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甲骨文发展的第四时期
甲骨文发展的第四时期(约在公元前十二世纪下半叶至公元前十一世纪上半叶)是武乙、文丁时代。贞人作品有署名和不署名之作。署名贞人有“卤”、“取”、“我”、“史”、“车”、“中”等人。武乙时期的卜文特点,大字较多,书风粗疏古拙,气势凌厉,一扫以前的颓靡之风,尤其是有的笔画起、落笔,已不用以前的两头尖风格,这时起落笔已变成方形,表明当时出现双刀刻意,起落笔先横切一刀,似秦汉印章镂刻中的重刀,刻艺的变化使线条前后趋向一致。文丁时期部分贞人的作品,表现刚劲峻峭,刻笔生动,多运用方笔,兼有放逸的趣味,文字细小秀丽,自然生动。
5.甲骨文发展的第五时期
甲骨文发展的第五时期是帝乙、帝辛时代(约公元前十一世纪中叶)。当时贞人有“黄”、“泳”、“立”等人,这一时期因出土甲骨甚少,而出土的许多卜辞为禹王自贞,所以此时期贞人较少,加之复古之风较甚,刻写的段、行、字及风格与前人相似,注重工整均匀,规范秀丽。此期刻写大字较多,小字偏少,大字刀痕淋漓,豪纵奔放,上继武丁遗风,下启西周金文之意,如“泳”、“黄”等贞人的作品通篇联属,字字端正,一丝不苟,每版甲骨都井然有序,郭沫若曾经说过,文字是语言的表象。任何民族的文字,都和语言一样,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中,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头尝试到约定俗成,所逐步孕育,选练,发展出来的,它决不是一个人一时的产物。甲骨文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灿烂文化。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成熟文字。它的形成、发展源远流长,它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是我们中华民族文明的根基。认识甲骨文,研究甲骨文,传承甲骨文,不仅是考古工作者,古文化研究工作者的责任,也是书法爱好者的责任。书法家应以书法的视角诠释甲骨文,研析甲骨文,把这一古老的中华始族文化发扬光大,传承下去。王书广【原标题:漫议甲骨文的特征与断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