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开封 >> 名人名家 >> 名人与河南 >> 浏览开封

秉笔直书担道义 新闻路上早行人——著名记者张了且在开封行踪寻访

2013/11/19 9:01:45 点击数: 【字体:

秉笔直书担道义 新闻路上早行人——著名记者张了且在开封行踪寻访

秉笔直书担道义 新闻路上早行人——著名记者张了且在开封行踪寻访
1933年河南大学文学院毕业生合影(局部), 前排左起第三人是张了且。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张了且是非常著名的爱国记者。他追求进步、向往光明。1948年,张轸担任河南省主席,张了且担任河南民报社社长。1949年5月,张了且受中共党组织委托,不顾个人安危,前往武汉策动国民党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张轸将军及其手下两万余人官兵起义。袁宝华说:“策动张轸起义,了且确实是立了大功。”张了且一生精心覃思,砚田耕耘,著作甚丰,除撰写了2000多篇新闻稿件外,还著有多本文学专著,张了且还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热忱的教育家。张了且在开封生活了20多年,曾居住在延寿寺街29号和游梁祠街3号。

    写作从开封起步

    张了且原名承祖,1903年出生于河南省安阳县崔家桥乡东曹马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本村读了8年私塾,后又到安阳裴家巷读私塾。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少年时代便阅读了大量古籍,古典名著中的许多章节他都倒背如流。张了且18岁考入县立师范讲习所,接触到陈独秀、胡适等人提倡文学革命的文章。一年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了河南省立第十一中学。在中学,张了且接受了进步思想的启蒙教育,产生了要走“寓褒贬,别善恶”的路子,靠自己的一支笔起家的念头。中学二年级时,他向北京《国风日报》的副刊《狂飙》投稿,开始以“了且”为笔名发表文章。

    五卅惨案后,徐向前来到省立第十一中学对学生宣传:“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必须准备力量。有了革命的头脑,还要有革命的武装,所以,要把政治和军事结合起来,才能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听了徐向前的这番话,张了且和同学们一致表示,暑假不回家,接受军事训练,誓做反帝爱国后盾。于是,50多名学生组成了学生军。经过暑期军训,张了且和同学们更加坚定了投身革命、救国救民的思想和决心。暑假后,张了且第一次告别亲人和故土,赴开封中州大学预科班就读。

    1926年1月,在共产党的组织领导下,“河南青年社”、“青年学社”、“青年救国团”等反帝爱国组织代表云集开封,成立了 “河南青年协社”,成立仪式在中州大学举行。“河南青年协社”发表宣言,号召有志青年勇敢地投身于大革命运动,这使张了且深受教育和鼓舞。受此大环境影响,张了且和于锡乾、汪全真等人发起组织霞翳社,旨在向青年传播进步思想和新文学,切磋交流文学创作的理论和经验,霞翳社编辑有文学期刊《霞翳周刊》,附在《豫州时报》上发行,张了且任主编。《霞翳周刊》一共发行了8期,后因经费短缺停刊。

    走马灯式的时局,官场中的风波,坚定了张了且要从事文学创作抨击社会现实的决心。在读大学预科时期,他一直热衷于文学创作,时常有新诗和散文在各类报刊上发表,这为他日后从事新闻事业奠定了基础。张了且文笔思想性强,情真流畅,文章颇受欢迎,加上他为人谦和、诚恳、热情,许多青年学生都乐意同他交往,视他为兄长和挚友。

    1926年冬,河南教育经费被军阀掠作军费,学校奉命停办。张了且投身到如火如荼的北伐革命运动。他业余时间埋头写作,在左翼作家胡也频主编的《红与黑》、顾仲彝主编的《秋野》等杂志上发表了《赎母》、《补助费》等作品,颇得好评。张了且还参加了白寿彝、徐缵武、罗梦册、陈治策、于赓虞、任访秋等组织的晨星社。先在开封,后挪北京出版的《晨星》期刊,几乎每期都有他的作品。

