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历三年,韩琦、范仲淹、富弼等在仁宗的支持下,以“吏治”为中心进行改革,大宋迎来“仁宗盛世”
□首席记者 于茂世 文图
前言
古有孔雀东南飞,今有古墓东南迁。
向东南,韩琦墓整体搬迁了200米左右。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安阳段占压韩琦墓与韩琦家族墓群约有15000平方米,韩琦墓与其他4座韩琦家族墓葬在渠线内,另有4座韩琦家族墓葬在渠线之外。
时在2009年、2010年两年,渠线内、外,9座墓葬,全都考了古,发了掘。
日前,只是完成了韩琦墓的搬迁复建。
且名之曰:“韩琦陵园”。
《安阳日报》2010年10月26日《韩琦墓复建保护工程昨日开工》报道——
10月25日,韩琦墓搬迁复建保护工程正式开工……预计在12月31日初步完成韩琦墓的复建工程。此后,韩琦陵园的规划建设将由殷都区分步实施,预计两年内可完成整个工程。
……在殷都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韩琦墓及韩氏家族墓地搬迁复建工作开始于2009年10月,先后完成了韩琦墓搬迁复建选址、陵园规划等。规划韩琦陵园共占地90余亩……
去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南水北调干渠占压范围内的墓葬和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共发掘韩琦及韩氏家族墓地5座。此外,在南水北调干渠外又钻探发现韩氏家族墓葬4座。韩琦墓地的发掘是近期我国宋代考古的重要收获之一。首先,通过此次发掘确定该处为宋代三朝宰相韩琦及其韩氏家族墓地,墓区内墓葬排列有序,且墓葬数量与史料记载相符;其次,这是第一次对宋代宰相一级高级贵族墓葬的科学考古发掘,特别是韩琦墓地上建筑和照壁基址的发现,对研究宋代宰相一级的高级贵族墓葬形制、陵园制度及其习俗文化提供了科学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韩琦墓位居墓地的主要位置,规模宏大,独特的砖石结构形制,地宫式的棺室设置,墓道写意式的壁画装饰,是宋代墓葬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考古价值和文化价值。
建设韩琦陵园,逐步把安阳城内的韩魏公祠、昼锦书院及韩琦家族墓地连为一体,形成保护、研究、展示韩琦及韩氏文化的中心,对于深入发掘安阳文化旅游资源,促进安阳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扩大安阳在海内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A
走向“仁宗盛世”
一会儿“韩琦墓”,一会儿“韩琦陵园”。
言及历史与考古发掘,大体上都是说“韩琦墓”;言及规划与旅游开发,大体上都是说“韩琦陵园”。
但是,搬迁的“韩琦墓”就是“僭越”而为“韩琦陵园”,也只是个空荡荡的穹窿砖石墓室而已。
至于精气神,已经荡然不存。
韩琦的精气神,也许仍然滞留在“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的河床,也许只能永远夹在少人问津的典籍里。
韩琦薨于安阳,讣传京师开封,宋神宗悲恸再三,御撰《两朝顾命定策元勋之碑》,为韩琦盖棺论定——
熙宁八年(1075年)六月甲寅,定策元勋之臣,永兴军节度使,守司徒兼侍中,魏国公,判相州,韩琦薨。讣来京师,朕 (悲伤痛苦)然追恸,若不胜。诏,辍视朝三日,赠尚书令,配享英宗庙庭。七月癸酉,成服(丧礼大殓之后,按照与死者关系的不同,穿戴的丧服)于苑中,哭之恸。又敕入内都知、利州观察使张茂则往(前往安阳)护丧事。于是,其孤忠彦(韩忠彦,韩琦长子)上公勋德之状于有司,已而集议,尚书省皆以谓谥公“忠献”,无以易。
朕念既葬而墓隧之碑未立,尝考《大雅·烝民》之诗,虽美宣王之德,而实大山甫之功;肇其所生,兴其所施,及乎进止威仪、衣服车马之盛,莫不与民咏歌之,以慰山甫之心,可谓至矣。盖臣之致功者大,则君之享福也隆,然则可无述?今观公之大节,所以始,所以终,宜有金石刻之,以著信于后世,而锡训于子孙。非朕,其谁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