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开封 >> 名人名家 >> 名人与河南 >> 浏览开封

李濂:汴京遗迹寻梦华

2013/10/30 17:37:59 点击数: 【字体:


    毕业刚参加工作时,时间十分充裕,笔者常到附近的古吹台寻找历史痕迹。古吹台是个高台,建筑周围墙壁上镶嵌着石碑,经过岁月的侵蚀之后,有的碑文汗漫不清。有一阵子笔者沉迷于其中,那时还没有数码相机,于是就带着本子去摘抄那些碑文。那些石碑是开封历史文化的另一种载体。在那些密密麻麻的石刻文字中,笔者发现了李濂的名字,有一块石碑是李濂撰文、李蓁书丹的《吹台五贤祠记》,现在都说是三贤祠,李濂却增加了明代开封名人李梦阳和何景明二贤。作为土生土长的开封人,李濂学识渊博,在文学、历史以及医史、地理等方面都有独到而深入的研究,并且都有专著问世,他不但是明代开封作家群中的重要一员,而且是著名的出版家以及文献学家等。

    在诸多著作中,由李濂编撰的一些地方文献格外闪光,如《国朝祥符乡贤传》、《国朝祥符文献志》、《汴京遗迹志》等,特别是《汴京遗迹志》,是研究开封的一本不可或缺的地方典籍资料。

   

    李濂,字川父,号嵩渚子、达生堂主人、夷门老人等,祥符人,明代作家、学者、出版家。《明史》有《李濂传》,少年奇才,牙牙学语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指导他记诵《孝敬》,李濂入耳则不忘。6岁上私塾,8岁对书法产生了兴趣,9岁的时候学作诗句,常有惊人之语。14岁那年,李濂的父亲去世,家道中落,同父异母的哥哥担起家里沉重的担子,因为经济原因,李濂几次差点辍学,无奈之下,只得在大相国寺僧舍中读书。18岁那年,他寄宿在吹台(现在的古吹台)读书。吹台就在现在的禹王台公园,树木茂盛,环境清幽。这里曾留下了许多文人骚客的足迹,是开封有名的读书及隐居之地。李濂在这里读书,结识了王教、左国玑、田深甫等人。这群人不以时文为名,唯好攻古文词,他们还相互约定,书必读五经、正史必须读秦汉以前著作。夜晚则各自讲述自己的读书心得,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相互品评、相互学习,进步很大。可以说,李濂深厚的古文功底与他这一时期同窗之间的相互砥砺是分不开的。

    《明史》说李濂“慕公子无忌,侯生之为人”、“常联骑出城,纵酒赋诗”,他既有豪侠之士的浩然正气,又有魏晋的诗酒风流。无论春花还是秋月,无论夏雨还是冬雪,李濂坚持在吹台读书学习。李濂在1506年元宵节夜晚模仿汉赋创作了《理清赋》之后,被左国玑拿走让李梦阳看到了,李梦阳第二天就赶到吹台拜访比他小15岁的李濂,结为忘年之交,李濂因此而名满开封。

    1510年,22岁的李濂参加乡试而不第,落榜之后,李濂有些消沉,经人劝说,他才重新着力时文的创作。他与陈宋同读书于柳林墟中,打算继续读书考取功名。在读书的空闲,他开始着手编纂北宋编年体史《汴宋春秋》。

    1513年,李濂中河南乡试第一,自此告别了布衣之身;1514年春闱,名列二甲,登进士第,分配到户部观政。新科进士3个月的观政期满后,依例授官。李濂名列二甲第182名,本有机会授任京官,但因他为王府姻亲而作罢(濂之堂兄永昌为仪宾)。无奈,李濂留京师两载,等待外放。

    1515年,李濂终被任命,在赴任沔阳州知州途中,目睹河北饥荒惨相,他写下:“剥树剥树,冬无雪,春无雨。父挖河,子轮戍。谁守庐,惟老妪。欲逃亡,到何处。”李濂在开封短暂停留后继续南行,经朱仙镇,拜谒岳飞。

    在李濂的官宦生涯里,他勤勉为官,竭力为百姓做事。顺治《祥符县志》载,在沔阳任职期间,当时发生大水,李濂多次上疏请赈,救活数万人。李濂为官清正、政绩卓著、深得民心,是沔阳历史上执政的一个清官,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被沔阳百姓誉为“城隍神”。1521年,李濂迁宁波府同知。江浙百姓素来富庶,其地也甚为好治,政事较少,李濂得以游览浙地的名山大川, 增广见闻。后来,李濂升任山西按察司佥事,他“才器闳迈,吏事精敏”。 上任不久,便遍访晋地,不到两个月,就树立了很高的威信,当地百姓对其心悦诚服,显示出其卓越的政治才能。李濂怀揣报国之志,想救民于水火,想建功立业,可惜当时大明王朝已经走向衰落,加上吏治腐败,天下竟然放不下一张书桌。李濂性格十分耿直,得罪了不少权贵。《开封府志》说李濂:“坐忤权贵,嗾言者论罢,遂致仕归,年才三十八。杜门谢客,日以著述自娱。”他被罢黜回家,实际是遭人嫉妒,被革职还乡、永不叙用。但是他看破了仕途的险恶,便不再辩解,自此开始了长达40年的田园生活。

