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工程师的名字叫汤仲明,1897年出生于河南孟县汤庄。父亲十分重视他的学习,尽力借钱供他读书。由于其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先后读完高小和开封师范,在亲友资助下到北京参加留法勤工俭学资格考试,获得留法机会。1919年,汤仲明赴法勤工俭学,后毕业于昂若工艺学院,获得机械工艺工程师职称,1926年学成归国。
汤仲明回国后,先后在陇海铁路、徐州、开封、洛阳、陕州机车修理厂、机务段工作。其时,厂内车辆大修都用进口零件,甚至连个螺丝都要进口,而国家每年需要花费数亿大洋进口洋汽油。
汤仲明作为一名爱国工程师,从工资中抽取大部分作科研经费,利用业余时间开始研制取代洋油的方法。他租了一间民房做自己的实验室,买了一台旧汽车发动机,开始了他的代燃炉(木炭代油炉)的试验。每天下班后,他就立即钻进这个实验室,废寝忘食地进行研究。
从1928年到1931年,经历了一千多日日夜夜和无数次的失败,他坚持实验。初次实验是用泥炉,里面装有木炭和煤,机器开动了,可是发动机力量很差,炉内烧结成大块炉渣不好清除。最后改用小块木炭和双层铁炉,煤气从炉子出来后,先通过装水的散热器,再通过装有机油网绒的滤清器进入发动机,总算有了进步,开始能转几圈,十几圈,由几十圈,到几百圈,几千几万圈,但发动机力量还是不理想,每小时只能走十几二十公里。此问题使他苦思冥想无法解决。有一次,在小汽车上装上一个木炭炉,汽车才开出大门,司机不小心,将车碰在大铁门上,将煤气管碰了一个大裂缝,这时发动机竟发出巨大声响,汽车往前一窜,速度突然加快了。司机很怕挨训,可是汤仲明反而笑了,连声说好——他在碰破管子中得到启发,煤气要再加入部分氢和氧,才能助燃——他终于成功了。经测试,车速可达到汽油车的水平。
汤仲明的做法是:在汽车上加装一个代燃炉,炉里放木炭或木柴,炉上面挂一个储水器,木炭点燃以后,储水器里的水滴进炉子里,木炭就会不完全燃烧而产生一氧化碳。炉子侧面钻两个孔,一孔连鼓风机,另一孔把煤气(一氧化碳)送出去,经过两个过滤罐,滤掉炉渣和粉尘,最后再经过化油器输入汽缸。打火后煤气在汽缸里燃烧起来,发动机即可运转。轿车和客车都把代燃炉等设备放在汽车背后,货车则占据车厢前面一截靠驾驶室的地方。汽车启动前,需要提前二三十分钟生火,司机先到车子背后,添加木炭,点燃并手摇鼓风机助燃,等到木炭烧到适当火候,产生足够的煤气,司机才可以坐到驾驶室上去点火发动发动机。
1932年,汤仲明在郑州碧沙岗进行了木炭汽车试车活动,获得了成功。试车日,观众如潮,轰动全市。6月14日,国民政府实业部检验后认为它有三大优点:不需要汽油,当时木炭和汽油的比价是1:10;不到50公斤的代燃炉安装方便,可在车身左、右、后安装;每加一次木炭可行4小时,在慢速时不用停车可加木炭,时速可达25英里。美中不足的是点火没有汽油车方便,需要三五分钟,上坡时力量比汽油车稍弱。1933年2月4日,汤仲明将木炭汽车开到南京汤山做载重实验,车内装的是铁块、石块,计重3吨,从南京到汤山只用了53分钟,和普通车用的时间相当。
实业部给汤仲明颁发了发明证书和5年专利权,并奖赏1000大洋。汤仲明为了加快推广,将代燃炉制作技术和图纸,毫无保留地公布于众。汤仲明还到全国各大中城市巡回表演,使木炭汽车在全国推广。
当时,杨虎城任陕西省政府主席。他听到了木炭汽车试制成功的消息,立即派省政府参议李卓吾去郑州,邀请汤仲明来西安。当年8月,汤仲明来到西安。杨虎城责成陕西省公路局和十七路军机器局,一起协助汤仲明进一步改进木炭汽车。在这期间,杨虎城将军曾多次带领相关人员到现场视察。代燃炉改进成功后,杨虎城又亲自召开鉴定会议。9月28日,改进成功的木炭汽车在陕西民政厅训政楼前试车,绕新西安城一周,效果很好。
1935年,汤仲明在上海开办仲明机器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代燃炉和木炭汽车。汤仲明对《立报》记者说:“我的目的不是为了发财,实在想摆脱国际石油商的垄断,使中国的交通工具不因燃料来源断绝而停顿。”淞沪会战后,汤仲明的工厂也毁于一旦,他流浪到江西,任江西泰和机械厂厂长,两年后又到广西桂林六河沟工厂工作,1940年他研究的动力机,获得经济部10年专利,并在桂林创办中国动力机制造厂,汤仲明亲任厂长。
当时,人们都把木炭汽车叫做代燃车。令人惊奇的是,经过改良的代燃车竟能从南京开到昆明,而且时速达到60公里/小时,每1.49公里仅需要消耗1磅(0.45公斤)木炭。这种车在后来汽油匮乏、交通困难的抗战大后方风靡一时,把抗战物资运输到前线,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当然木炭汽车的技术也不完美。开木炭汽车比开汽油车辛苦得多,司机和司助要在出车前,一秤一秤地领木炭,一筐一筐地装上车。中途要多次给代燃炉添加木炭。到了终点,司机、司助还要立即清理炉灰、养护车辆。它时速不高,行驶中,司机要不时地停车添加木炭,且常常抛锚。老舍曾以《抛锚以后》为题,写下了一首打油诗:“一去二三里,抛锚四五回,下车六七次,八九十人推。”一家刊物还发表漫画,画上题词:“老兄!你是坐汽车来的吗?”“不!我是推汽车来的!”后来汽油充足之后,木炭汽车就淡出人们视野了。
解放后,汤仲明先后在杨公桥水利厂、洪发利机器厂、西南工业部206厂、重庆柴油机厂、重庆水轮机厂等单位任工程师、总设计师,并先后被选为重庆市人民代表、市政协委员,1955年还被评为市劳模。1980年1月,他在重庆去世,享年84岁。【原标题:汤仲明和他的木炭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