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安阳地名6——安阳一带的古县城
安阳一带的古县城
历史上,安阳一带曾出现过一些县级行政区划,这些古县城存在的时间或长或短,存在的历史背景各不相同,辖区范围也不相同。它们中有的已经消失,有的名字与古代不尽相同,还有的虽然名字一样,境域和级别却有所改变。
零泉县
南北朝时,北周曾在今安阳市区西南设置零泉县。公元577年,北周攻破北齐邺都,为了加强对北齐旧都的统治,在其周围设置了一些郡县,零泉县便是其中之一。
《隋书•地理志》记载,魏郡下辖零泉等11个县。隋初,零泉县属相州魏郡,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魏郡被撤销后,零泉县直属相州。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零泉县隶属相州。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武德四年,零泉县被撤销。资料记载,到了北宋时期,零泉变成一个较大的村。乾隆三年的《安阳县志》记载,零泉村清代时曾改名为龙泉。民国时,龙泉又恢复原名。1956年,重新改为龙泉村。可见,现在的龙泉在历史上称做零泉,也是零泉县的治所。
辅岩县
金元两代曾在今安阳县水冶东北筑城置县,名曰辅岩。
金兴定二年(公元1218年),林州升为岩军。兴定三年,金政府在安阳县西部增置辅岩县,隶属于林州岩军,县名有“辅助岩军”之意。《金史•地理志》中也曾提及彰德府下辖辅岩县。《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在县东六十里,本安阳县水冶村,金兴定三年置为县,属林州。”公元1234年,金国灭亡后,元朝依金朝旧制,仍置辅岩县,隶属于彰徳路林州。元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辅岩县被撤销划归安阳县。《元史•地理志》在彰徳路下也有相似的记载。至此,辅岩县作为行政区划名称从历史上消失了。
相县
史书记载,隋唐时期曾在安阳西部置相县。
据《隋书•地理志》记载,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置相县,属相州。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相县被撤销划归安阳县。《齐故骠骑大将军都督广武男达奚君之碑》碑文中“开皇十二年卒于相州相县”的相关记载,也进一步证明隋开皇、仁寿年间设有相县。
唐初置相县,属相州,《新唐书•地理志》曾在相州安阳县下记载:“武德五年,省相县入焉。”《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安阳县相城时说:“唐初仍置相县,武德五年废。”虽然隋唐两代两次设置相县,但它存在的时间依然很短。
永和县
“古县思长乐,春风浃永和。”清人彭应麟诗中描述的就是永和县。历史上,永和是一座古老的县城,是安阳东部的重镇。从三国魏黄初四年(公元223年)到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27年),永和先后为长乐国、长乐县、长平县、永定县等,最后被称为永和县。《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永定县条记载:“隋尧城县,唐末避朱全忠父讳,改曰永定。”新名永定大概是取其永远安定之义。后来,宋真宗赵恒死后,其陵墓名为永定陵,永定县为了避讳,故改名永和。《邺乘》在安阳县永和故县下有“宋天圣七年避真宗山陵名改永和”的记载。
永和县自熙宁五年被改为永和镇后,历金、元、明、清各代,永和均为镇。民国以来逐渐改称永和集、永和村。资料显示,现在的永和乡一带就是北宋时永和县的治所,即古永和县城所在地。(许作民)
漫谈安阳地名7——安阳古代村名考
安阳古代村名考
在安阳这片古老而文明的土地上,曾有过许多历史悠久的村庄。北宋时期,安阳一带出现大量村庄,这些村庄已经有了名称。如今,这些村名有了很大变化,有的更改了名字,有的保留了古音,还有的派生出新的村名,只有少数村名一成不变地延续到了今天。
稻田、清流 《魏都赋》中“清流之稻”说的就是这两个村。元代时,稻田村又称稻田里。明代和元代相同。清代时为稻田、西稻田。民国时为东稻田、西稻田、后稻田。现在称东稻田村、前稻田村、后稻田村,属安阳县安丰乡。清流村,明代为清流。清代为东清流、西清流。民国时同清。1953年1月从安阳县划入河北省峰峰矿区,修建岳城水库时,一部分村民移到峰峰新市区另建清流村,其余村民在原村南边一公里处新建东清流村、西清流村、中清流村,三村现在属河北省邯郸市磁县。
彪涧、龙山 《魏都赋》中“虎涧龙山”就是指这两个村。彪涧村原名虎涧,后赵时为避石虎名讳改称彪涧。明代仍称彪涧。清同之。现在称东彪涧村、西彪涧村,属安阳县洪河屯乡。龙山村,村以山名。清代有龙山、东龙山、西龙山三村。民国为东龙山、西龙山。如今西龙山村分为西龙山村、中龙山村,南窑更名为南龙山村,三村皆属安阳县善应镇。东龙山村现在属龙安区龙泉镇。西龙山村有朝元洞,旧时安阳八景之一的“龙山积雪”即指此地。
