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安阳地名19——与水为伴的古县
内黄县不仅仅是一个有着万亩槐林、千年枣园的农业县,它还有着厚重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艺术。它因二帝陵成为华夏儿女寻根祭祖的圣地,因三杨庄汉代遗址被誉为“中国的庞贝古城”,因淳朴的农民画与轻快欢乐的落腔被称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与水为伴的古县
一个城市有了水就会显得灵动。内黄与河为伴,属黄河冲积平原,它的兴衰起伏都与水有关。内黄县位于太行山东麓,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区位优越,路网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捷。它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境内有许多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存。
内黄县自汉高祖时置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上虽然曾被撤销,但时间很短,而且从古到今名称一直没有变化。《后汉书·地理志》在内黄县下有这样的记载:“清河水出,有羛阳,有黄泽。”内黄县境内有一个黄河河道变迁留下的被称为黄沟或黄泽的大水洼。班固在《汉书·沟洫志》中描述黄泽时引用贾让给汉哀帝的奏言:“内黄界中有泽,方数十里,环之有堤,往十余岁,太守以赋民,民今起庐舍其中。此臣亲所见者也。”汉代,人们把黄河以北称内,黄河以南称外,又因魏郡在黄河之北,内黄县隶属魏郡,所以命名为内黄。
据《史记·五帝纪》和一些史料记载,4000多年前,就曾有先民在这里生活繁衍。夏商时期,内黄一带是冀州的辖地。汉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首次设置内黄县,隶属魏郡。汉代的内黄县城在今天的汤阴县故城村。《水经》曾记载:“荡水出河内荡阴县西山东,又东北至内黄县,入于黄泽。”
东魏时,内黄县被撤销划归临漳县,隶属司州魏尹。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重新设置内黄县,隶属相州。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内黄县和黎阳县合并改称黎州。金大定六年(公元1166年),内黄县隶属河北西路滑州(滑县曾称滑州)。据《内黄县文物志》记载:“宋淳熙十六年,河决,县城漂毁,县迁故县,又迁今址。”当时的故县就是今天内黄县故县村一带。元朝时,内黄县隶属燕南河北道大名路滑州。明朝时,内黄县西南卫河边曾设有黄池驿,是官方的水上邮政机构。明洪武初,内黄县改为隶属北平布政使司大名府。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内黄县首次编修地方志,据当时的县志记载:“内黄县在大名府西南90华里,东西广55华里,南北袤85华里,下辖6个镇8个集。”这一区域一直延续到1940年。清初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为方便卫河漕运,改为隶属河南省彰德府。
抗日战争时期,杨得志率部在这里开创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井店还建立起冀鲁豫军区沙区办事处和地下交通联络站。由于历史上受到河流多次决口的影响,内黄县境内的沙土面积很大,抗日根据地又是以沙区为中心建立的,所以被誉为红色沙区。
1949年8月20日,平原省建立,内黄县隶属平原省濮阳专署。同年9月重新划分行政区域,内黄县共辖503个村。1952年12月以后,内黄县先后为河南省濮阳专署、安阳专署、新乡专署所属。1961年12月,内黄县划归安阳专署。1983年9月,内黄县划归濮阳市管辖。1986年3月至今隶属安阳市。
漫谈安阳地名20——俏丽山城林州
红旗渠像环绕在太行山间的绿色丝带,给林州人民带来了幸福与希望。林滤山的奇峰峭壁、飞瀑流泉尽显雄奇与秀美,引得无数慕名前来的游客流连忘返。坐落在群山环抱中的滑翔基地,让海内外滑翔健儿伴着五彩缤纷的伞花一展雄姿。林州,红旗渠的故乡,红旗渠精神的发祥地,位于太行山东麓,晋、冀、豫三省交界处。
俏丽山城林州
林州市位于安阳市西部,西与山西省平顺、壶关两县毗邻,北与河北省涉县隔河相望,东与鹤壁市、安阳县接壤,南与辉县搭界。林州古名隆虑,因西邻隆虑山得名。如今,随着林州市的不断发展,柏尖奇境、黄华神苑等美景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
林州市在夏朝时属冀州,商朝属商都,是京畿之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周成王三年(公元前1040年),周公按照成王的命令,杀死纣王之子武庚和管叔,把原来商都周围的地区和百姓分封给武王少弟康叔,称为卫国,都城在朝歌。
