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开封 >> 走进开封 >> 印象开封 >> 浏览开封

历史上开封的三次崛起

2014/7/8 14:47:22 点击数: 【字体:

 
    在4000多年的建成史中,开封曾三次崛起。第一次是在我国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朝。其第七任帝王杼以老丘(开封)为都,历经七帝,时间长达200多年,囊括了夏朝整个发展鼎盛时期。杼同禹一样具有开创大业之功,是继承大禹事业的一代名王。正是这位杰出的伟大人物,在开封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彩重墨的一笔。第二次是在战国时期,魏惠王迁都大梁(开封),兴修水利,聚集人口,营建都城,使开封成为名冠中原的都市,盛极一时。第三次是北宋时期,在经历了唐末五代近百年的社会战乱动荡后,人心思治,社会稳定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繁荣。东京开封是体现当时社会稳定繁荣的代表,其人口最多是达到100多万,商户近万家,其城市规模超过历史上任何朝代。
 
    自然环境是开封崛起的决定因素。夏朝中后期,随着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的改善,以及农业生产与建筑技术的发展,人们大规模地由山地移往平原地区居住成为可能。为了防止水患,城邑多建在地势较高的土丘和岗梁上,老丘同样是建在高地上的城邑。夏朝初期都城多次迁徙,进入中期后相对稳定起来,应该与上述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有着很大关系。老丘在众多城邑中之所以能鹤立而起,成为夏朝为都时间最长、规模最巨、发挥作用最大的国都,是与它所处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有着密切关系。
 
    历史进入战国时期后,中原的地理优势再次凸显。魏惠王看准了“得中原者得天下”的大势,驱逐楚国等国在中原的势力,抢占先机,定都大梁。他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和工商业,并改革政治,为魏国带来了100多年的繁荣。魏国的失败主要是不会用人或用人不当,对社会的改革不彻底。尽管如此,但毕竟给开封带来了一百多年的兴盛繁荣。
 
    自公元前225年魏国被秦始皇灭亡之后,一直到南北朝800余年的时间内,开封(先后称大梁、浚仪、梁州、汴州)一直是一个普通的地方性城市。进入隋朝后始有转机。隋炀帝开凿贯通我国南北的大运河后,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也把位于黄、汴河相通处的开封推上了新的发展台阶。发生在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后人随后的战乱,造成人口大量南徙,经济重心南移。当传统的政权中心西安、洛阳相继衰败之后,得天独厚的汴州地位日升。唐建中年间,节度使李勉重筑汴州城池,并移宣武军节度使治所于此。这标志着汴州开封上升为军政要地,成为一方繁盛的经济和军事重镇。到了五代,汴州开封更发展为“控引汴河,南通淮泗,北接滑魏,舟车之辐辏”的北方最大城市,为建立国都奠定了基础。继五代之后,北宋王朝建立,随着社会的安定,东京开封的人口进一步聚集,手工业、商业空前发展,最终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国际大都会。
 
    两宋300多年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大宋文化。大宋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应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此前汉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宋朝以开封为都虽然仅经历了9帝168年,迁都杭州的南宋又是半壁江山,时间上规模上远不及汉唐等朝。但以东京开封为中心的大宋文化,对中华文化发展的贡献和影响,完全可以与汉唐和后来的明清鼎足而立。东京城对后来的北京城影响极大,金朝的中都(今北京)就是仿照了北宋东京城的建设规制,并为元朝大都(今北京)所吸取。
 
    大宋文化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包括开明的政治文化 、活跃的思想文化、繁荣的商业经济文化、创新发展的科技文化、百花齐放的诗词文化与书画文化,以及先进的建筑文化、通俗普及的民俗文化。
 
    夏朝中后期,随着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的改善,以及农业生产与建筑技术的发展,人们大规模地由山地移往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居住成为可能,并在居住地修筑了许多城邑。为了防止水患,城邑多建在地势较高的土丘和岗梁上,老丘同样是建在高地上的城邑。夏朝初期都城多次迁徙,进入中期后相对稳定起来,应该与上述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有着很大关系。老丘在众多城邑中之所以能鹤立而起,成为夏朝为都时间最长、规模最巨、发挥作用最大的国都,是与它所处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有着密切关系。
 
    自公元前225年魏国被秦始皇灭亡之后,一直到南北朝800余年的时间内,开封(先后称大梁、浚仪、梁州、汴州)一直是一个普通的地方性城市。进入隋朝后始有转机。隋文帝一次从泰山返京路过汴州,曾对它的殷实大为不满,“下车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船客停于郭外居者勒为聚落,侨人逐命归本”。由此可见,隋代汴州的人口在聚集,工商业在发展,城市规模也在扩大。隋炀帝开凿贯通我国南北的大运河后,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也把位于黄、汴河相通处的开封推上了新的发展台阶。
 
