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书法家张一仁先生访谈录(3)
2013/8/30 10:29:52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出现是偶然的,在创作中不经意间书写出来的。这种偶然的结果里面有着必然性,那就是我长期坚持书法写生,注意修炼书外功夫的结果。这样的作品是自然而然的,无法造作、复制的。完成一件作品,往往是由我的夫人作为第一观众进行点评,从中发现这种图画的存在。艺术往往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
书法作品中象形图画的出现,也验证了我的另一个书法观点:从万事万物中寻求自己的书法语言。物有取向,事有发展,书法创作也是一波三折的事情。在当代书坛如何保持自己的个性语言,就要从万事万物中摄取,如书法的线条美,可以取自“小鸟入林”,亦可“灵蛇入洞”,这种内容和形式都具有独特个性的原创书法都是一种大美,这既是对书法创新的要求,也说明了艺术无止境。一件书法作品展现自己的个性那是最基础的,然后是展现这个社会、这个时代,它的最高境界就是展现自然之美,表达天地之和谐,这种境界也是我等书家毕生的追求!
记者:书法最高境界是您毕生的追求,是不是可以说书法艺术无止境?
张一仁:是的,艺术无止境,追求最为高,书法艺术创作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艺术的顶峰是指艺术发展的最高点,这个最高点不是具象的,没有一个可衡量的标准而言。当今不少书画家自吹自擂,或是所谓的评论家给其“抬轿子”,说某某经过多少年的奋斗,终于站在了艺术的顶峰,这只不过是去忽悠那些不懂艺术的人,给自己的作品“炒”个好价而已。
书法艺术的发展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如果把它定格在历史的某一时期来看,也许能找出其顶峰阶段,从而寻出顶峰时期的人物。但在岁月的长河里来认识书法艺术的发展,是找不到其顶峰的,因为我们虽前见古人,却不识后者。虽知我等书家登不上书法艺术的顶峰,也深知通往艺术之巅的陡峭,但心中的那份信念不能破灭,因为我们追求的、享受的是那份创作过程中的快乐!
记者:近些年,您的书法作品成就可谓不菲,然而生活中您一向行事低调、不事张扬,秉性淳厚、与人为善。您从艺之真、从政之明,为人之诚、为学之纯,处处彰显着中和之美。
张一仁:中和之美在古代文化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在儒家、道家、佛家文化中已带来深刻的影响。在当今社会,不管是在道德层面还是哲学领域,抑或艺术作品和现实生活中,有着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书法之所以成为一门高深的艺术,最主要的原因是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出天人合一、贵和尚中的思想。这种贵和尚中的思想,肯定了事物多样性的统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兼容并蓄,使社会达到理想的、各不相同又相互调和的境界。
中和之美成了判断书法作品最直接的终端感受标准。中和之美的表现又在于笔法之中和、结构之中和、章法之中和。“用笔不欲太肥,肥则形浊;又不欲太瘦,瘦则形枯;不欲多露锋芒,露则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则体不精神;不欲上大下小,不欲左高右低,不欲前多后少。”姜白石在《续书谱》中的这段话全面概括了笔法的中和,强调对立双方的协调与平衡,肥瘦、露藏、上下、左右、多少,使矛盾的两方面均有各自的节制,超越对立与冲突,达到形式上的统一。
书法的中和之美是书法艺术的大美,创造出有着中和之美的书法,就要先做一个有着中和之美的人。
记者:感谢张先生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在采访的最后,您可否谈谈自己书法作品的特点?
张一仁:关于我的书法作品,就一句“用作品来说话”。关于作品的评价,我不想在这里“老王卖瓜自卖自夸”,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者的事,更多的评价还是留给广大读者吧!《世界知识画报》记者 彭庆阳 本报记者 夏成新【原标题:著名书法家张一仁先生访谈录】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驻马店新闻网 2011年0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