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安阳 >> 走进安阳 >> 印象安阳 >> 浏览安阳

漫谈安阳地名(4)

2013/11/12 14:57:27 点击数: 【字体:

    漫谈安阳地名9——“铺”字地名与古代驿站

    生活中,您一定听到过十里铺、三十里铺等含有“铺”字的地名。“铺”字是什么意思,这些地名有什么来历?本期栏目将为您追溯“铺”字地名的渊源。

    “铺”字地名与古代驿站

    士兵在驿道上快马飞驰传送公文的镜头,大家一定在影视作品中看到过。这就是古代官方最基本的邮递工作,士兵换马休息的地方就是古代驿站。古代邮递工作与我市的“铺”字地名有什么联系呢?

    提起今天的邮政业务和即时通信技术大家都非常熟悉,其实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邮政体系。“铺”是古代基层邮政机构的名称,有时还称“邮置”、“置传”、“驿”,朝代不同,叫法也不同,它们的主要任务是传递官方文书和军情,兼办过往官员的迎送。这种制度,一直到清朝末期才被新的邮政制度取代。古老的邮政制度虽然已经消失,但一些由此产生的地名却流传至今。

    汉代时,政府在主干道边每隔一段距离就设置一个驿站,由兵卒乘车或骑马经驿站传递公文,一直到唐代都是这样。

    唐代,全国共设有1600多个驿站,每个驿站都设有驿长和若干驿卒。安阳的万金驿就是其中之一。史料记载,古代曾修万金渠,唐代时由于驿站设在万金渠旁,所以叫万金驿。它的位置在如今安阳县柏庄镇前万金村和后万金村一带。

    宋代时,邮政制度有所发展。宋初,为了能在打仗时急速传递军情,政府专门设置“急脚马递铺”,简称“马铺”、“急递铺”或“铺”。后来,传递普通公文的驿站也称为“铺”。当时的梨园村(今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村)就是“国信传食顿亭之所”,它具有驿站的性质,也是铺。

    到了元代,邮政制度进一步发展。元代《皇朝经世大典》记载:“十里,或十五里,或二十五里,设一急递铺。十铺设一邮长,铺卒五人。”现在安阳县的二十五里铺村,距安阳旧城(元代安阳县治所)约12.5公里,是元代的急递铺。

    明代时,邮政制度更加完备,各地都设置有“铺”和“驿”。《中州杂俎》记载:“十里置铺,铺有长,六十里置驿,驿有丞。”“铺”与“驿”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邺乘》和《河南总志》记载,当时安阳县有邺城驿(在安阳城)、回隆驿(为水驿),汤阴县有宜沟驿,内黄县有黄池驿(为水驿,在今内黄县西南卫河边)。这些驿站之间的距离大约都是30公里。安阳县的急递铺有四路,北至磁州,有草桥铺、高村铺、华村铺、丰乐铺;南至汤阴,有七里店铺、郭村铺、田村铺;西至林州,有盖村铺、高平铺、夏铺;东北至河北临漳,有獐豹铺。这些铺之间的距离大约都是5公里。现在的盖村铺等村就得名于明代的急递铺。

    清代沿用前朝的邮政体制。清康熙三十二年的《安阳县志》记载了当时安阳县全县的邮铺,有三处邮亭,十一处急递铺,县北有十八里铺、十五里铺,县南有十八里铺等。清政府在明代邮政体制的基础上把南北一线的名称稍作改动,把城南的邮铺改为十里铺、二十里铺等,城北的邮铺改为三十里铺,四十里铺等。现在的十里铺、二十里铺、三十里铺等村的村名就是当时的急递铺名。

    1982年,安阳县人民政府为避免地名重复,根据地名标准化原则,将城南的三个铺字村名依次改为南十里铺村、南二十里铺村、南三十里铺村。总而言之,如今安阳市境内的十几个“铺”字地名,都是古代邮政制度的遗痕。(许作民)

    漫谈安阳地名10——老城街道命名有多少秘密

    梯家胡同、鱼市街、洛阳府,这些老城里的街巷,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饱含着浓浓的文化特色。老城里的街巷很多,却没有一个街名是雷同的,它们有的以直观形象命名,有的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期望,还有的是对美好品质的赞许……它们的命名是否隐含着什么规律呢?

