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期间太祖严禁后宫干政,但事态变化,殊难预料,哲宗、徽宗两朝还是有了两次太后“垂帘听政”。
熙河开边 永乐败绩
宋神宗赵顼在位十八年,正逢大宋盛世,人才济济,诸如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二程——程颢、程颐,但皆不能为王安石所用。新法未尝不善、不可用,但终因“人和”不济而告失败。再如神宗时代名臣沈括,在天文、历算、医学、水利等方面皆有成就,是后世公认的大科学家,虽是新法的积极支持者,特别在担任三司使,主管财政期间,给予新法很大支持,但终难挽回颓势,王安石愤而自辞。神宗独立支撑,于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命王韶领兵攻取熙、洮等五州,设熙河路,史称“熙河开边”,取得很大胜利。但至元丰(公元1078年)后,却屡不见效。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六月神宗任命沈括知延州,兼鄜延路经略安抚使。次年西夏发生政变,梁太后掌权,沈括主动出击,取得不小的胜利,并总结前段经验和对双方形势的估计,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沈括上书神宗《边略》一文,请建乌延城(夏州西南)以与银州、夏州成鼎足之势。宋神宗派徐禧和李舜举前往鄜延路审议,徐、李皆系内臣,擅权自大,徐禧否定了沈括建立银州——乌延城——夏州的防卫计划,主张修城于永乐。永乐位于米脂寨(今米脂县)西75公里处,距银州12.5公里,北倚无定河,三面悬崖峭壁,虽然地势险要,但属绝地,战易被围,败无退路,无论战守都无大的军事价值,沈括不同意这个方案,两人争议不决,上报朝廷,神宗独从禧议。可就在建城完工的第四天,西夏以30万大军前来围攻,切断城内水源。城内四处掘井,俱不及泉,兵士多半渴死,经过12天的血战,终于失陷,这一仗宋军死亡12000多人,丧失马匹10000匹,徐禧、李舜举在乱军中被杀。
沈括作为鄜延路经略安抚使,责无旁贷,在永乐之败后的第10天,宋神宗下诏贬沈括为均州团练副使,实际上宣告了沈括政治生涯的终结。所幸者沈括晚年集自己一生之经验见闻,为后人留下了《梦溪笔谈》——一部科技巨著,贻泽后世。
新法推行不力,边战亦不利,神宗忧心忡忡,元丰八年正月身体开始不豫,日渐加剧,三月驾崩。
“元祐更化”和“绍圣绍述”
宋神宗有十四子,前五子及七子、八子早亡。六子佣,挨次居长,被神宗立为太子,赐名煦。越五日神宗驾崩,太子煦继皇帝位,是为哲宗。时方10岁,按先帝遗命,由太皇太后高氏(宣仁太后)权同处分军国重事,也就是说朝廷由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执掌重权。
高太皇太后听政后,传下的第一道懿旨就是“遣散修京城的役夫,止造军器及禁庭工技,戒无苛敛,宽民间,保甲马”。很明显,太皇太后意在改繁为简,易苛从宽,恢复旧法。但高氏为人低调,处事谨慎,恪遵祖宗法度,还是很被人尊重的。宰相蔡确却为讨好太后,以固宠希荣,面请复太皇太后从父高遵裕官爵,遭到太皇太后的拒绝。她明确表示:“灵武一役,先皇帝中夜得报,环榻周行,彻旦不能寐,自是惊悸,终至大故(追述神宗死因)追原祸始,先帝骨肉未寒,我岂敢专徇私恩,不顾公议。”于此可见高氏为人之正派。后起用旧党司马光、吕公著,文彦博为相,废除王安石新法,新党人物悉被逐斥。对这次大换班,史称“元祐更化”。
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太皇太后高氏病亡,尊谥“宣仁圣烈”,哲宗亲政,改元绍圣(公元1094年)。年轻的宋哲宗亲政后,立即重新起用新派一变法派,任章惇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吕惠卿、李清臣等俱得安置。章惇,宋浦城人,字子厚,哲宗初,知枢密院,旋罢,这次得相位,引其党羽蔡京、蔡卞等,尽复新法,立排元祐党人。但这时的变法派,既没有王安石那样的认真、执著,更没有王安石一心为公的情怀,他们只是打着“变法”的旗号,谋小圈子的利益,互相争吵,什么大事,正事也办不成,短短几年过去,哲宗年纪轻轻25岁就下世了,要说他亲政的几年间,可说可记的应该是他极力推崇神宗和重修《神宗实录》,因时在元祐九年四月,未待来年即改元绍圣,故史称“绍圣绍述”。
向后大义 徽宗继位
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正月初八,哲宗驾崩,无嗣,辅臣请示向太后,商议立君之事。这向太后,乃向敏中曾孙女,(向敏中,字常之,开封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曾两度为相,勤国事,勘民苦,德高望重,死后赠太尉中书令,谥文简。)先为颖王赵顼夫人,赵顼(神宗)继位后,立为皇后。神宗去世,哲宗祖母高太后垂帘听政。向氏被尊为皇太后。高太后、哲宗先后去世,后宫自当由向氏主持了。这向氏幼受家训,深明大义,在这个重要当口,按祖宗惯例当由哲宗之弟申王继位,且这申王又系向后亲生。但出人意外的是向太后却说:“以兄弟排行确乃祖例,不过申王体弱多病(且有目疾)难当大任。为大宋的江山社稷着想,选贤任能也是祖例,故老身认为帝位由端王(赵佶,神宗第十一子)继位才是。”就这样太后一言九鼎,这端王赵佶一步升天,当了皇帝,是为徽宗。
