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开封 >> 走进开封 >> 印象开封 >> 浏览开封

古聃国封地在开封的几多理由

2013/10/16 17:32:35 点击数: 【字体:


    很多人对于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并不陌生。可是,一般人仅仅知道他的出生地是在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也就是现在的河南鹿邑,却不知道他的故国——聃(dān,音“丹”)国在那里。
  
    关于聃国封地的问题,有的说在沈(子)国,就是今天的河南沈丘一带;有的说在那处,就是今天的湖北荆门一带;也有的说在河南开封一带,并由此引发了长期的论战。论战对象主要在河南沈丘说和湖北荆门说之间展开,双方各执一是,似乎都有道理,相持不下。唯独河南开封说一直保持沉默,颇有洒家“每临大事有静气”的风度。
  
    随着文化研究工作的深入和文化资源争夺的日益激烈,我们渐渐发现,河南沈丘说和湖北荆门说两家在争论中所引用的论据,多有相互矛盾或与历史事实不相一致的地方,作为开封人,也想发表一些对上述问题的看法,既是为了共同探讨历史文化的原由,给“夷门自古帝王都”的论点增添一些作料,也是想弄明白历史文化的真实性,还历史一个客观真实。
  
    一、聃国是西周的封国,周文王第十个儿子聃季载是首任国君。
  
    这件事要从西周建立时说起。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之后,周武王积极采取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措施,建立起以姬姓为中心的周王朝,以稳定其在全国的统治地位。为达到“封建亲戚以屏周”的目的,周武王把姬姓族人主要分封在泾、渭、洛河谷地和黄河中下游两侧建国。
  
    据《史记·管蔡世家》记载:周文王的正妃,也就是王后叫太姒(似音),生有十个儿子。长子叫伯邑考过早去世,第二子叫武王发,继承了王位。除去上述二人没有或不需要封地外,周成王将周文王第三子鲜封于管,也称管叔鲜,在今河南郑州;第四子周公旦的长子伯禽被封于鲁,在今山东曲阜;第五子度被封于蔡,也称蔡叔度,在今河南上蔡;第六子振铎被封于曹,也称曹叔振铎,在今山东定陶;第七子武被封于郕(成音),也称郕叔武,在今山东汶上北;第八子处被封于霍,也称霍叔处,在今山西霍县;第九子封被封于卫,也称卫康叔封,在今河南淇县;第十子季载被封于聃,也称聃叔季载,由于历史记载的缺乏或相互矛盾,其封地一直无法确定。
  
    世人仅知道季载被封于聃,其后人以国为姓,称聃国,也称冉国,或耼(冄、枏,明音)国等。老子是聃季载的后裔,故后来的人们也称他为老聃、老冉、老耼等,均是以国为姓的称呼。至于聃国的封地在那里,史学界长期以来一直对此感到迷茫。
  
    二、聃国是沈(子)国的说法证据不足,难以成立。
  
    周武王同母兄弟有十人,只有聃季载(也称聃季、耼季、冄季载等)在史书上记载的身世最为含糊。有的说:“聃季为司空”,却没有交代聃季载的后世;有的干脆直接讲:“冄季载,其后世无所见”;还有的仅仅注明:“聃,姬姓,文王之子耼季之国。”《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倒是明确记载:“聃西周国名,姬姓。在今河南平舆县北。”但同时又指出“一说在春秋之那处,即今湖北荆门市东南那口。……春秋为蔡所灭。”看来传说的色彩很浓,颇有后人演义的嫌疑。
  
    枏,也写作冉。后人有的以枏、耽二字形近字同为名,将枏、沈二国混为一谈,以至于将沈、渖、耽和枏、聃、冉相互代用,彼此不分,理由也是它们字形古音相同或相近。但事实上沈(子)国并非是聃国,有一个事件可以作证:
  
    在公元前619年之前的周襄王时期,有位姬姓大夫名叫富辰,是周天子的亲戚,身居高位,直言敢谏。有一次,周襄王想向翟(狄)人借兵,夺取郑国的栎城(今河南禹州)等地,便以娶翟人之女为妃子的方式笼络翟人,以图达到目的。可大夫富辰坚决反对,他以过去耼国国君由于娶了郑国武公的郑姬而导致灭亡等教训,来劝阻周襄王放弃与翟人联姻,以免引狼入室。
  
    富辰所讲的郑武公,就是建立开封朱仙镇启封城的郑庄公之父。郑武公是郑国东迁中原前后很有作为的第二代国公,去世于春秋初期的公元前744年。就是说早在公元前744年郑武公去世之前,聃国就已经被郑国消灭了,并且聃国被灭亡以后也没有复国的历史记载。据史料记载,一直到春秋末期的公元前506年,沈(子)国才被蔡国出兵伐灭。聃国比沈(子)国早灭亡二百三十八年之多,可见聃国并不是沈国。有人还说聃国封于今河南平舆县北,有的说封于安徽临泉,还有说封于今河南固始。然而,这些都缺乏可信的证据。
  