    老城街道命名有多少秘密

    从高空俯视,安阳老城呈龟背形,城外有护城河,城内有马道,是十分典型的“片”字形结构。以北大街、中山街、南大街为中轴线,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分列其中,庙、塔、楼、阁布置适宜,配以高低错落的青灰色民居,整个老城布局合理,层次分明,极具地方特色。

    从遗留下来的《明清安阳城区图》上看,当时的街巷远没有后来那么多,划分也没那么仔细,全城除四条主干道外,仅有现在东半部和西半部的十几条街巷。随着经济发展,城内人口逐渐增多,许多小街巷应运而生。到了清末,城内道路多达90条,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的格局已经形成。史料记载,民国时期安阳城非常繁荣,仔细分析民国时期安阳老城街巷命名规律,不难发现其中隐含的秘密。

    第一,以方位命名。如南门东街、北门西街、西门东马道等是直接以方位命名。头道街、二道街、三道街是东门以西三条平行排列的南北向主要街道,是根据方位依次以数字冠名的。东南营街、西南营街、西营街等街道的名称虽然也表示方位,但更多包含着古代兵营的成分。

    第二,以街巷的形状、长度、地势命名。如鹅脖巷、梯家胡同等因为蜿蜒曲折而得名,短街因长度仅五六十米得名,下洼街因地势较低得名。

    第三,钟楼巷、铁狮口、戏楼后街、影壁后街、大寺前街、县东街等以街巷中的主要建筑、设施、器物来命名。《邺乘》记载,影壁后街是知府衙门对面的一条小街,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彰德府署前砌有一堵高大的砖影壁,挡住了这条街巷,后来就给这条街巷取名为影壁后街。县东街、县西街、县前街是根据安阳县署的方位命名的,《邺乘》记载,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安阳县知县蔡诚在赵王府后建立县衙,县衙坐北朝南,后来县署东面、西面、前面的街道也因此得名。

    第四,鱼市街、竹竿巷等以市场和生产作坊命名。

    第五,以领袖的名字命名。老城区内原本没有中山中街(现在称中山街),后来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将城区内的一条街改名为中山中街。据民国二十二年出版的《续安阳县志》记载,现在的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在当时分别称为中山东街、中山西街、中山南街、中山中街(鼓楼至钟楼段)和中山北街(钟楼至北门段)。

    第六,因尊崇古代官宦显贵命名。冠带巷因清康熙年间兵部督捕右侍郎许三礼曾在此居住而得名,仁义巷因明嘉靖年间进士郭朴的谦让美德而得名,小颜巷因明嘉靖年间一代名儒崔铣光明正大,处事中正,素有“小颜回”之美誉而得名。

    第七,林府、姚家胡同、乔家巷、纪家巷、丁家巷等以知名度高的人物姓氏命名。

第八,娘娘府、洛阳府等因那些慈善为怀、扶危济困、品德高尚的人而命名。例如,洛阳府是因洛阳落难书生知恩图报而命名的。(齐瑞申)

    漫谈安阳地名11——安阳老城的九府巷陌

    一个城市的街巷里有着太多的历史积淀,浓缩着这座城市的精神,这对于那些历史文化名城来说尤甚。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就是古城安阳的文化浓缩,如今,这些巷陌离我们越来越远,有些甚至已经悄然消失……

    安阳老城的九府巷陌

    老城的九府巷陌承载了安阳的古风遗韵,见证了老城的沧桑巨变,它们述说着曾经的辉煌鼎盛,印记着历史的斗转星移。穿行于蜿蜒的街巷里,环视四周古朴的老屋,抚摸刻满年轮的青砖黛瓦,仿佛回到了百年前车水马龙的街市。

    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说源于何时,不得而知。清康熙和乾隆年间的《安阳县志》记载,那时安阳老城就有了许多街巷胡同,十八巷的名称及大概位置也已确定。如今,熙熙攘攘的人流与川流不息的车辆让狭小的街巷不堪重负。

    府是指连接大街小巷的小道,有些仅仅是一条狭小的夹道。民间广泛认同的九府指平府、六府、铁拐府、林府、老府、九府、西府、洛阳府、辉府。在老城里,以南大街和北大街为中轴线,东边有七府七巷,西边有两府十一巷,所以九府十八巷又有“东府西巷”的说法。十八巷指的是香巷、夹巷、裴家巷、仁义巷、丁家巷、豆腐巷、卜府巷、三义巷、乔家巷、小颜巷、唐子巷、竹竿巷、鹅脖巷、纪家巷、东钟楼巷、西钟楼巷、东冠带巷、西冠带巷。夹巷指城墙至护城河之间一些居民盖房子形成的街巷。鹅脖巷指天宁寺门前至唐子巷一段,后并入大寺前街。三义巷在二道街北段路西,只有一个东口,是一条长五六十米、宽约7米的宽夹道。豆腐巷在红庙街东段路南,只有一个北口,是一条长20多米,宽约4米的窄夹道。

    十八罗汉街在哪里,它们是如何得名的?清康熙三十二年的《安阳县志》记载,清末,城内南大街和北大街两旁各有九个街口,它们大多两两相对,从南门依次往北摆开,路东有南门东街、小颜巷、东大街、鼓楼东街、姚家胡同、菜市街、东钟楼巷、甜水井街、北门东街,路西有南门西街、东冠带巷、西大街、竹竿巷、香巷、西钟楼巷、仁义巷、裴家巷、北门西街。新中国成立前,因这十八条街的街口墙壁上都嵌有一个佛龛,佛龛里供奉着二尺多高的罗汉,故名十八罗汉街。

