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快书源于清朝道光十九年,原名“说大个子”、“唱武老二”,是在山东大鼓摔缰调基础上发展而成,因传说梁山泊英雄武松而取名。演出时表演者身着大褂,脚蹬布鞋,一人站立表演,初以手中击打两块瓦片作为伴奏乐器,掌握拍节,后改为月牙形铜板(鸳鸯板),边击铜板,边吟诵唱词,间以说白,以山东方言为表演语言,进行一人多角表演,为中国传统的曲艺形式之一。该项目以新乡市牧野区为中心,主要分布于新乡市的辉县市、原阳县、获嘉县、长垣市、封丘县、延津县等县市区。
《新乡市曲艺志》载,山东快书,亦称武老二……1950年后传入(何人不详)延津县。延津县曲艺队刘明保五十年代演说的山东快书《武松炸会》传遍城乡。1952年5月,高元钧曾随中国人民解故军总政治部文工团来新乡市火车站附近的露天体育场演出了书目《柿子筐》,二次返场演出了《大脚姑娘》。1954年10月1日,苏北琴书艺人黄克忠由安阳市被新乡市文化局邀请来新乡环城茶社曾演出山东快书。据他本人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和高元钧在徐州中华大戏院演出过,高曾是黄克忠的保令恩师。1955年8月,屈福山又从部队把山东快书传入市区,他演说的《拳打镇关西》至今流传新乡市。……新乡市一三四厂工人王全忠于1957年正式拜山东快书著名表演艺术家杨立德为师,他在杨的帮教下,善创作会表演。自1983年担任新乡市业余曲艺队长和新乡市曲艺研究会副会长以后,和杨明扬一道连续办三期曲艺班,主要教学山东快书专业,先后培养了上百名学员,使山东快书在新乡工矿企业里后继有人。至今,新乡文艺舞台上经常出现市工商银行干部杨建国演出的山东快书传统书目《怕》、《大实话》、《两头忙》和现代创作新段《卖手扶》、《擦皮鞋》等。据新乡市曲艺家协会统计,目前能创作、能演出山东快书的业余爱好者仅新乡市区便达二十余人。
山东快书表演形式诙谐、风趣、幽默,注重手、眼、身、法、步的运用,常用反差的手法,视高先视低、指东先划西。动作精练,点到为止。铜板打法为一刀切的“的个铛,的个铛”,且末声不带哨音。节奏统一,板随唱走,板唱一致。讲究“包袱”、“扣子”等技巧,特别注重嘴上功夫,以说为主,说要喷口脆、发音准、吐字清、行腔俏。演唱快而不乱,慢而不断,流畅动听,以情贯穿始终。唱词多为七字句,曲目多为单段,能迅速地根据需要,创作出大量反映现实生活的中、短篇作品。传统书目有《武松传》、《大闹马家店》、《李逵夺鱼》、《狮子楼》、《石家庄》、《十字坡》等,新编书目有《学文化》、《矬大嫂》等。该项目作为文艺战线的轻骑兵,其灵活简便、易演易编的特点,最能同时代契合,能及时为经济建设、时政生活服务。它劝人向善、弘扬正气、抨击假恶丑,对和谐社会建设有促进作用。
2012年12月21日,《山东快书(杨派)》被新乡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新乡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