或许向太后是真心真意为江山社稷着想,不想让自己体弱多病的亲生儿子去做大宋王朝的又一个短命皇帝。有这么大的心胸,让一个庶出、但身体健康且又看起来温文尔雅的端王当了皇帝确实是好事,但令她想不到的是他看中的这个儿子,风流成性,穷奢极欲,且任用奸佞,大宋的江山社稷最终断送在他的手里。
徽宗既立,宰相曾布等请太后权同处分军国重事。太后曰:“嗣君已年长,不必垂帘。”徽宗泣恳太后训政,移时方允。但为时不久,太后发现徽宗初政,任贤黜邪,内外无事,遂决意还政,令徽宗亲自主持,乃于七月中旬撤帘,总计训政期间不过六个月,算得是一个不贪权势,甘心恬退的贤后了。
根据当时的社会舆论,认为元祐(高太后垂帘期间)绍圣(哲宗亲政期间),均有得失。徽宗认为,必须折中至正,消释朋党之争,乃拟定年号为建中,复因“建中”曾为唐德宗年号,不应重袭,乃于“建中”二字下边添入“靖国”二字,遂颁诏改元,以次年(公元1101年)为建中靖国元年。未及多日,向太后染疾归天,尊谥钦圣宪肃。徽宗追怀母泽,推恩两舅,太后弟宗良、宗回均晋封郡王,自向敏中以上三代破例追列王爵。次年哲宗生母亦亡,谥曰钦成皇后,至此徽宗以上老人皆亡,再无人约束,徽宗可以放开手脚,自行其是了。
风流天子道君皇帝
宋徽宗赵佶幼年聪颖,能书善画,风流倜傥,还是端王时期就乔装入青楼。得为人主后,后宫诸美,拥左环右,争奇斗艳,但久而生厌,乔装出宫冶游,张迪引荐名妓李师师,徽宗访美,拜倒于石榴裙下,筑地道直通青楼。后李师师落籍从良,师师府就在今天开封的馆驿街中,故这条街宋时又被人称为小御巷。就是这样一位风流天子,再加上蔡京,四度为相,他排斥异己,将元祐党人120人镌名刻石,立“党人碑”于端礼门。蔡京迎合徽宗意愿,倡“丰享豫大”之说,铸九鼎、建明堂,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徽宗善画,初多画仕女,少画山水,他想游山玩水,偏是京城开封周围无山,乃决定在京城东北角仿照浙江杭州凤凰山修筑一座假山。朱勔搜集江南奇花异石以筑山,据说朱勔搜得一太湖巨石,高广数丈,为运此石,特造一艘大船,启运中水陆牵挽,凿河断桥,毁堰拆闸,延及数月之久,伤亡上千役夫,方才将这一巨石运到京城开封。徽宗一见这样的巨石,十分欢喜,封为“神运石”。这一而再,再而三的启运花石,就是《水浒》上所说的“花石纲”。经过五年的努力,终在开封城东北角修起假山,这就是开封人常说的“艮岳,”也叫万岁山。
就是这样一位花天酒地的风流皇帝,偏偏又迷上了道教。到处建立道观,一个寺院可得千顷田地,道士们享受津贴,最大的道观,竟有2000名道士。他还封自己为“道君皇帝”。在这样无度的挥霍下,国库空虚,他就增加税收,掠夺民田,甚而卖官求钱。当时有流言曰“三千索,直密阁,五百贯,擢通判”。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终于酿成民变,南方有方腊起义、山东有梁山聚义。给没落的赵氏封建王朝敲响了警钟。
张叔夜招安梁山泊、宋江;童贯提兵遣将灭方腊,宋徽宗得意之余,忽萌大志,要联金灭辽。
宋朝自宋真宗与辽国订立“澶渊之盟”以后,就一直没有和辽国打过什么仗。当然小的征战还是有的,但总是打不过契丹(辽)人,只好年年输金输银于辽,以求边境的安宁。
金原属辽地,后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屡屡打败辽军,势力渐盛。宋约金夹攻辽国,企图收复自五代后晋石敬瑭以来丢失的燕云十六州,目的未尝不是好事,可惜的是他高估了自己的力量,再就是将不效力,到头来只落了个“前门驱狼,后门迎虎”的恶果。
联金攻辽之议,从政和年间即已开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所谓“开边拓土,屡有战功”的童贯,以祝辽国天祚帝寿辰为名出使辽国,探听虚实。在他回来的路上,有辽国大族出身并曾仕辽官至光禄卿的马植夤夜来投,献灭辽之策。为免除辽人生疑,童为其改名李良嗣。童贯回到京城后将李良嗣荐给徽宗。徽宗又赐其姓赵,便成了赵良嗣,封为秘书丞,开始做伐辽之准备。
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童贯派武义大夫马政和高药师取道海上去金国主动通好,这是两国联盟的第一步。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赵良嗣奉命以北上买马为名由海路到达金国,双方达成协议:金取辽之中京,宋攻辽之燕京。次年金太祖伐辽,大胜。辽天祚帝战败远逃夹山,留守燕京的燕王耶律淳被部下拥戴为帝。金代分裂之势已显,但宋军两次进攻燕京,却都阴差阳错地宣告失败。徽宗无奈之下,再请金人帮助攻取燕京。金人一鼓作气,攻下燕京。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燕山府、涿、易,檀、蓟、景、顺一府六州,按约回归大宋。但宋廷为此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宋金和平为时不久,为宋纳叛金降将失和,金军大举南下,直至汴京,徽宗大为恐慌,禅位于其子赵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