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发兵夺取卫邺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载:“晋人执卫侯,归之于京师。”林州从此归属晋。周烈王七年(公元前368年),韩国与赵国合兵攻打魏国,大战于浊泽,魏军大败,韩国占领了上党郡的临虑邑(今林州市)。当时,晋国东部及东南部称为上党,是韩、赵、魏三国交错地区。浊漳水以北是赵国的上党郡,以南是韩国的上党郡,以西则是魏国的地界。周赧王五十三年(公元前262年),秦国发兵攻打韩国的上党郡。《史记·赵世家》记载:“孝成王四年,韩不能守上党,入之于秦。其吏民皆安为赵,不欲为秦。有城邑十七,愿再拜入之赵。”后来,长平之战爆发,赵军主力被秦军歼灭。公元前259年,秦国得到了赵国的上党郡,临虑邑归秦国所有。秦继续攻赵,围住赵都城邯郸,赵国十分危急,向魏国求救。公元前257年,信陵君窃符救赵,解邯郸之围,临虑邑重归赵国所有。
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临虑邑归属上党郡(一说归属邯郸郡)。西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设置隆虑县,因太行山支脉隆虑山贯穿全境得名,属河内郡。这是历史上林州第一次称县。东汉延平元年(公元106年),因避殇帝刘隆名讳,改为林虑县。东汉至东晋期间,行政区划多次变更。
从北魏起,林州市脱离河内郡,划入太行山以南魏郡、相州、彰德府行政区划范围。北魏至北周时期,林州市升为林虑郡。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撤销林虑郡,分置淇阳县,县城在今淇阳城村。开皇十六年,设置岩州。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撤销岩州、淇阳县,把临淇县划入林虑县,隶属魏郡。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再次设置岩州。武德五年(公元622年),降为县,隶属相州。金贞佑三年(公元1215年),林虑县升为州,设元帅府,属河西北路彰德府。金兴定三年(公元1219年),又升为节镇,增置辅岩县。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林州降为林县,属河南布政使司彰德府。清朝沿袭明朝的行政区划制度。
民国二十九年,分为林北县、林县。林北县属中共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区第五专区,林县属国民党统治区。民国三十五年,林北县、林县合并,称林县,属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区第五专区。
1949年8月属平原省安阳专区。1952年11月属河南省安阳专区。1958年4月属新乡专区。1962年属安阳专区。1983年10月属安阳市。1994年1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林县设立林州市,由安阳市管辖。 (齐瑞申)
漫谈安阳地名21——广润陂上看瓦店
提起瓦店,不禁让人想起著名作曲家刘文金创作的《豫北叙事曲》,这首曲子曾被誉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瓦店位于安阳县东南部,东西长8公里,南北宽7公里,下辖30个行政村,西与文峰区高庄乡相连,东与辛村镇为邻,南隔羑河与汤阴县相望,北与永和乡、白璧镇接壤。
广润陂上看瓦店
瓦店地处广润陂腹地,地势低洼,历史上是一个传统的农业乡,经济十分落后。如今,瓦店乡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交通便捷,乡政府通过招商引资,打造特色农业,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史料记载,汤河、羑河曾流经瓦店乡,当时那里水运发达。如今,瓦店乡的东流台村、大朝村(原名大潮)、小朝村(原名小潮)、郎固村(原名浪固)、宋梁桥村(原名送粮桥)等村的名字都与河流有关。从《水经注》和《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的河流位置来看,广润陂就是当年的黄泽,是黄河改道后留下的沼泽区。历史上,张百朋、卫万庭等人多次组织乡民在这里排水治涝。1956年,广润陂被定为我市的滞洪区,有效减少了洪水对汤河中下游及卫河周边地区的压力。
“瓦店”二字最早见于瓦店集卫氏碑碑文中,“永乐年间把民迁,成祖来到东瓦店”。清康熙年间,汤传楷所撰《彰德府志》中有“瓦店管统十二村”的记载。清朝末年,安阳县划分为十个区,区下设分区,瓦店被定为东一区第五分区。据《安阳县志》、《安阳大事记》记载,清光绪二十五年,瓦店乡小营村、小朝村等村的村民曾聚众对抗官府,抗粮抗捐。
1931年,安阳县取消分区,改设乡镇,瓦店乡划为第二区瓦店镇。1938年到1945年,瓦店镇改称广润乡。战争年代,在杨奇村一带还设有地下交通站。
1949年10月,彰南县撤销,瓦店乡为邺县第五区。同年12月,县区调整,改为邺县第六区。1954年9月,安阳县、邺县合并,瓦店乡是安阳县的第十六区。1955年8月,又把第十六区改为瓦店区。1958年7月,改称瓦店乡。不久,瓦店乡改称瓦店公社。1983年12月至今,一直称为瓦店乡,属安阳县管辖。(孙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