    尽管史学家千百年来一直苦苦探求,却找不到聃季载的封地。假如聃国就是沈(子)国,又在历史上延续时间那么长久,为什么记载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之间历史的《春秋》、《左传》中没有反映呢?为什么司马迁还要在《史记》中记载“聃季载,其后世无所见”呢?看来还是《陈杞世家》中分析的有道理:历史上称江、黄、胡、沈之国姓的不可胜数,难以为信。所以,也就没有办法在史书上记载,并传于后世。
   
    由此可以得出两条结论,一是聃国灭国时间早于沈(子)国二百多年之久;二是沈(子)国和聃国并不是一个封国,两者不能互相代替。所以,聃国的封地在沈丘一带的说法难以成立。
  
    三、聃国在湖北荆门那口之说与周礼不符,令人无法信服。
  
    湖北荆门说认为聃国在当地的原因,是因为有史料记载:“聃,始封君聃叔季载,封于那处(今湖北荆门市荆门区东南那口)。”既然史料中有这样的记载,湖北荆门说以此为据,来证明聃国在自己的地盘上也无可厚非,但却有很多质疑。
  
    因为西周初期,周王朝直接控制的范围达不到荆楚“那处”这么远的地域。虽然,一直到周宣王时代,西周的疆土始得开拓。即便如此,其地域也没有这样广大。西周时期,楚国国王被认为是同周王室关系较疏远的蛮夷君主。周天子不可能将聃国封到自己权力所能够控制的范围以外,这是基本常识。
  
    更重要的是,在周文王的嫡子中,虽然聃季载年龄最小,却深得四哥周公旦和侄子周成王的信任和重用,又身兼“佐成王治,皆有令名于天下”的周王朝司空,位列师、保、太宰“三公”之下,其爵位为卿大夫。当时,“封邦建国”所依据的宗法制度,是西周王朝的基本政治制度。所谓宗法制度,就是规范各个奴隶制大家族的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借以确保奴隶主贵族政治垄断地位的王法。按照宗法制度中的“五服”之说:周天子王城四周各五百里的区域,叫做甸服。甸服以外各五百里的区域叫侯服,其中最靠近甸服的一百里是封王朝卿大夫的地方,其次的百里是封男爵的领域。周代的等级划分得格外清楚。既然聃季载的爵位为卿大夫,其封地应该在最靠近周王城五至六百里的地方。即使西周不可能完全按照“五服”之规“封邦建国”,也绝不会将卿大夫的封地安排在楚国之南的荆楚“那处”。因为那里是比“蛮夷要服”还要荒凉偏远的地方,这与聃季载在周王朝的身世、地位、名望和西周初期的封建制度不符。#E!|.X3y%e8u不论是他本人,还是他的儿子,都不可能被封在这类“蛮荒之地”,而应当封在经济较为发达、且距周王城周围千里以内的王畿之地。
  
    由此来看,西周“封邦建国”所依据的宗法“五服”制度,决定了聃季载的封国封地只能在靠近西周王城六百里之内的地方,即便有所出入,也不可能在千里之遥且为“蛮夷要服”之外的湖北荆门市荆门区东南的那口处。所以,湖北荆门说也无法令人信服。
  
    四、聃国与郑国为邻,因为误入郑武公设计的陷阱而遭灭亡。
  
    汉代学者韦昭在《国语》注中记载说:耼(聃)地是周文王之子耼季载的封国,他的夫人郑姬是郑国的女子,由于同姓相娶,亵渎了同姓不婚的原则,导致了封国的灭亡。这里虽然没有说明聃国被谁所灭、灭于何时以及具体原因,但是我们从东周大夫富辰谏言中可以知道,聃国肯定灭亡于郑武公去世的公元前744年之前的某一年。从富辰所列举由于婚姻关系不当而导致几个国家灭亡的时间来看,郐国(今河南荥阳南)、鄢国(今河南鄢陵北)被郑武公灭于周平王二年,也就是公元前769年。这对聃国灭亡的时间很有参考价值。
  
    公元前770年,是西周向东周变迁的分界线。从郑武公刚刚即位和他的长子郑庄公十三年后才出生的情况分析,已经到达婚嫁之龄并嫁给聃国国公的郑姬,地位上不应是郑国一般大夫的姑娘;年龄上也不应是郑武公的女儿,而应是郑武公的妹妹,只有这样才与国亲和婚龄条件相吻合。
  
    汉代经学家、易学家虞翻认为,与郐国、鄢国同时期被灭国的还有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蔽(邲,今河南郑州东)、补(今河南新密牛店镇打虎亭村北补子庙西南)、丹、依(伊,今河南伊河一带)、弢、历(栎,今河南禹州)、莘(今陕西合阳一带)等八国(邑)。其中弢国、丹国无查处,丹国与聃国同音,很可能就是聃国。这与其被灭后归属郑国,与开封为邻的历史记载一致。如果是这样,聃国灭亡的时间大致与郐国、鄢国相同,即在周平王东迁初期的公元前768年左右,也就是郑武公担任东周王朝司徒之职的时候。
  
