绻遍珨㈤氭枃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开封 >> 走进开封 >> 印象开封 >> 浏览开封

从中原南迁的士族—济阳蔡氏

2013/11/6 17:06:40 点击数: 【字体:

    公元311年即永嘉五年,匈奴攻陷洛阳,掳走怀帝。加之天灾连年,胡人遂乘时入侵,战火遍及中原,匈奴贵族刘渊乘机起兵反晋,其族弟刘曜率部攻入洛阳,大肆烧杀抢掠,西晋灭亡。当时中原大族有百余家相率南奔,居于济阳一带的蔡氏家族随晋室南渡。“永嘉南渡”是中原百姓大规模向江南移民之始,对后世影响很大。南迁的蔡氏后人把“济阳”作为自己的堂号,沿用至今。

    济阳与济阳蔡氏

    济阳历史悠久,战国时代曾是魏国的城邑。秦统一中国之后,分天下为36郡,西汉初年置济阳县(县治位于今兰考县境东北部),属陈留(郡)。西晋惠帝年间(290年~ 306年)分陈留郡治,置济阳郡,济阳领考城(今兰考县东)。宋、金之后黄河多次南徙,济阳多次遭洪水破坏,金朝初年改称济阳县,后县城毁于洪水。

    济阳蔡氏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居住于陈留、济阳一带的蔡姓大族。蔡姓大族在东汉时期已在陈留圉地出现。当时的陈留圉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家族,已是远近闻名的蔡姓大族。到了三国魏,居住于陈留考城的魏尚书蔡睦及其后裔晋大司徒蔡谟和南北朝刘宋时期济阳考城人、官吏部尚书蔡兴宗等均极为显赫。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姓氏的望族出现,不少地区出现了不同姓氏的郡望。西晋惠帝以前,陈留、济阳不分治,此时的济阳蔡氏称为陈留蔡氏。晋惠帝年间分陈留郡东部为济阳郡,陈留蔡氏中的一部分又称为济阳蔡氏。已出土的《唐故定州司马蔡君长墓志铭并序》云:“公讳君长(582年~649年),字义首,陈留济阳人也。自天命在周,广封懿戚,封叔度于蔡,子孙周氏焉。刚武(蔡泽)入秦经并六国。侍中(蔡谟)匡晋,奄有七州。若乃德亚儒林,礼乐由其不坠;历参霸业,文武之道斯存,高祖兴宗、宋侍中、右仆射,羲同三司;冀赞谋猷,坐镇雅俗……”综上所述,陈留蔡氏和济阳蔡氏本为一宗,只是不同历史时期名称有别。中国姓氏郡望最早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于是产生了历史上的“济阳蔡氏”。

    济阳蔡氏源流

    据《济阳通谱》记载,济阳蔡氏源于轩辕黄帝之后。又据《河南蔡氏始祖开支通谱》记载,济阳蔡氏是河南开支始祖秦昭王丞相蔡泽的后裔。蔡泽,战国时原为秦国大臣,长于辩议,曾献计东收周室,被昭襄王采纳,后为秦相。

    蔡泽裔孙蔡勋,汉平帝时为县令,王莽篡政后闻其名,欲授为官,勋拒不赴任,携家族出走他乡。蔡勋之曾孙蔡携,东汉顺帝时以司空封新蔡长。蔡携有二子,长子名棱、次子名质。蔡棱生子邕,邕字伯喈,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蔡邕通经史,写定六经文字,创《熹平石经》,名扬千古。蔡邕幼年丧父,和叔父蔡质同财共聚。蔡邕成名后为董卓所用,后因同情董卓被司徒王允冤死狱中。蔡邕故后,葬于开封。蔡邕女蔡琰,字文姬,博学多才,通音律,著《胡笳十八拍》,史称“一代才女”(开封圉镇仍保存有文姬井)。蔡邕被害后,蔡睦为避祸,举家迁居考城(今兰考县)。蔡氏家族居考城后,日渐兴旺。自北魏考城蔡氏出了尚书蔡睦至唐朝初年的近500年间,蔡氏家族在济阳考城繁衍生息,后世名人辈出,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济阳名门望族。

    蔡氏郡望 望在济阳

    陈留蔡氏迁居考城(今兰考县)之后,在考城隶属济阳之前,已经出现了三代望族。考城第一代望族是曹魏考城人蔡睦,字子笃。蔡睦少年好学,善辞章,仕魏,官至尚书。蔡睦之子蔡德,仕魏,任乐平太守。蔡德之子蔡克,字子尼,少好学,公守正行,为梁孝王博士。蔡睦的第四代孙、蔡克之子蔡谟,字道明,为济阳考城人(晋书为陈留考城人)。清《考城县志》记载:“谟,博学,弱冠察孝廉,东海越王召为掾,皆不就。避乱渡江,明帝时为东中郎将,引为参军,元帝即位拜丞相。”蔡氏后人称其为南迁始祖。蔡谟有子二人,长子蔡邵,仕晋,任永嘉太守;次子蔡系,有才学,官至抚军长史。蔡系之子蔡琳,仕晋,任司徒左西属。蔡琳之子蔡廓,字子度,少有大志,博览群书,言行以礼。武帝领兖州,廓为别驾从事史,后迁司徒左长史。元嘉二年(425年)终祠部尚书。蔡廓之子兴宗,孝武帝时任吏部尚书,后进都督荆汀八州军事,征西将军。蔡兴宗有5个儿子,个个皆有功名。其子景玄,有父之雅风,为中书郎、晋陵太宗。子景节,梁武帝时出为宣毅将军、吴郡太守,少尚宋孝武女安吉公主,高帝即位,为世子中书舍人,明帝时又录尚书辅政。景节生有三子:子彦熙,历官中书郎,宣城内史。子彦高,给事黄门侍郎。彦高之子凝,字子居,幼聪悟,以名公子选尚信义公主,拜驸马都尉、中书侍郎,后迁晋陵太守,寻授吏部侍郎。蔡凝之子君知,亦有功名。

