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论荀彧(3)

2013/12/26 16:55:12 点击数: 【字体:

ellip;…或问(钟)繇曰:“君雅重荀君,比之颜子,自以不及,可得闻乎?”曰:“夫明君师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聪明,每有大事,常先谘之荀君,是则古师友之义也。吾等受命而行,犹或不尽,相去顾不远邪!”

    上述人物多是汉魏之际大姓名士的代表,后来成为曹魏政权上层的骨干,也成为魏晋士族门阀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荀彧举荐的名士远不止这些,可考者尚有仲长统、孙资、严象、韦康等,后来曹操平定河北与荆襄,荀彧也举荐当地大姓名士。荀彧举人,虽重门第阀阅,但更重才识与德行,故其所荐之人多名符其实,有吏治执事之能。旧史上多称其慧眼识人,用心平允,《三国志》荀彧本传注引《典略》云:

    或折节下士,坐不累席。其在台阁,不以私欲挠意。或有群从一人,才行实薄,或谓彧:“以君当事,不可不以其为议郎邪?”彧笑曰:“官者所以表才也,若如来言,众人其谓我何邪!”其持心平正皆类此。

    荀彧所举之才,虽来自北方各州郡,河南、河北、关东、关中皆有代表,但细究其籍贯,尤以颍川人士为多,如荀攸、钟繇、杜袭、戏志才、郭嘉、荀悦、辛毗、赵俨等,这不排除其乡里观念的影响,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颍川是曹操掌握的势力范围,一直是东汉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人才辈出,特别盛产谋略与法治之才,当时人便盛称“汝、颍多奇士”[33]。所谓“奇士”,就是指具有出众政治才能的名士。[34]因此,荀彧所荐人才正与曹操用人唯才的标准相合,如戏志才、郭嘉、荀攸等都是当时一流的谋略家。从另一方面来说,曹操所用人才多来自大姓豪门,这样的人才越多,其政权性质的变化便越大,从而逐渐向大族名士靠拢。同时,荀彧建议曹操重视儒学,倡行教化,即“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使干戈戢睦,大道流行。”又说:“宜集天下大才通儒,考论六经,刊定传记,存古今之学,除其烦重,以一圣真,并隆礼学,渐敦教化,则王道两济。”[35]很显然,荀彧希望复兴儒学,从而抑止当时盛行的刑名之治。当时陈郡袁涣也提出了类似的政治主张,这都说明了儒家大族人物试图改造曹操政权的意图。当然,这是一个漫长而充满艰难的过程。但荀彧辅佐曹操,“从容与太祖论治道”,使得曹操虽与士大夫阶层间有冲突,但始终以合作为其主流而不至陷入破裂的窘境,从而形成了魏晋士族的一批核心力量,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晋书·荀勖传》载曹操之言曰:“荀文若之进善,不进不止;荀文休之退恶,不退不休。”对此,《三国志·荀彧传》注引《彧别传》曰:“彧德行周备,非正道不用心,名重天下,莫不以为仪表,海内英俊咸宗焉。司马宣王常称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由此可见,汉晋间士人无不以荀彧为“仪表”,连一代枭雄司马懿也不忘其提携之恩,崇敬有加。也正是这个司马懿,最终代表儒学大族颠覆了曹魏政权,使历史又回到了东汉时期大姓名士执掌政权的轨道,并逐渐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的局面。这样看来,司马懿对荀彧的崇敬一点也不奇怪。通过这两位历史人物的感情沟通,我们可以深刻地领悟汉晋间历史的变化及其内在的合乎逻辑的联系。

    官渡之役:“天下之定,彧之功也”

    建安五年(200)发生的官渡之战,是曹操统一中原的决定性战役。此前,袁绍割据河北,辖地最广、士众最盛、实力最强。但曹操终以弱胜强,其中原因固然很多,若单就荀彧个人的作用看,不能不说他谋划之功甚巨。

    首先,荀彧洞悉局势变化,比较袁、曹优劣,激励曹操斗志。袁绍兼并河北四州后,对曹操挟持天子深表不满,“内怀不服”,“其辞悖慢”,曹操深感压力,“出入动静变于常”,并以绍书示彧,以“力不敌”为忧。袁、曹决战势所不免,两强相争,勇者胜。荀彧开导曹操说:“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必弱”,而双方相较,曹操在用人、机谋、治军、德行诸方面都胜过袁绍,以“四胜辅天子”,无往而不胜。[36]当时,不仅曹操心怀忧虑,史称“绍甲兵甚盛,议者咸怀惶惧”[37]。孔融便直言袁绍南下有必得之势。而荀彧镇定自若,反复申述曹操的优势,消除了许都士众的恐慌心理,坚定了抗袁的决心,并着手进行军事上的准备。

    其二,战略规划与战术安排。与袁绍相比,曹操在军事实力上毕竟处于下风,要想取得决战的胜利,必须精心规划,制定出可行的战略与战术。早在建安二年(197)荀彧便预见到了未来的袁、曹决战。当时曹操北边有劲敌袁绍,东面受制于据有徐州的吕布,南面有张绣、刘表,西面则有关中的马超、韩遂,曹操多面受敌,这是兵家之大忌。为解除这一困境,荀彧要求曹操乘袁绍忙于兼并公孙瓒之机,东击吕布、西定关中。《三国志》荀彧本传载此策曰:

    彧曰:“不先取吕布,河北亦未易图。”太祖曰:“然。吾所惑者,又恐绍侵扰关中,乱羌、胡,南诱蜀汉,是我独以兖、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为将奈何?”彧曰:“关中将帅以十数,莫能相一,唯韩遂、马超最强。彼见山东方争,必各拥众自保。今若抚以恩德,遣使连和,相持虽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东,足以不动。钟繇可属以西事,则公无忧矣。”

    曹操依此计,建安三年破张绣、擒吕布,并以钟繇督守关中,解除了四面受敌的困扰,从而全力经营北部边防,准备与袁绍决战。

    其三,在战争中稳固后方,鼓励曹操待机突击。建安五年袁绍举军南下,双方相持于官渡。由于曹操兵少力薄,人们以为操必败无疑,故许都以南各郡县纷纷响应袁绍,军中不少将领也暗中与袁绍通消息。《三国志·赵俨传》载:“时袁绍举兵南侵,遣使招诱豫州诸郡,诸郡多受其命。”同书注引《魏略》说:“太祖北拒袁绍,时远近无不私遗笺记,通意于绍。”此情此景,确可谓“四方瓦解,远近顾望”[38]。这种危局若不迅速稳定下来,曹操必然军心动摇,自行溃败。这一重任又落在了留守许都的荀彧肩上。他首先平息朝臣的反曹情绪,进而加强对谯郡、颍川等地的控制,平息叛乱,稳定前线的军心。如阳安郡守李通为支援前线,“急录户调”,赵俨上疏荀彧,以为“百姓困穷,邻城并叛”,操之过急,“必致寇害”,彧报曰:“辄白曹公,公文下郡,绵绢悉以还民”,致使“上下欢喜,郡内遂安”[39]。由于荀彧采取了一系列的安抚措施,从而逐渐平息了地方叛乱风潮,使曹操得以坚守官渡前线。

    官渡之役,袁、曹相持约有半年,袁绍兵多粮足,而曹操缺兵少粮,相持既久,曹操难以固守,想退师许昌。荀彧得其信,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文史网 2006-01-20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