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从出现人类文明至今,在安阳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先后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地名。透过这些具有时代特色的古今地名,我们看到了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人们创造历史的进程,了解了当时的人情风物。这些不同时代的地名,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蕴含着哪些深意?您对我市留传下来的复姓地名、邮传地名有多少了解?昔日神勇无双的西楚霸王和楚旺镇有着怎样的联系?三台村、桑园村等地的地名又有什么来历?即日起,本报在《记忆》版开办《漫谈安阳地名》栏目,让百姓了解并正确使用这些地名,熟悉安阳历史,热爱安阳文化,为把为把安阳建设成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而努力奋斗!
漫谈安阳地名1——与邺有关的地名
与邺有关的地名(1)
在安阳历史上的地名和行政区划中,邺城、邺县、邺郡经常出现。去年,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曹操高陵的确认和发掘,更需要弄清这三个“邺”与我们安阳的关系。
邺城
邺城,史书上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小白即位,他任用管仲为相,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在中原确立了霸主地位。齐桓公对小国诸侯“钧之以爱,致之以利,结之以信,示之以武”。
公元前660年,卫国为狄人所灭。卫国人东渡黄河,在宋国帮助下复国。公元前658年,齐桓公率诸侯为卫文公筑楚丘城(在今滑县境)。之后,又为卫国筑五鹿、中牟、邺三城。其中邺城在漳水之滨,即今安阳市东北二十公里临漳县,属三台村一带。
公元前632年,晋国向倾向于楚的曹、卫二国进攻,占领了曹、卫的一些地方,包括邺城,并一直保持了近200年。直到公元前439年,又把邺城封给了魏文侯。魏文侯得邺后,把它作为太行山以东的军事重镇和别都,《太平寰宇记》引《史记》曰:“魏文侯出征,以西门豹守邺,即为魏都也。”
邺城在魏国的边鄙地区,距赵国都城邯郸不远,赵国时刻想夺取邺城。公元前369年,赵、韩联合攻魏,夺取了邺城。但赵国只占了19年,公元前350年,又被魏国夺回。
战国末期,秦国大举进攻魏国,魏国大败,邺城成了魏国北方的一座孤城。公元前239年,魏国干脆把邺城让给了赵国。但赵国只得邺城三年,最终被秦国攻占。
汉魏南北朝时期,邺城走上了它的鼎盛阶段,曾作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个朝代的国都,共计126年。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隋公兼丞相杨坚镇压了对自己不服的相州(治所邺城)总管尉迟迥,为了防止河北反杨势力死灰复燃,遂下令火焚邺城,千年名都变为一片废墟,相州、魏郡和邺县及部分居民一并南迁二十公里至安阳城。从此安阳代替邺城成为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因邺县、魏郡、相州长期治邺城,在人们的心目中便形成了一种习惯认识,认为它们的治所就叫邺城,又因古邺城已不复存在,特别是邺县移治安阳后,安阳城自然就成了新的邺城。
隋唐以后的邺、邺城、邺下、邺中都是指的安阳城,如李白《邺中赠王大》中的“邺中”及杜甫《石壕吏》诗中“三男邺城戍”等。 (许作民)
与邺有关的地名(2)
邺县
邺县在史书中最早出现是在战国时期。当时,郡的最高长官称“守”,大县的最高长官称“令”,小县的最高长官称“长”。邺地是大县,故称“令”,如《战国策•魏一》中,“西门豹为邺令,而辞乎魏文侯……”这一时期的邺县很大,治所在邺城。
汉魏南北朝时期都设置有邺县,而且治所一直在邺城。两汉三国时期的邺县含今河北省临漳县和安阳县北半部。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东汉时,邺县曾扩大至今河北省磁县。北魏中期,邺县又扩大到今林州市。东魏天平初年(公元534年),把邺县东半部和内黄、斥丘、肥乡设置为临漳县,治所在邺城(北周治所东迁);把荡阴、安阳划入邺县。这时的邺城两县都很大。北齐的设置与前朝相同,《北齐书•路去病传》曾有“邺、临漳、成安三县同治邺城”的记载。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相州总管尉迟迥讨伐杨坚失败,邺城被焚,相州、魏郡和邺县一并南迁至安阳城。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又迁回故邺城,在安阳重新设置安阳县。唐贞观七年(公元633年),在故邺城西边建造邺县小城,但这座小城远不及安阳称邺的名气大。此后,这个邺县小城与临漳县(治所在故邺城东)、安阳县一直并存,直到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天章阁待制曾孝宽察访河北,上奏撤销邺县并降级为镇,把邺县西部并入安阳县,东部并入临漳县。至此,在历史上存在了1500年的邺县消失了。
