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安阳 >> 走进安阳 >> 印象安阳 >> 浏览安阳

漫谈安阳地名(6)

2013/11/12 14:57:27 点击数: 【字体:

    漫谈安阳地名16——防陵古城今何在

    在安阳市区西南,有一条自西向东倾斜的丘陵,这条丘陵被安阳人称为南岭。南岭的东端,曾为古战场,历史上称为愁思岗。古时,在愁思岗上有座防陵城,防陵城如今在哪里,它是如何得名的,“防”字到底是什么意思,防陵城又是为了防什么呢?

    防陵古城今何在

    上期说过了南郭和北郭,今天来谈谈东郭和西郭。在安阳市区正南10公里处,有两个小村庄,一个叫郭村集村,另一个叫西郭村,郭村集村本名东郭,西郭村本名西郭,它们原属安阳县郭村乡,现归文峰区宝莲寺镇管辖。当时,因乡政府驻地在东郭和西郭之间,故取名郭村乡。这两个村的名字中都有一个“郭”字,它们与古防陵城有何关系呢?

    古代城市的外城为郭,笔者认为,“郭”就是指古防陵城的城郭。战国时期,在今天的安阳市区南有个防陵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后三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这里说的“安阳”是指今安阳市的前身,故城大概在安阳市南10公里处。

    防陵是什么含义,治所在哪里?《史记正义》记载:“城在相州安阳县南二十里,因防水为名。”这里的“城”指的就是防陵城。《括地志》也曾记载:“防陵城在相州安阳县南二十里。”《史记正义》与《括地志》都是唐代的著作,唐代相州治所和安阳县治所分别在相州城和相州外城,故址大概在今安阳市区旧城一带,但古代的相州城比现在的安阳老城要大,防陵城在相州城南10公里处,即如今的郭村集村一带。

    北魏以后,防陵城改称为防城。《水经注·荡水》中就有关于防水的记载:“东至内黄与防水会,水出西山马投涧,东经防城北,卢湛《征艰赋》所谓越防者也。”这里的马投涧就是今天安阳市区西南13.5公里处的马投涧,是龙安区马投涧乡政府所在地。发源于马投涧而且向东流的河只有一条,就是硝金河。硝金河也叫白沙河,是一条季节性河流,源头在马投涧村南一个大坑内,每到雨季,大水顺着河沟向东流时,必定经过郭村集村村北。根据史料记载推测,《水经注》中记载的防水就是硝金河,北魏时的防城也就是战国时的防陵城。

    唐宋时期的史料也都指出安阳有防城或防陵城。

   明代时,《邺乘》记载安阳县愁思岗时说:“有防城,周回五里六十步,高一丈八尺。史曰:纣囚文王于羑里,又城此以防之。”《邺乘》所载文物古迹多录自北宋《相台志》。这段史料写出了防城的来历,还说明防城遗址北宋时尚存,且能清楚地测出城郭的周长与高度。

    《邺乘》所载北宋安阳县村名中曾提及东郭、西郭二村。明代时,东郭村为驿铺,直至清代前期仍称为东郭村、西郭村。之后,东郭村出现了集市,所以,东郭村又称为东郭集。通过史料记载可知,郭村集村本名东郭,西郭村本名西郭,古代的防陵城或防城就在如今的宝莲寺镇西南,东郭集村、西郭村村名中的“郭”字应当与防陵城的城郭有关。

    如今,西郭村西南有一片高出四周一米左右的台地,明代曾在这里修建了宝莲寺,这里就是防城遗址。现在,不仅防城的城郭已经无法看见,就连宝莲寺也荡然无存。(许作民)

    漫谈安阳地名17——风雨滑台城

    静谧的欧阳书院传出了千古佳作《秋声赋》,惟妙惟肖的《蝈蝈白菜》让世界认识了秦氏绢艺,色彩鲜明的木版年画刻出了乡民的声声祝福,粗犷豪放、气势恢宏的大平调把地方曲艺推向全国,本期栏目将带您走近这个拥有无数文化名片的小城——滑县。

    风雨滑台城

    滑县城曾称滑台城,在冀、兖、豫三州之间。《滑县志》记载:“滑县指臂梁魏,股肱淇濮,咽喉陈宋,躔跨齐卫,西览太行之秀,北峙大伾之雄。”如今的滑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东近黄河,西临卫水,与濮阳、延津、浚县等地接壤,距安阳市区70公里。

    滑县之名最早出现在明代,“滑”字因滑台而得,其地域开始是颛顼帝的都城。《重修滑县志》记载:“周公次八子伯爵封于滑,为滑伯。”《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州城,即古滑台城,城有三重,又有都城,周二十里。相传为卫灵公所筑小城,昔滑氏为垒,后人增以为城,甚高峻坚险。”《水经注》中也有“滑台人自修筑此城,因此得名”的记载。

    秦灭卫后,首次设置白马县,隶属东郡,郡治设在濮阳,即滑县城境内的古帝丘。汉代沿用秦代的行政区划,仍设白马县,隶属兖州东郡。秦汉时期,滑县被称为白马县,白马县是东郡所辖的诸多地区之一,面积很大,占东郡的一半。东晋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南燕慕容德从邺迁都至滑台,即今天的滑县老县城。史料记载,南北朝时,宋将王玄谟围城很久也没有攻克。到北魏初,改为司州东郡,治所自濮阳(古帝丘城)迁到滑台城,白马县随之迁移,故城因此废弃。当时,滑台是河南的军事要地,称为河南四镇之一。