    至于七十二胡同,实际指包括胡同在内的七十二条街。随着历史变迁,它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的被合并,有的被撤销,还有的更换了新名。小回隆街指仁义巷中段往南的一个夹道,后来并入仁义巷。观口街指西钟楼巷西段,即与唐子巷交会处至西头老爷庙的一段,后并入西钟楼巷。老爷庙街指学巷街北段,即与学后街交会口至北头老爷庙一段,后并入学巷街。老城里还有两条路面铺满磨盘的磨盘街,一条在2003年旧城改造时消失,一条在大胡同与头道街交会处,由于路面多次抬高,磨盘早已被埋入地下。后仓街东段路北叫县仓,是政府囤积粮食的地方,正对县仓的街口就叫大仓口。后仓坑西南有个通往仓巷街的口叫小仓口。

    老城里的街巷为何都是九的倍数?可以说,“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说与我国传统的城市布局和人们的思维观念有直接联系,是人们的审美观及心理逻辑要求的反映,寄予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期望。(齐瑞申)

    漫谈安阳地名12——走进安阳的屯与营

    在我市有一些村庄,如大寒屯村、驸马营村等,是以“屯”字或“营”字命名的。这类村名数量多,分布广,特别是在豫北冀南地区。这个地名群是何时出现的,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它们又是如何产生的?本期栏目将为您揭开这些秘密。

    走进安阳的屯与营

    电视剧《三国演义》里有这样一个片段,曹操西征后为了休养生息,派大将于禁到西凉荒芜之地屯田。其实,在汉代就出现过派兵屯田的事例。我市那些含“屯”字或“营”字的地名会不会与屯田制度有关呢?

    《邺乘》记载,明朝之前,安阳一带没有含“屯”字或“营”字的地名。明朝时,这类地名突然大量出现,仅《汤阴县志》中就记载有236个,占汤阴县村名总数的11%。清朝时,这类地名的数量、名称与前朝相比基本没有变化。《明史》、《明实录》等史料记载,明朝实行大规模屯田政策,“屯”、“营”二字多与军事有关。 “屯“、“营”地名的大量出现,必然与当时的屯田政策有很大关系。

    明朝时,安阳一带有两种屯田形式,一种是军屯,一种是民屯。军屯就是下令让军队垦荒种田。明政府规定,在内地,军队的任务是“二分守城,八分屯种”。《明史》记载,明初,朱元璋曾派邓愈、汤和等将领在陕西、彰德等地屯田。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在安阳城设立彰德卫,主要在彰德府所属州县和大名府的内黄、浚县、开州(今濮阳)、东明等地屯田。嘉靖年间,彰德卫尚有屯田军士2907人。

    屯田军队的驻地多以“营”命名。明朝时,内黄有师桥营、东庄营、太平营、甘固营、云藤营、潘官人营,林县有林县守御千户所的诸翟、张村、横水、黄花、留马等9个营。后来,这些军屯聚落的名称逐渐演变成了村名,有的一直保留到现在。军屯聚落除以“营”命名外,也有一些以“屯”命名。例如,现在安阳县的赵官屯村、胡官屯村等,就是当时彰德卫的屯田之所,这些村庄也因此得名。

    民屯具有半军事性质。明初,政府曾数次从山西向彰德等地迁民屯田。《明史•食货志》记载:“移民就宽乡,或招募或罪徙者为民屯。”据《明实录•洪武录》记载,洪武二十一年,把山西泽州、潞州没有田地的乡民迁往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等地广人稀之处,让他们自行设置村庄,开荒种田。洪武二十二年,明政府认为河南彰德、卫辉等地,土地适宜种植桑枣,由于人少而有很多土地没有得到利用,就任命后军督佥事李恪等人去给当地乡民传达旨意,给愿意迁徙的青壮年人分田。明政府两次迁民屯田都把彰德列为首位,可见安阳一带是当时的重点屯田地区。

    迁民屯田是政府有组织的行为,并设专门机构单独管理,实行里甲编制,迁民屯田者单独分里甲。明嘉靖《内黄县志》记载,内黄县的迁民里有迁民屯、集凤屯、樊里长屯、刘里长屯、朋固屯、王里长屯6个。明崇祯《汤阴县志》记载,汤阴县的迁民里有张盖屯、士昌屯、伏道屯、小元屯、遵贵屯、寒泉屯等11个。

    如今,这些由屯田产生的村名依然存在。据粗略统计,现在安阳一带地名中含有“屯”字或“营”字的地名约占村名总数的8%,它们都是当时屯田政策留下的印记。(许作民)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安阳晚报(2013-07-16)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