固县 唐代为故县。清代为南固现、北固现。民国时称南堌现、北堌现。现在称为南固现村、北固现村,属安阳县曲沟镇。南固现村西洹河上有漫水石桥,旧时安阳八景之一的“漫水长虹”即指此地。
郎将隅 元代称将村。明代同元,又称蒋村。清初称为蒋村。乾隆时称东蒋村、西蒋村。民国至今同之。现在属安阳县蒋村镇,镇政府驻西蒋村,是清代两广巡抚马丕瑶故里。
柴库 清为柴库、西柴库。民国时为东柴库、西柴库。现在称为柴库村。村西有战国时苏秦挂六国相印的封相台遗址。
梨园 可能是后赵时石虎梨园宫所在地。北宋时是“国信传食顿亭之所”,北宋后期又称梨园镇。金代改名为丰乐镇。明代仍称丰乐镇,也称丰乐铺和丰乐里。清代至今仍称丰乐镇。现在属安阳县安丰乡,村东曾有西门豹祠。
善应 金代有善应和西善应。元代时为善应和东善应。明代为善应村。清代为东善应、西善应、河南善应、河北善应。民国时称为北善应、南善应、西善应。1958年修建小南海水库时,西善应村迁移约一公里,部分村民在水库东边建东山村。现在四村均属安阳县善应镇,南善应村和北善应村西边有小南海,旧时安阳八景之一的“善应松涛”即指此地。
高平 唐代称高平,也叫高平疃。元代为高平村。明代仍称高平村,同时还称高平铺。清前期为高平村。民国至今称为东高平村、西高平村,属安阳县曲沟镇。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曾在此村洹水堰筑高平渠,即现在的万金渠。
大韩 明代称为大韩,又称大韩集。清代称为大韩和大韩屯。民国时称大寒镇、大寒屯。现在称大寒村、大寒屯村,前者属安阳县白璧镇,后者属安阳县瓦店乡。大寒村南有商周文化遗址。(许作民)
漫谈安阳地名8——安阳复姓地名知多少
安阳复姓地名知多少
你知道我市一共有多少与复姓有关的地名吗?有些以复姓命名的地名很明显,还有些地名大家或许不知道它们的来历,如武旺村、皇甫屯村等,如果追根求源,则会发现它们也源于古代的复姓或三字姓。
司空 原本为上古时代的官职名。尧时的司空是禹,禹的后代把司空作为姓氏。春秋时晋国设有司空的官职,其后裔用司空作为姓氏,所以司空氏多出于晋。现在安阳市西北洹河北岸有大司空村和小司空村,明代称东司空、西司空,北宋称司空。因司空氏曾居于此村或曾出过司空(官职)而得名。
司马 古时的官职名。周宣王时,程伯林父为司马,平定徐方后,被赐姓司马,其后代沿用司马作为姓氏。现在汤阴县东南有司马村,因司马氏曾居于此村而得名。
皇甫 古时的人名。周朝时有个叫皇甫的太师,其后裔把皇甫作为姓氏。现在安阳市西北有前皇甫村、后皇甫村和皇甫屯村,安阳县有皇甫庄村,这些村名都来源于皇甫氏。
大夫 古代的官职名。现在安阳县安丰乡仍有大夫村,这是个古老的村庄,在北宋以前就已经出现,应该是把大夫氏当成了村名。村西北曾有西门豹祠,村名可能源于战国时魏国大夫西门豹。
綦毋 本是春秋时晋大夫綦毋张后人的姓氏。匈奴也有綦毋氏。北宋时,安阳县东有綦毋村(属临漳),后谐音读成奇务。现在安阳县吕村镇崔奇务村、耿奇务村、宋奇务村等都源于此。
窦公 魏文侯时有个乐人名叫窦公,他的后裔用他的名字作为姓氏。窦公氏曾居住的地方也称为窦公,在今内黄县西临近安阳县处。后取谐音简称豆公,即现在的豆公乡。
五王 五王指春秋时齐国自威王至建王的五位国君,后来五王被用作姓氏。北宋时安阳县有五王村,清代为武王村和五王寨,现在称武旺村和寨子村。后人不知道五王是姓氏,取谐音为武旺。
陵阳 沛国陵阳子明居于陵阳山,其后裔把山名作为姓氏。北宋时,林州市北有陵阳村。现在为北陵阳村、南陵阳村。此外,陵阳河也得名于陵阳氏。
阳城 用封邑名称作为姓氏,汉代时这个姓氏较多。现在安阳县西北有南阳城村,漳河对面磁县有北阳城村,可能是以阳城氏为村名。
驸马 为了继续执掌驸马之官,把官职名作为姓氏。今汤阴县北近安阳界有驸马营村,可能来源于驸马氏。
白鹿 古有白鹿国,人们把国名作为姓氏,曾有位贤人叫白鹿先生。北宋时,安阳西南有白鹿村,后取谐音称为白露。如今龙泉镇楼庄村即为其地,村名源于白鹿氏。
令狐 本为古时地名。周文王后裔毕可擒获秦国将领杜回,因功在令狐受封,即现在的山西省临猗县猗氏乡西,其后裔把地名作为姓氏。北宋时汤阴县东有令狐村,现在取谐音称为龙虎村,因为令狐氏曾在此居住而得名。
乞伏 本是古代鲜卑族的一个部落名,后来把部落名作为姓氏。魏晋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南下,该姓氏随之传入中原。北宋时,安阳西北漳河南有个名叫乞伏的村子,此村曾有乞伏氏居住。清代时改为祈福,后来仍称乞伏,本属安阳,1953年划归河北省磁县。
贺拔 北魏时的复姓,随北方少数民族南迁流传至中原。北宋时,安阳县有贺拔村,后取谐音称为贺北。1949年10月,该村划入河北省临漳县。
地名的早期写法与复姓完全一致,称为复姓地名。还有些地名的早期写法与复姓略有差异,但其含义无解,从早期用字探源,可能源于复姓,但按照现代汉语的释义,难免会望文生义,例如阳范、羊郡、纥乾等。(许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