,说白了,就是派出所所长和监狱狱长。而清朝设置“典籍”,主管章奏文移,国子监置典籍主管书籍碑版。
这些人官职虽然都不高,但在当时都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其中还包括“翰林院检讨”林东郊。那么,这些人为什么要给这么一个老太太送匾呢?这位老太太和她所在的家族又凭什么能让这么多文人来献匾呢?
家族势力强
岳文为我们找来了家中保存的岳氏家谱。
根据家谱记载,寺里碑村的岳氏族人是明代从山西洪洞县迁徙而来。岳文说,明末李自成攻打洛阳时,杀了很多人,寺里碑村的岳氏族人也被斩杀殆尽,只有一个名叫岳居安的人躲在枯井里,饿了就偷偷爬出井,用井边一棵柿子树掉下来的柿子充饥,这样熬了快一个月,才逃过一劫。
李自成离开洛阳后,又有一个到外地做生意的岳家人回到寺里碑村,还有一个已经出家的和尚被岳居安劝说还俗,这三人成了寺里碑村岳家“中兴”的始祖,其中岳居安有八个儿子,其他两人各有四个儿子,这就有了后来的北八门、南四门和东四门。
北八门的第八支传到第二十三代,逐渐兴盛起来。第二十三代岳惟炳,已经做了州同,相当于现在的副市长。岳惟炳的孙子彪文,官至布政司理文,就相当于现在民政厅的科员,他的堂兄宪文,做了顺德卫千总,相当于团长了。两人发达后,并没有忘记最小的兄弟辉文,他们为辉文捐了一个官,没想到辉文的官越做越大,远远超过了两位兄长,官至云南“东川府正堂”、“署理迤东兵备道”。
“兵备道”始设于明代,清朝沿用之。它是按察分司,为省与府二级间之沟通;它同时也是一种军事制度,为维持地方治安的利器。迤东兵备道的意思就是迤东当地的最高军政机构领导。已经是四品以上的大员了。
这时,北八门的这一支到了鼎盛时期。辉文的四个子侄至源、至津、至瀛、至淮,分别官至州同、县丞、广东惠州府同知、山西同知。这一支家里的院墙,至今在村里还有存留。
这位姓武的老太太嫁给了岳彪文的儿子岳至淓,生了一子二女,大女儿嫁给了林东郊的父亲,小女儿嫁入巩义“康百万”家,这样的望族,自然在当地受到尊崇,也难怪有那么多官员前来献匾了。
然而,“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清朝灭亡后,这一支岳氏后人,家道日渐败落。岳文说,他年轻的时候,还看到这块匾额挂在这支后人的家中,到了1960年前后,其后人将家中的木制古物多数变卖了。
村人还记林东郊
在献匾的二十二人中,最为洛阳人熟知的要数洛阳老城人林东郊了。盘点洛阳近代史,林东郊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他作为清末洛阳人最高学历的代表,不但道德文章享誉中州,而且诗书丹青称绝洛阳,是那个时代洛阳的文化徽章。
林东郊,字霁园,洛阳老城人,清光绪戊戌科进士,翰林院学士,1906年官派赴日本考察政治,1911年授广西桂林府知府时,正值辛亥革命爆发,未赴任,居洛阳,著书立说,服务桑梓,1937年病逝。
林东郊书画双绝,是当时洛阳的文化徽章,老城人尊其为“洛阳翰林”、“大学士”。清朝自康熙起明文规定:不是翰林出身的人,不能成为皇帝的师傅(老师),掌文词翰墨的南书房行走和作为皇子师傅的上书房行走这两个重要角色,必须由翰林担任。并且,只有翰林才能称“太史公”,所以老城人也称林东郊为“太史公”。
可就是这么样的人物,到了寺里碑村,对所有的村民也得客客气气,因为林东郊是这里的“外甥”。
岳文还记得村里老人给他讲的故事,说林东郊小的时候,常跟着母亲回到村里玩,遇到林东郊淘气不听话,村里无论谁都能一瞪眼:“我是你舅呢!”
按照时间推算,林东郊给外婆送这块匾的时候,已经是“翰林院检讨”了。想来,此时已经没有人再会对他瞪眼、自称是他的舅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