1947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对盘踞在豫北地区的国民党军队及地方反动武装发动了豫北战役,一举歼灭了横行在安阳县、内黄县、魏县、临漳县的几股土匪势力,国民党军队逃进了安阳城。在这种形势下,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边区政府决定在新解放的地区设县。考虑到安阳一带本称邺,是古邺地,遂在平汉铁路以东、漳河之南设立邺县。同年5月,邺县在辛店集正式成立。当时的邺县辖辛店、崔家桥、白璧、郭村等七个区,全县500余个自然村,约28万人。1949年5月6日,安阳解放,邺县政府就驻到了中崇义。1953年,邺县政府东迁至白璧镇。1954年9月,邺县与安阳县合并为新的安阳县。
邺郡
邺郡在隋末时第一次出现在史书中。《资治通鉴》曾记载,隋末唐初,汲郡人王德仁拥众数万,四处抢掠。公元618年,他投靠唐王李渊,同年5月,成为邺郡太守,这是安阳称邺郡之始。后来,唐政府把郡改为州,邺郡改称相州,治所在安阳,增强了安阳称邺的力度。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至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把相州改为邺郡。安阳城(相州城)称做邺郡城或直接叫做邺城,如《大唐故邺郡王君墓志铭》中提到“葬于邺郡城西……”
宋代每个州府都有一个赐名,相州又称邺郡,相州是正名,邺郡是赐名,以备封爵。《宋史•地理志》中就有相州、邺郡、彰德军节度等称谓。
宋以后,安阳的正名无邺和邺郡之称,也没有了赐名,但邺、邺城、邺郡已成了安阳城或彰德府的别名、雅称,这是一种习惯上的称谓。
漫谈安阳地名2——相州
相州
提起相州,安阳人很熟悉。在安阳,有很多商品以相州冠名。相州是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名称,因其治所在安阳城,又成了安阳的一个别名。尤其是唐宋时期,相州名扬天下。
北魏之前,安阳一带本是后燕冀州魏郡的属地,魏郡治邺城。据《资治通鉴•晋纪》和《魏书•太祖纪》记载,公元398年,后燕范阳王慕容德弃邺城而逃,率领四万户南迁至滑台(今滑县),北魏卫王拓跋仪占据邺城。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南巡时到达邺城,设置了邺行台。天兴四年(公元401年),北魏政府撤销邺行台,把所辖的六郡设置为相州,命瘐岳为刺史,相州之名由此开始。新建立的相州治邺城,下辖魏郡、阳平、广平、汲郡、顿丘、清河六郡。
相州本是曹魏、冉魏和前燕的国都所辖地区,地理位置和经济基础都很好,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地位。北魏时,均是由朝廷重臣和皇帝亲信驻守。明元帝拓跋嗣和孝文帝元宏时还曾有过迁都邺城的提议。
公元534年,北魏分为东魏和西魏,东魏定都于邺城,因相州的治所已经变为国都,就把相州改为司州,辖12郡65县,作为京畿。公元550年,高洋建北齐,仍然设置司州。公元577年,北周攻破邺城,重新把司州改为相州,并在邺城设置宫及六府,作为别都,后来又把六府移到洛阳,在邺城设相州总管府,相州的范围大大缩小。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杨坚辅政,下令让相州总管尉迟迥进京,由韦孝宽代替尉迟迥做相州总管。尉迟迥知道有诈,不肯接受命令,于是自称大总管,兴兵讨杨,下辖的相、卫、黎等各州纷纷响应。韦孝宽与尉迟迥大战,从沁水一直打到邺城城下,尉迟迥兵败自杀,韦孝宽火烧邺城,千年名都化为废墟。然后,韦孝宽让相州、魏郡、邺县及邺城的居民迁至安阳城,这就是相州移治于安阳之始。杨坚又在相州分设屯州和魏州,相州境域面积大大缩小。
自北周以后,各朝的相州治所均在安阳城。隋唐时期,州、郡交替置废,但其辖地大致相同。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全国废郡级行政区划,只留州、县两级。安阳废除魏郡,只留相州。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全国又变州为郡,遂改相州为魏郡。唐初,又把魏郡改为相州,设置总管府,隶属河北道,下辖安阳、邺、相等县。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至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唐政府曾把相州改为邺郡,之后又把邺郡改为相州。安庆绪占据邺郡时,曾改邺郡为安成府。五代时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都把安阳作为相州的治所。北宋时的设置与前朝相同,相州属河北西路,同时又称邺郡(以备封爵),《宋史•地理志》中曾“相州邺郡”二名连用。
金初,相州的行政区划设置和北宋相同,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相州被升为彰德府。从此,相州就被彰德府代替了。相州虽然不存在了,但后世仍有人习惯性地称安阳为相州。(许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