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开封 >> 走进开封 >> 印象开封 >> 浏览开封

画说相国书场(一)

2013/10/18 17:39:01 点击数: 【字体:


画说相国书场(一)
 
    1. 开封的评书要从相国寺说起。明末就有人著书谈到寺中说书的,更有清文学家钱彩所写的《精忠说岳传》中,第十回前半回专谈大相国寺评词。到清末,大相国寺评词设在前院钟鼓楼边,其他的分布在大雄宝殿左右,本地与外地说书的杂凑在此演出,好不热闹!光绪年间,相国寺有名的艺人“摇头疯王”王亭说《聊斋》,穷孙张说《明清英烈》,里城王说《绿野仙踪》,寿张马说《张文祥刺马》,李学说《永庆升平》,他们一出场,座位定满。
 
画说相国书场(一)
 
    2. 1911年后,民国时期开封仍为省会,说书的逐渐转入相国寺西偏院,演出的人一天比一天多,席棚也增加了。那时,书场空间小,卫生不太好,大场十几个长凳子,小场十几个小凳子,中间有几个破桌,且桌凳还是租赁的(寺外有专门租赁的,缺角、掉面的有人管)。每天,演出从10点开始,到下午五六点散场,书资每段一文钱,有时门口设一小斗,进门扔几个钱就可以。后来书资发展到每段两文钱,再后来改为纸钱。到抗日胜利之后,通货膨胀,书资就无法计算了。书场的茶座,最初不过十文钱,后改为五分、一角、二角,到抗日胜利后,也随时讨价了。

画说相国书场(一)
 
    3. 1921年后,段润生、马耀亭、王福唐等人比较有名,其中段润生更为出色。爱听书的人当时被称为书筋,这老书筋们都知道。说书人的资料来源有两个途径,一、取材流行的章回小说,如《聊斋志异》、《东周列国传》、《三国演义》等。而书串要经过文人加工后才能成书。老辈艺人说:书串虽有许多空架子,但经过几代人的锤炼,本色当行绘声绘色,也颇为好听叫座。二、书串即书梁,为老辈艺人代代口书相传。如明末大说书家柳敬亭的《柳下说书》百篇,都是亲授的。而半路出家的说书者,是得不到书艺精品的。
 
画说相国书场(一)
 
    4. 段润生又名段三,和马耀亭同是李学的徒弟,辛亥前摆场不招人,后进京访师学艺,回开封后名声大起。段三擅长说《三国演义》、《三侠五义》,因爱摸“八丁”(当时开封的一种纸牌赌法),有时说书说到一半就下座收钱外出,听者还以为他上厕所。熟悉他的人即到南泰山庙门(今新华街)找他,一到庙门,就见段三正在摸“八丁”,上头就一掌,拉回继续说。段三说《三国演义》,人未到,席已满,他长衫高坐,风度儒雅,叙述悲欢离合之处,能曲尽其妙。有一次,他讲到张飞横矛当阳桥时,站起来用扇子直指听众,怒目张口,许久不吼出声来。听众笑问:“为什么不吼?”答:“我这一吼出,恐怕各位全都翻在座下,那还了得,就我这比张飞还差得远呢。”听众随之大笑起来了。
 
画说相国书场(一)
 
    5. 马耀亭,开封人,在相国寺西院设场,时演时不演。后来,因他鸦片烟瘾很重,靠徒弟养活,更不常演了。而他说的《五代残唐》、《聊斋志异》等与传说中的出入很大,并能引人入胜,每到打诨排调处,异趣横生,满座叫好。但他是一个吃不开的说书人,在寺中不但不上座,还受同行、茶园主的排挤和打击。
 
画说相国书场(一)
 
    6. 1928年,说“杆棒”、“武侠”的相继来汴,人气都很旺。老辈人说书时,居高座,拍惊木,说到紧张处,扇动、手指。说到一段时,从头戴、身穿、足蹬到面目,一二百字一气呵成,听众听得过瘾,如身临其境。但侠客的掌风贻害当时开封儿童不轻。据记载,1931年小学生因受剑客影响,私自逃出家门,到九华山、武当山访师学剑的就有数起,害得家长四处寻找,有的找回来了,有的一直没找回,有找回来的也是饱受风雨饥寒,奄奄一息。现在的网络游戏比之当年更甚,没有了武侠正义,网上一片“僵尸”泛滥,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汴梁晚报(2013-09-26)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