    由于聃国灭亡的时间在公元前744年之前,《春秋》、《左传》等史料均无记载,原因是《春秋》、《左传》记载的是公元前722年之后到公元前481年之前的史实,结果造成了聃国灭亡历史记载的空白。
  
    清代经学家江永所著的《春秋地理考实》、现代已故著名语言文学家杨伯峻所著的《春秋左传注》中都认为,聃国在开封境内,与郑国为邻。清代法学家沈家本所著的《史记琐言》、清代藏书家朱绪曾所著的《开卷有益斋读书续志》中也都认为,聃国在开封,亡于郑国。并且认为,如果聃国是在河南沈丘、平舆北或湖北荆门那口处,中间隔着许国、陈国、蔡国甚至楚国,郑国不可能侵入多国,去远途奔袭攻打聃国,那样会劳师而无功,也没有这个必要。
  
    郑武公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国公,即位后极力推行包括释放商奴,发展工商,繁荣经济;开发滩涂,发展农桑,强国富民;兴建乡校,教化民众,广集民意;加固京城,扩建城邑,远交近攻,巩固国防的“武公之略”,为郑国的日益强盛奠定了基础。郑武公死后,特别受到后人的尊重,便用带“武”的地名来纪念他的盖世功德,如广武、原武、阳武、武德、修武等。开封紧邻郑国,到了秦代还曾经归属过阳武县(当时在今河南中牟西)高阳乡(当时在今开封启封)管辖,可见与郑国关系悠深。
  
    精明的郑武公善于算计,深知自己灭亡开封一带的聃国后,有利于实现兼并土地,扩大地盘,称霸中原的战略目的。处在这种情况下,聃国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应该说,正因为聃国在开封一带,与郑国为邻,才成了郑武公实现扩张战略的优选目标,导致了自己的过早灭亡。
  
    五、聃国封地应该不小,至少包括开封启封东南至中牟圃田以南地区。
  
    从周成王封国时,康叔封被封在卫国,曹叔振铎被封在曹国,郕叔武被封在郕国,并不比开封一带的聃国距离西周王城镐京更近的历史情况来看,聃国从西周初期封国时起,就应该一直在开封启封至中牟圃田一带。
  
    聃国被灭亡并归属郑国之后,按照西周“灭国不灭祀”的惯例,郑武公仍然让聃国的后人郑聃伯在故地守祭和主持聃祖宗庙事物。据《左传》记载,公元前658年(鲁僖公二年),楚国人征伐郑国时,曾经囚禁了在聃国故地守祭和主持聃祖宗庙事物的郑聃伯。这也可以从侧面证实,聃国在此之前已经成为郑国附庸地了。
  
    到了东周景王时期,楚国的老子继承了聃季载家族在周王朝留下的世袭爵位,任司空、守藏吏,主管礼仪、德化、祭祀等事宜,并重新受封于故国的小块领地南之沛--彭地(开封西部一带),后人以地名称他为老彭和彭祖。公元前5l6年(周敬王四年),周王室发生内乱,王子朝与旧臣携周王室典籍逃亡楚国。后来老聃虽将周王室典籍带回周王朝,但却蒙受失职之责而辞去周王朝之职。于是,他骑一青牛离开封地故土,西出函谷关,游逝于祖宗的秦地。
  
    综上所述,聃国是周武王同母弟聃季载的封地,在今河南开封一带,其传承世系已无法考证。据本人推测,聃国故地至少应该包括开封县朱仙镇启封城以南至中牟县圃田(也称郑圃,圃田、原圃等)镇以南的区域。
  
    东周初年,郑国从陕西华县东迁后,郑武公为称霸中原,吞并了附近的虢、郐二国,一举成为中原霸主。聃国日益受到威胁,自身难保。郑武公趁机将其妹郑姬嫁给聃国末代国君,通过美人计、苦肉计等手段,使聃国国君放松了警惕,然后一举将聃国灭掉,将聃地纳入了自己的版图。为缓和由此与周王朝和中原各国带来的紧张关系,郑国主动让出靠近王畿的小部分地区作为周王室的狩猎场和周朝学府以掩人耳目,自己却占领了聃国的大部分地区。这也是老子能够在聃国灭亡后被封在南之沛----彭地的原因。
  
    郑庄公时期,为了与宋国、卫国争夺霸权,便在聃国故地重新建起了一个城邑。当时东周王朝已经衰落,“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开始形成,加上郑国消灭聃国并非受周天子之命,在王法上缺乏合理性。郑庄公为掩耳盗铃,表白新建城邑的正当性,将新邑称作“启封”而不叫“周封”。“启”就是夏启王。含意是告诉世人,“郑国使用的是夏朝启王所开拓的封疆列土,与周王朝的封地聃国无关。”从此,聃国便无影无踪地消失了。
  
    这就是聃国兴灭的大致历史,也是聃国封地在开封的主要理由。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河南文物网(2011-04-15)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