    发生在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使黄河中下游的经济遭受了严重破坏,紧随其后的藩镇割据,战乱不休,造成人口大量南徙,经济重心南移,而位于黄河中下游的北方地区成为政治角逐的中心。当传统的政权中心西安、洛阳因“安史之乱”而相继衰败之后,得天独厚的汴州地位日升。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节度使李勉重筑汴州城池,并于唐贞元元年(公元785年)移宣武军节度使治所于此。这标志着这里不再是治理一方的州治,而上升为管辖汴、宋、颍、陈、濮六州的军政要地,成为一方繁盛的经济和军事重镇。
 
    到了五代,汴州开封更发展为“控引汴河,南通淮泗,北接滑魏,舟车之辐辏”的北方最大城市了。史载后周时东京开封,“华夷凑集,水陆会通;时向隆平,日增殖盛”。
而“坊市之中,邸店有限;工商外至,络绎无穷;僦凭之资。增添不定。”所以周世宗柴荣继位不久,便“发畿内及滑郑之丁十余万,筑新罗城。”其时的东京规模已十分宏大。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社会的安定,东京开封的人口进一步聚集,手工业、商业空前发展,最终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国际大都会,同时也成为高度集中的经济消费城市。
 
    一、经济消费性城市的逐步形式
 
    自公元前225年魏国被秦始皇灭亡之后,一直到南北朝800余年的时间内,开封(先后称大梁、浚仪、梁州、汴州)一直是一个普通的地方性城市。进入隋朝后始有转机。隋文帝一次从泰山返京路过汴州,曾对它的殷实大为不满,“下车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船客停于郭外居者勒为聚落,侨人逐命归本”。由此可见,隋代汴州的人口在聚集,工商业在发展,城市规模也在扩大。隋炀帝开凿贯通我国南北的大运河后,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也把位于黄、汴河相通处的开封推上了新的发展台阶。
 
    发生在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使黄河中下游的经济遭受了严重破坏,紧随其后的藩镇割据,战乱不休,造成人口大量南徙,经济重心南移,而位于黄河中下游的北方地区成为政治角逐的中心。当传统的政权中心西安、洛阳因“安史之乱”而相继衰败之后,得天独厚的汴州地位日升。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 节度使李勉重筑汴州城池,并于唐贞元元年(公元785年)移宣武军节度使治所于此。这标志着这里不再是治理一方的州治,而上升为管辖汴、宋、颍、陈、濮六州的军政要地,成为一方繁盛的经济和军事重镇。
 
    到了五代,汴州开封更发展为“控引汴河,南通淮泗,北接滑魏,舟车之辐辏”的北方最大城市了。史载后周时东京开封,“华夷凑集,水陆会通;时向隆平,日增殖盛”。而“坊市之中,邸店有限;工商外至,络绎无穷;僦凭之资。增添不定。”所以周世宗柴荣继位不久,便“发畿内及滑郑之丁十余万,筑新罗城。”其时的东京规模已十分宏大。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社会的安定,东京开封的人口进一步聚集,手工业、商业空前发展,最终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国际大都会,同时也成为高度集中的经济消费城市。
 
    二、宋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大宋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应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此前汉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大宋文化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包括1、政治文化。2、思想文化。3. 商业文化。4. 科技文化。5. 医学文化。6. 诗词文化。7. 书画文化。 8. 英雄文化。9. 建筑文化。10. 革新文化。11. 崇教文化。12. 民俗文化。12个方面。
 
    位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文化产生的重要地区。而从古代人类在中原地区的活动情况来看,开封及其周围地区长期处于中心地带。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曾经在开封一带活动,今开封城北8公里有轩辕丘可以为凭;黄帝的正妃西陵氏螺祖,不仅是大梁(开封)人,还是养蚕人的鼻祖;黄帝的史官仓颉曾在这里创作整理文字,今开封北郊遗存有仓王城、仓王庙、造字台等遗址和仓颉墓;黄帝的曾孙帝喾渔猎的沙海,在今开封城西北的黑池一带。据考证,尧、舜、禹三帝均在开封一带行使政令,舜死后还葬在开封东北不远的鸣条。后来的夏朝不仅以开封一带为中心,而决定其政权命运的关键战役--鸣条之战,就发生在开封附近。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从这些史实不难看出,夏朝的政权中心深深扎根于人杰地灵的老丘,是有着深刻的地理和人文背景的。
 
    上世纪开封的文化之所以沉寂,主要原因还是经济原因,是经济发展滞后,改革开放历史上,开封长期是全国及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开封地处中原腹地,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着养育杰出人物的丰厚沃土。因而孕育出了大批有才华、有作为的各色著名人物,同时也吸引了无数名流来开封创业发展,建功立业。
 
    名城与名人相辅相成,名城产生名人,名人反过来促进了名城的发展。开封历史上产生的众多知名人物,与众多外籍知名人物在开封的活动,成为推动开封历史前进的重要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部城市发展史同时也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活动史。开封知名人物是开封历史的闪光点,他们为开封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将永载史册。郭书学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开封地情网(2014-07-08)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客户服务服务条款人才招聘会员注册站内公告免责声明意见反馈
Copyright© 2011 hnyingxi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305号 邮编:450008
电话:0371-86663763 传真:0371-86663763 电子邮件:yxhenan163@163.com
豫ICP备11032303号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