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楼糖瓜祭灶传说
2012/4/28 9:54:57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小年(腊月二十三)起源于莱城区杨庄镇陈家楼百姓用糖瓜祭祀灶王爷这一民间习俗,至今红红火火,并且《糖瓜祭灶习俗》这一文本已于2009年8月18日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山东省文化厅评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村碑碑文记载:明初陈氏祖先陈孟春率妻子从河北枣强逃荒来此地落户,因该地在嬴汶河南岸,曾用名“水南村”,后陈孟春在村中建一小楼,改名为“陈家楼”。陈氏祖先从河北迁来时,就带来制作糖瓜的传统手艺。其实,祭灶的风俗由来已久,《战国策·赵策》云:“复涤侦谓卫君曰:臣尝梦见灶君”,唐罗隐送灶诗亦有“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的名句,可见两千多年前已有祭灶之礼,且历代相传成习。然而用陈家楼糖瓜祭祀灶王爷这一民间习俗,是从明代初期的陈家楼开始的。
在陈家楼,有这样的神话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的大年三十,灶王爷下界来到陈家楼,看到各家各户屋内的香台上,恭恭敬敬地供奉着“圣仙”、“老仙客”的牌位,并且各家各户的院子里还供奉着写有“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神位”的牌位,转悠一圈,唯独没有看到自己的牌位———“灶君之位”,顿时大怒,匆匆返回天宫,编了一套瞎话向玉皇大帝告陈家楼百姓的状,说陈家楼百姓不节约粮食,经常把粮食熬成糊糊踩在脚下,求玉皇大帝降暴雨淹没陈家楼百姓的粮田,以此警告百姓,致使陈家楼一万三千亩粮田被淹,一百二十户人家的房屋倒塌。这一年成了陈家楼的大灾年,闹得百姓少吃缺穿,二百人去东北“闯关东”。
之后,玉皇大帝得知此事,将灶王爷唤回天宫,训斥一顿。灶王爷自知啥事也瞒不过玉皇大帝,于是毕恭毕敬地给玉皇大帝行了礼,磕了头,然后又心惊胆战地问玉皇大帝:“玉皇大帝,为什么不在大年三十的晚上,让我与其他各路神仙一样在百姓家的香台上被祭祀?”玉皇大帝听后,哈哈大笑,说:“东厨司命,你是专管百姓吃喝的,理应让百姓在厨房里祭祀你,不应在百姓家香台上祭祀。这样吧,我有个折中的办法,每年‘大年’的头七天是‘小年’,也就是腊月二十三,让百姓单独祭祀你,你看如何?但是有一条,今后不许你再编假话,谎报民情,管好民间百姓的吃喝问题。”灶王爷连忙磕头谢恩,兴高采烈地返回民间。 从此,每年的腊月二十三,就成了民间单独祭祀灶王爷的日子。
从河北迁来的陈孟春,在村中听说了灶王爷偷着挖河堤淹没百姓粮田的事,便召集乡亲们合计,说自己在河北时会制作糖瓜,糖瓜很粘,久嚼不碎,越嚼越粘,我们用糖瓜祭祀灶王爷,粘住它的嘴,让它上天不说瞎话,多言好事不就行了。乡亲们欣然同意。从此,每年的腊月二十三,乡亲们便凑些小米、大麦,让陈孟春做些糖瓜,然后拿回家去祭祀灶王爷,以保平安。从此,用糖瓜祭祀“灶王爷”这一民间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陈家楼地处平原,土地肥沃,又北临嬴汶河,水利条件便利,从那以后,粮食逐年丰收,百姓安居乐业,因此,陈家楼的百姓们,每年腊月二十三,都要恭恭敬敬地祭祀灶王爷。 腊月二十三这天,百姓们先到村子里的杂货铺买一把崭新的笤帚,妇人们把厨房和锅台打扫干净,男人们将“请回”的上面写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一家之主”字样,印有灶王爷画像的年画贴在锅台以上,厨房东墙上方。再用火纸叠一个牌位,写上“灶君之位”,放在锅台上方,接着点上三炷香,用小碗盛上三个水饺,用平盘摆上三个糖瓜(“三”字在古代是“多”的意思,意思是让灶王爷少吃水饺,多吃糖瓜,以粘住其嘴)。然后,全家男子轮拜,妇女不能参拜,只管打扫厨房,清扫锅灶。祭灶时,嘴里还念着: 年年腊月二十三, 送灶王爷去上天。 没有什么好供献, 吃个糖瓜把嘴粘。 这一天晚餐之前,每家的家长,把供奉的糖瓜拿一个在灶门前烤化,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剩下的分给孩子们吃。最后,放一挂一百响的鞭炮,意思是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时,百发百中。
从此,糖瓜成为陈家楼百姓祭祀灶王爷供桌上必不可少的供品。这一民间习俗在陈家楼周边慢慢扩大,后来一直传到淄博、青州、肥城、新泰、蒙阴、章丘及黄河以北地区。民间习俗的扩大和延续,使本应祭祀灶王爷的陈家楼糖瓜逐步成为商品,成了陈家楼百姓度日的主要经济来源,至今陈家楼每年仍有十几座糖坊,每年一进腊月,人们就开始做起糖瓜生意。
目前,祭祀灶王爷的陈家楼糖瓜,在全省各地闻名。(原标题:糖瓜祭灶的传说)
来源:鲁中晨刊
责任编辑: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