    在济阳蔡氏诸支系中,齐尚书蔡履一支亦十分显赫。蔡履仕齐,官至尚书祠部郎。其子蔡点仕梁,任梁尚书左户侍郎,南兖州别驾。蔡点有三子:长子大同,仕轻车岳阳王记室参军;次子大宝,拜武陵王常待,萧察称帝江陵,大宝为侍中尚书令,进位柱国大将军,封安封县侯;三子大业,官尚书太常卿,卒赠金紫光禄大夫。

    陈朝考城人蔡景历,为蔡大同之子,幼年攻书法,初为海阳令,高帝即位迁宣惠豫章王长史,带会稽郡守。文帝立,以定策功晋爵为侯,累迁度支尚书。景历之子蔡征,字希祥,仕陈,累迁太子中书舍人,兼东宫领直,袭封丰新侯。蔡征之子蔡冀,仕隋,为东宫学士。

    唐代,济阳蔡氏虽不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兴盛,但入仕者仍不乏其人,其中唐蜀王府记室参军蔡行基、定州司马蔡君长俱知名。蔡行基为陈驸马都尉蔡凝之孙,其父蔡居师为泾州刺史、忠武将军。蔡君长为宋侍中、右仆射、仪同三司蔡兴宗之五代孙。其曾祖蔡赜,齐太尉;祖蔡该为齐尚书郎;父蔡徽,梁黄门侍郎。

    济阳蔡氏自晋至唐初位居高官,代不乏人,见于正史者就有几十人。因此,宋人在《百家姓》当中记载“蔡氏郡望,望在济阳”。

    济阳蔡氏的南迁

    据历史记载,济阳蔡氏在东晋、唐代和北宋末年先后有过3次南迁。东晋“永嘉之乱”时,济阳蔡氏魏尚书蔡睦曾孙蔡谟自济阳考城举家南迁,史称“渡江鼻祖”。蔡谟侨居江南,传至十四世时,其后裔迁往浙江诸暨。明代后,其后人再度迁居福建、广东,后辗转至海外。济阳蔡氏第二次南迁为蔡勋之后于唐中叶迁闽,蔡君智居兴化莆阳,君智长子用元五世孙蔡襄于宋仁宗时,进士及第,知泉州时建洛阳桥(一名万安桥),累官端明殿学士,卒谥忠惠,其后人散处泉、漳、潮各府。明、清以来,先后迁至我国台湾省及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济阳蔡氏第三次南迁于北宋末年。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攻陷开封,宋徽宗长公主驸马直学士蔡源,为避金乱,护宋高宗赵构南渡,初居杭州,清白传家。南宋时,其后世隐居不仕,先后迁居德清、苏州。元代以后,其后人入仕为官,迁居福建,后裔中不少辗转至海外。

    济阳蔡氏除3次历史记载的南迁外,历史上另有不少入仕者迁居各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繁衍成为当地的蔡氏大族。

    今日济阳蔡氏后裔

    济阳蔡氏世为著姓望族,至今在兰考(原属济阳)仍是人口较多的大姓之一。据调查统计,蔡氏后裔聚居较为集中的乡(镇)大致分布在许河、南漳、孟砦、小宋、仪封、谷营、张君墓、阎楼、葡萄架、三义寨、红庙、爪营等12个乡(镇)的59个村庄,计1万余人。其中,较集中的在原古济阳郡治所在地的许河乡蔡姜楼、董堂达255户,近千人;南彰乡的蔡庄、前城、史庄达324户,计1626人。其他聚居仪封乡蔡岗村、谷营乡蔡集村的蔡姓人也较为集中,分别为123户,210人和53户,220人。考其历史,兰考境内蔡姓最早定居在许河乡的蔡姜楼和董堂。现兰考许河乡一带原为古济阳郡治所在地,济阳蔡氏世居此地。金、元以来,黄河在这一带多次泛滥决口,尤其是金代明昌五年(1194年)的黄河决口及其改道。济阳蔡氏为避水患,先后迁至仪封、兰阳、宋州(今商丘)等地。自金朝以来近800年间,济阳蔡氏几经迁徙,但灾害过后,仍有不少返回祖居地。抗日战争时期,许河乡蔡姜楼东南角存有蔡氏祖坟、祠堂和碑碣。今南彰乡史庄村居住的济阳蔡氏后裔蔡耕野先生家门头上挂有一块匾额,匾额宽约三尺、长五尺许,正中四字为“济阳世胄”,落款为“清道光五年春三月”。旧时,其家神龛两旁有堂联,上联为“济阳传世胄”,下联为“葵丘振家声”。考其堂联,蔡耕野先生之家为济阳传世,葵丘(考城古称葵丘)家声,为济阳蔡氏之后。作者:沙旭升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综合资讯(2013-08-31)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客户服务服务条款人才招聘会员注册站内公告免责声明意见反馈
Copyright© 2011 hnyingxi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305号 邮编:450008
电话:0371-86663763 传真:0371-86663763 电子邮件:yxhenan163@163.com
豫ICP备11032303号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