    开封专电托拉斯

    1929年秋,张了且考上了河南大学国文系。他一面埋头刻苦读书,一面积极从事新闻写作,他撰写的稿件抨击当时的社会弊端,在国内颇有影响,引起了新闻界人士的关注。后经友人推荐,张了且被天津大公报社聘为驻开封记者和河南特派员,自此他开始了职业记者生涯,上大学反倒成了他的“兼职”。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因为开封靠近前线,张了且利用他在军队的关系,获得不少有价值的军事消息并发给《大公报》,《大公报》为奖励他,给他增加了一倍的报酬。与此同时,他还兼任当时驻军第六路军三五通讯社编辑主任,太原《海陆空军日报》特约记者。

    张了且对人民大众的疾苦深表同情,对国民党贪官污吏横征暴敛、中饱私囊的丑恶行径极为愤慨,他用手中的笔无情地抨击黑暗的现实。他因报道河南省公开征收种鸦片烟税,触怒了国民党当局,省政府主席刘峙令公安局局长李国盛将他逮捕。张了且认为想做名记者就要秉笔直书,就要与监狱为邻。在狱中,他坚持斗争,毫不畏惧,誓死不向国民党权贵低头,甚至在法庭上还大声疾呼,勇敢地为河南3000万父老同胞申张正义。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当局只好将他释放。出狱后,张了且应河南《民国日报》邀请,兼任该报编辑。他一如既往地拿起手中的笔撰写新闻稿件,揭露社会的黑暗面。除此之外,他还深入到社会最低层,广泛搜集生活素材,致力于文学创作活动。他先后发表了杂文集《大人物的把戏》(由汪漫铎、邓文仪作序,1931年南京拔提书店出版)、短篇小说集《疯了的大少奶奶》(于赓虞、罗堇南作序,1933年北平西北书局出版),这些作品寓意深刻、文笔犀利、风靡一时,有力地揭露和抨击了黑暗的社会现实,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

    1933年,张了且从河南大学文学院国文系毕业,担任《申报》和中央社驻汴记者。当时外埠在汴发新闻电的电照,除《新闻报》外,都在他手中,因此张了且被同行誉为“开封专电托拉斯”。

    治学严谨 培养人才

    在河南大学读书期间,张了且兼任开封私立现代中学的国文课老师,并推荐和介绍中共地下党员到该校任教,一起从事学生运动。1933年,他应开封私立建国中学的邀请,兼任该校新闻班教员,为青年学生讲授新闻采访学。1936年秋,他正式受聘于开封现代中学校长。此间,张了且致力于教育事业,严谨治学,教育有方,积极倡导学以致用,道德与文化教育并举的方针,潜心为国家培养有用人才。1938年,重庆《新华日报》曾连续发表文章,热情赞扬张了且先生及其领导下的现代中学为抗战作出的贡献。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了且除了积极带领学生投身于抗日救亡斗争之外,还热情支持进步刊物《风雨》周刊,积极撰稿,及时报道开封抗日运动,并同范文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被聘为《风雨周刊》编辑。与此同时,他还大力协助新四军八支队代表马致远(刘子厚的化名)在开封开展工作。

    抗战胜利后,张了且曾任国立黄河流域水利工程专科学校国文教授。他能文善写,别具风格,常以优越的文笔写教材,引发学生提高国文水平。学生普遍反映,其文质过人,学识渊博。

    解放后,张了且一直在湖北工作,他只回了两次开封。一次在1950年,他作为特邀代表,回开封参加河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一次在1962年,他到开封与驻军政委曾显奎研讨长篇小说《悬崖勒马》的写作大纲。1988年1月23日,张了且在武昌逝世。刘海永【原标题:秉笔直书担道义 新闻路上早行人——著名记者张了且在开封行踪寻访】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汴梁晚报 2012年7月7日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古吹台访碑记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