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
李长杰,河南原阳人,金龙精密铜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中国科学院精密铜管工程研究中心董事长、国际铜加工协会(IWCC)执行董事、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铜发展中心理事;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殷 泽/文 陈代述/图
数次与李长杰交谈,奇怪的是,他的手机一直很少有电话打进来。相较于其他很多老板每天要接听此起彼伏的电话,李长杰轻松很多。这位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铜管生产企业的老板告诉记者,因为在金龙“人人是老板”,也就很少有人需要向他汇报问题,所有的人各负其责。
“公司的经营管理交给总经理去做,我做企业文化、树立企业的价值观,做一些战略上的事情,做一些别人管不了的事情。”说这些时,李长杰非常自信,超脱。在金龙,他是“最闲的人”。
李长杰善于思考,对人生、对企业管理进行认真的考量。他说:“倘若一个人能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反省,就能够摆脱被左右、被控制的局面。”在金龙无数次惊险的航行中,是思考、反省让金龙走向了理想的彼岸。
尤其是在初期,李长杰刚刚接手时,面对的是一个严重资不抵债、废品堆积如山、员工士气低迷的病入膏肓的金龙。金龙已经无路可走,“但是我会想为什么会无路可走,我会想办法去解决它”。
面对记者,李长杰总是面带微笑,令人感觉坐在对面的是一个慈祥、睿智、温文尔雅的长者。无疑,他的精神世界非常强大,但是他对物质的追求却少之又少。他说:“金钱并不能构筑真正的财富,就像立在涂有黄油的玻璃板上一样,是站不稳的。”
与芬兰奥托昆普公司纠缠的20年,是“叫老师”的20年,也是斗争的20年。最终,李长杰凭借“壮士断腕”的气魄,把金龙从知识产权的泥淖里拉了出来。虽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却为金龙进军世界市场赢得了机会,并最终赢得了世界同行的尊重。
与金龙的员工交谈,你能自然而然地感觉到他们的自豪感和幸福感。作为金龙的员工,他们得到尊重、最好的环境和报酬。对此,李长杰说:“给员工创造幸福,他就给你(公司)创造未来。”
“救世主”只有自己
1991年开始,新乡无氧铜材总厂(金龙集团的前身)利用银行的出口信贷和自有资金,引进了一条世界铜管制造业“鼻祖”芬兰奥托昆普公司的生产线。但是,由于设备工艺不成熟,生产出来的铜管不合格,废品堆积如山。
当时的铜材厂已经深陷绝境。到1994年年底,企业亏损4000多万元,负债是资产总额的126%,已经严重资不抵债。马上就要过年了,但是工人的工资还没有着落。新乡市委、市政府也急了。
在这种背景下,铜材厂采取民选厂长,希望找到一个可以救活企业的人。李长杰当时是负责技术的副厂长。最终,李长杰众望所归,高票当选新乡无氧铜材总厂第一任民选厂长。当选后,李长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工人唱《国际歌》。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李长杰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只是在绝境中更容易显现出来。
“表面上看,企业是缺资金、技术不过关,其实是一个机制问题。”李长杰解释说,由于是大集体,员工和厂长都缺乏责任感和自主权,所有的事都严重依靠市政府。
在地方政府的帮助下,金龙集团获得银行贷款,暂时解决了资金难题。剩下的就是解决紧迫的技术难题。金龙曾经请来芬兰奥托昆普公司的专家,但还是不能彻底解决遗留问题。专家走后,李长杰就组织员工进行技术攻关。
“神仙皇帝都不依靠了,我们还依靠谁呀。”像所有的成功人士一样,李长杰也有着“敢把皇帝拉下马”的气魄。
最终,依靠自主创新,金龙集团终于生产出了合格的产品。并且,在产量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原来引进的设备只能生产7000多吨铜管管坯,生产6000多吨精密铜管,但是经过数次改进后,生产线的产能从最初的1.3万吨发展到1.8万吨,而目前已达到3万吨。
打败“老师”
金龙集团依靠自主创新获得突破后,产品生产出来后非常紧俏。于是,金龙集团就想着再从芬兰引进设备,但这时看到巨大市场利益的芬兰奥托昆普公司拒绝了金龙的要求。
与此同时,奥托昆普公司也开始在中国布局,在中山合资建了一条生产线。而被拒绝后的金龙集团依靠自身积累的技术开始自己生产设备,先后在上海、新乡设立了三条生产线,不久又在珠海一下子设了三条生产线,将奥托昆普的中山公司死死包围了起来。
转眼两三年的时间,金龙集团在全国的布局初步成型,奥托昆普的压力非常大。更加致命的是,金龙集团的产品打入了奥托昆普的老家——欧洲和北美市场。看到金龙集团迅猛的发展势头大有压过它的趋势,奥托昆普开始着急了。
在申请到金龙集团核查被拒的情况下,奥托昆普开始在国内提起知识产权诉讼,但因为其并未在国内进行相关注册,最终在诉讼中也失败了。
万般无奈之下,2004年9月21日,奥托昆普给金龙在美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发了律师函,认为金龙出口到美国的铜管都是非法的,并将金龙在美国的1600万美元和3200吨铜管全部封存到美国市场。这对“刚从病床上爬起来”的金龙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不幸的是,金龙在美国的合作伙伴和代理商也让李长杰感受到了“商场如战场”的残酷。合作伙伴要求金龙付占压库存的租赁费,代理商急着要“代理费”。
焦急的李长杰找到奥托昆普公司谈判和解。但自认为打中金龙“七寸”的芬兰人提高了要价,金龙面临更大的损失。奥托昆普要求每条线补偿100万美元,这是当初在北京起诉时要价的两倍。
从2004年10月,到2005年的1月,长达三个月的时间里,从未涉及复杂的国际纠纷的金龙日子很不好过。金龙面临两条路,要么交罚款,要么打官司。但是,在听取律师的意见后,李长杰决定交罚款换市场。
“律师认为可以打赢,但长则三年,短则两年半。我们已经拖不起了,也许三年后等来胜利消息的就是一个‘寿终正寝’的金龙。”于是,李长杰做出了一个“壮士断腕”的决定,为此付出了700万美元的代价。
但具有讽刺意味的却是,不久传来了芬兰奥托昆普公司铜管部解散的消息。此时,李长杰迅速做出一个决定,将其发明铸轧法的专家小组聘任到金龙来;并将其一个财务副总裁聘任到金龙当商务副总裁,开拓世界市场。
李长杰总能在恰当的时机做出恰当的决定。终于,金龙赢得了全世界同行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