   

    李濂的先祖以医技闻名,祖上可考者六代业医。李濂的先祖在北宋因治愈皇太子的疾病,皇帝欲赐官太医丞,因固辞不受,乃赐金钟,于是四方之人咸称之曰“金钟李氏”。《开封市郊区地名志》中有“金钟李”词条。金钟李村,现在开封市汪屯乡西南部,北临南干渠。李家的坟地也形成了一个村落叫李坟,主要居住的是当年的看坟地者后代。

    李濂虽非专门医生,但由于家学渊源和医风熏陶,加上深厚的文史功底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因此,他对医学所作的贡献无愧于“金钟李氏”之誉。李濂在开封编著《医史》一书,前5卷取自正史,从春秋时期到元代的史籍中所刊载的扁鹊、华佗、孙思邈等53篇名医传记。自第6卷到第10卷记载了从宋代到明代的10多篇正史未录的名医传记,且大多附有按语,李濂所撰《张仲景补传》、《王履补传》和《戴原礼补传》等篇,其文献价值极高。历史上重视对政治人物树碑立传,而疏于对医林人物作传,致使很多名医大多淹没于史海,流传下来的也是凤毛麟角。李濂在编纂《医史》时对这种现象非常不满。他作为从医世家,认为如果医学成果得不到官府的重视,把历史上一些重要的医学成果仅仅列为“方技”,的确十分可惜。李濂的《医史》在记述名医医绩的同时,对医学流派的传承和医学经典的编著演化过程作了初步论述,为医学史研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资料,弥补了正史的不足,为后来医学的医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医史》10卷,实为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名医传记类著作,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在中医理论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李濂在为官期间和罢官归乡之后,先后为当时首版或再版的医书撰序。在开封,他援建了嵩渚书院,并亲自教授弟子。

   

    李濂是个传统的儒家学者。归居乡里后,李濂搜集、整理并创作了大量的游览、怀古、咏物、感述之作,既表现了他对历史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汴梁的历史变迁。

    在文学上,李濂最初受李梦阳的影响大,但李梦阳“主摹仿”,而何景明则“主创造”,两人各树旗帜,当时“天下语诗文必并称何、李”。李濂有自己的思想,对李梦阳“后不屑附和”,于是就自立门户、潜心著述,有上百卷的《嵩渚文集》问世。

    李濂潜心于文化方面的研究,他还撰写有《国朝祥符乡贤传》8卷,记载了明初至编定时开封32名政绩斐然的士人。

    李濂不仅致力于保存故乡的历史文化,还致力于乡士文献的整理工作。由他编写的《国朝祥符文献志》,记载了其博览众书,遍搜遗辑文献、加工整理文献的目的。

    李濂有感于长安、洛阳、建业、临安等历代故都均有地志,而独汴京则无,于是下决心整理《汴京遗迹志》一书。笔者藏有周宝珠、程民生两位教授点校的《汴京遗迹志》(中华书局出版)一书,该书是李濂编撰的一部关于开封史实的典籍,著名历史学家朱绍侯先生称其为“为研究北宋首都汴梁的扛鼎之作”。《汴京遗迹志》中有11卷《艺文》,收录历代学者关于汴梁的奏议、记、序、碑铭、杂文、诗赋、长短句等,所谓“无关于汴京旧迹者不录,而录之者各以体类,每体仍以世代先后为序”,实乃一部生动的开封诗史,蕴涵着李濂对古圣先贤的倾慕之情。为了编写此书,李濂前后花费了几十年。

    《汴京遗迹志》详细考述明代开封的宫室、官署、内外诸司、山岳、河渠、寺观、庵院、园林等的沿革变迁及兴废之由。李濂又广泛收集有关艺文加以佐证,从而填补了“历代都会皆有专志,独汴无之”的缺憾。前13卷中,李濂收集了每个项目中的大量原始资料,以至小到一沟一井,都要详细考证、一一列举。《汴京遗迹志》是了解北宋都城的一部极重要的文献学资料,是研究明代及以前开封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必不可少的参考文献。

    当时受河南知府邹守益之聘,李濂还任《河南通志》的编撰,组织编写嘉靖《河南通志》。他还进行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出版工作,是河南一带有名的出版家,他领衔刻印的书籍现存有20多种,制作精美,印刷精良,大部分都是古籍善本。

    河南大学周宝珠教授评价李濂说:“他一生热爱家乡,花费巨大精力去搜集整理开封的历史及文献资料,前无愧于古人,后有惠于今人,实为开封应当纪念的重要人物之一。”李濂的作品涉及经史子集各方面,但是他有关开封历史、人文、经济、政治、生活等方面的地方文献,更是意义非凡、影响深远。刘一玮【原标题:李濂:汴京遗迹寻梦华】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开封日报 2013年10月29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