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氏兄弟一生功过是非,历史自有定论。二曾祠规模宏大,坐北朝南,分为东西两大组院落。南北走向,又分为三进院;西组院系东西走向,东组院亦分为三进院。东西院落北边系湖水区,其水面与潘家湖相通。祠内建筑典雅,古典内秀。里面楼阁参差、廊庑曲折、背临湖水、院落幽静,庭宇轩敞、风景宜人。
二曾祠大门设在东院中轴线上,原为清式大式建筑,威武庄严,宛如宫殿,一对石狮踞两侧。门前柱联云:“弟兄皆许国,出入冠诸公。”大门两侧排房为小式建筑,东西尽端为挑角亭,建筑为人字形坡顶。后来冯玉祥任河南省主席时改大门为西式建筑。进大门是过厅,过厅的东西两边墙上镶嵌着楠木框的大理石墙面。前院东西两边是对称的南北走向长廊,长廊为双坡小青瓦屋面,其外侧支撑在院墙上,内侧各有8根红漆木柱支撑,院子中间是一条鹅卵石甬道,甬道两旁石榴、翠柏、花圃点缀其间。
前院北边是东西走向的小式排房建筑,中间为二门过厅,过厅东西两边墙上亦镶嵌着楠木框的大理石墙面。往北过二道门,是中院,东西两侧为南北走向的殿房,该房比前院排房高大,翅檐凌空挑角,有飘飘拂云之气势。中院四周遍植冬青,中有圆形鱼池,大方砖铺地。居西殿房中部为通向西院的过厅。中院北面是东西向双坡小青瓦屋面的长廊,长廊中部为通往后院的三道门。长廊是由南北两侧红漆木柱支撑,木柱之间由青砖花墙隔断。后院东西两边建有南北走向的殿房,飞檐挑角,巍峨宏丽。东西殿房规格一致,唯西殿房约短于东侧殿房二间,东殿房内供奉着曾国藩、曾国荃的牌位,为祭祀的主要场所。后院北侧为一道围墙把后院与北面的水面隔开,围墙中部有一月门,过月门,经过五曲木桥即可到湖水区中的叠波亭上。叠波亭是由两个联成一体的六角形砖砌挑角亭组成。亭上曾有古人对联:“万变看云,可扫尘事;五色有鸟,时浮镜中。”
从中院的西殿房中间的过厅向西走,就到了二曾祠西大院的瓣香楼院,该院从南向北,依次为花脚,荷花池和瓣香楼,楼东侧有一座用太湖石叠成的假山。瓣香楼位于该院的西北角,是二曾祠建筑群中最为高大的清式建筑,该楼坐北朝南,九开间,二层高。一楼南边正中开门,两边各有4个长条型窗户。门前东、南、西三面环以二层青石台阶。东西两山墙处皆有二曲青石梯直上二楼,在二楼东西山墙偏南各有一门。二楼的东、北、西面有宽阔的走廊,廊宽约1.7米。走廊上方为飞檐,飞檐由12根粗大的红漆木柱支撑着。每根木柱下设大石墩,上端雕刻有花卉图案。该楼跨度较大,屋面为双脊,双脊两端砌有兽头,四角向上挑起,颇为壮观。袁克文登瓣香楼,感慨万千,挥毫写下:“诗追梁苑、灯远樊楼,今古风流同胜地;云接太行、湖沉艮岳,纵横气概遍高台。”瓣香楼高三丈七尺,伟岸独尊,北可眺望龙亭。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慈禧太后仓皇西逃,1901年11月12日,在返京途中抵达开封。在汴停留的32天中,慈禧曾与光绪皇帝以该祠为行宫,住在瓣香楼,在环凤阁中设宴招待过外国使节。
在现存的名胜古迹对联中我们可以得知当年西院还有十贤堂,应该是纪念历史上的十个贤者,具体是谁,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从晚清文人裕宽题写的对联中可窥一二:“壮其文词,一见诵忆;慕仰风味,匪为观游。”许振祎也题联:“文之至者罔不传,昔者十贤,天地长留试卷在;我思古人怅莫见,顾詹四海,风云应共异才来。”
从瓣香楼向西便进入到环凤阁院,就是西面的院中院。环凤阁为单层,设于该院东侧,南北长,东西短,建于青石砌筑的平台之上,台上四周为青石铺边,内铺金砖。大门位于东墙中部,四壁皆为彩色玻璃窗。屋面花脊坡顶,飞檐挑角。飞檐由16根红漆木柱支撑,柱下设石墩。木柱与阁之四壁组成回廊,整个建筑考究精致。环凤阁院的西侧和南侧为二排青砖、小瓦的坡顶建筑,北侧为水榭。
从环凤阁院向西,走过水榭南边的小桥就到了二曾祠最西边的院落——西花园,园内遍布奇花异草,杨柳古槐点缀共间,环境十分幽雅。西花园的北、西、南三面为二曾祠的围墙,花园的东北有两间、西北有三间青砖小瓦坡顶建筑,估计为花匠杂役人员居住。
在二曾祠大门口,视线穿过一、二、三、四道门,可直望到蓝天碧水映衬下的碧波亭,园林中借景一法,此处运用得极为生动,给人以邃幽之感。从园门顺走廊向东,大有曲径通幽的情趣,从中院向西又使人感到了步步洞天的意景。
后来许振祎改任广东巡抚,死于任上。经河南籍官员奏请,在二曾祠的东偏院增设祭祀许振祎的附祠,即为许公祠,许公祠的所在之处,原先乃是二曾祠的一部分。许公祠“留祠正中五楹为祭祀地,余悉得充馆用”,“计前后堂舍十有二间,分为藏书、阅书、经理等室,群房厩舍,以处夫役”;同时,“又拨二曾祠东北院之漪山房,为诸大府临视燕坐之所”,即充当河南图书馆的贵宾接待室。二曾祠“前临通衢,后濒湖滨,既不邻于工厂市场,又不在偏僻之区,以之作图书馆,实甚相宜。”河南图书馆的发起者们都对二曾祠情有独钟,几经迁移,最终确定二曾祠作为其稳定的馆址。当年姚雪垠就是在此处阅读开封旧志,触发创作《李自成》的灵感。建国初期河南省图书馆迁到省会后,此处为开封市图书馆所在地。1922年,冯玉祥第一次主豫时,由午朝门向东辟了一条马路,路到二曾祠后拐了三个弯,将东湖的东南角隔了出来,成了二曾祠的小湖。“文化大革命”时拆楼填湖,据说现在的市图书馆主楼正立于原小湖及瓣香楼处。
二曾祠整组建筑做工精巧,珠联璧合,把亭殿楼阁,绿树青草,奇花异卉,碧波曲桥等诸多景致融为一体,是开封清末时期把我国当时肃穆的北方祠堂建筑和江南园林建筑巧妙而有机结合的代表作。令人惋惜的是,这一组优秀的清末建筑由于保护不当,如今已经荡然无存了。刘海永【原标题:一门二杰大名垂 掩卷听雨月满湖——怅望百年二曾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