    《滑县志》记载,从隋朝到明朝,滑州的境域不断缩小。后来,东郡改为杞州,隋朝时又改为滑州,下辖白马、卫南、濮阳、封丘等九县,治所在滑台城。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再次设立东郡,白马县成为滑州的附郭,隶属东郡滑州。唐朝时减少为七县,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东郡改称滑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滑州改称为灵昌郡。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再次设置滑州,治所在今天的老县城,隶属汴滑节度使。此后至五代十国,滑州依次被划归滑卫节度使、滑亳节度使等管辖,但滑县一直被称为滑州。宋朝,滑州下辖白马、韦城等四县。金时,减为两县两镇。元时仅剩两县。明洪武初期,撤销白马县划归滑州,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滑州降为县,始称滑县,属北平布政使司大名府。永乐初期,滑县改名为白马县。清初,再次更名为滑县。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划归河南卫辉府,境域南至黄德集,北至井店集,南北约75公里,东西约45公里。

    由于历史上的战争和自然灾害,滑县城的城楼多次修葺。民国时,县政府设于城内西北角,即昔日的县署。当时城外仅剩狗脊云封、天台表胜、双潭秋月、龙门夜雨、茅屋白云五景,城内有滑伯墓、欧阳书院、明福寺塔等古迹。《重修滑县志》记载,滑县的地域东至东明县,西至浚县,南至封丘县,北至濮阳县。民国二十九年,滑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民国三十四年,改名为滑县民主政府。两年后,滑县全境解放。

    1949年,滑县县政府迁至道口镇,属平原省濮阳专区。平原省撤销后,滑县属河南省濮阳专区。1954年,滑县划归安阳专区。此后,行政区划变更数次,滑县于1986年至今属安阳市。

    漫谈安阳地名18——荡水之南的古城

    文王演易于羑里,《周易》文化传遍天下。岳母刺字训子,《满江红》英雄壮怀激烈。中原奇舞别具一格,跑帷子表演气势磅礴。妙手匠心巧运剪,人物花草尽显纸上。汤阴,一个千年古县,一个有着许多名人故事的小城,一个有着很多典故的文化古城。

    荡水之南的古城

    汤阴素有“豫北粮仓”之称,位于华北平原与太行山麓的过渡地带,南近省会郑州,北邻古都安阳,东接油城濮阳,西连煤城鹤壁,自古就是南北交通的冲要,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它成为辐射豫、冀、鲁、晋四省的商品集散地。

    汤阴古时称为荡阴,因居荡水之南得名。《水经注》记载:“荡水出县西石尚山,泉流经其县,县因水以取名也。”汤阴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并逐渐形成聚落,县内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以及商周文化遗址十几处。荡阴作为地名最早出现于公元前350年,自西汉高祖时置县距今也有2000多年。

    《清一统志》中提到,汤水原本叫荡水,从河南汤阴北向东流至内黄县西南注入卫河。《说文解字》记载,古时“荡”与“汤”读音相同,后人便省去了草字头。汤阴,原名荡阴邑,战国时先属魏,后属赵,秦时属邯郸郡。西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设置荡阴县,属河内郡。东汉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改属魏郡。三国时属邺都魏郡。东魏天平元年(公元534年),撤销荡阴县划归邺。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在今古贤村一带设置荡阴县,属汲郡。开皇十年,并入安阳。6年后,在今鹤壁市故县村重新设置一个县并改名荡源县,该县于隋大业年间撤销。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再次设置荡源县,属卫州,移治古荡阴城。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改名为汤阴县。此后,虽然各级行政区划发生过改变,但汤阴一名却一直未变。

    明清时,实行里甲编制,全县共编有42个里。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以来,历代修筑城墙。当时,古城为龟背状,城墙高103层砖(约7米),宽3.3丈(约10米),周长1040丈(约3466米),城门6座,附城筑有19个敌台。明洪武至永乐年间有大批移民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明崇祯《汤阴县志》记载县城的境域时说,“东西长130里,南北宽40里”, 当时,汤阴县东至故城接内黄县,西至神林村接林县,南至宜沟镇接浚县,北至羑河铺接安阳。清朝时,隶属彰德府。

    民国初期,撤销府级行政区划,汤阴县属河北道管辖。民国十三年,汤阴县归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所辖。日军侵占时期隶属豫北道。1945年日本投降后,再次归属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0月,中共冀鲁豫区委在县西成立汤阴县人民政府。1947年5月,汤阴解放,汤阴县下辖8个区2个镇。

    1949年5月,汤阴县人民政府由鹤壁迁入县城。同年10月,汤阴县归平原省安阳专员公署管辖。1952年,改属河南省安阳专员公署。1958年,撤销安阳专员公署,汤阴县划归新乡专员公署,1961年再次归安阳专员公署管辖。1983年11月至今,汤阴县属安阳市管辖。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安阳晚报(2013-07-16)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