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著名书法家张一仁先生访谈录

2013/8/30 10:29:52 点击数: 【字体:

    一向名不见经传的河南省驻马店市,却有着独具特色的天中文化,让人大开眼界。一见面,张一仁先生就带我们拜访了秦丞相李斯的故里、颜真卿的绝笔遗迹“天中山”。在漫长的中国书法长河中,李斯和颜真卿无疑是两座高峰,作为中国当代书坛著名书法家,张一仁先生长期生活和工作于此,得先贤书法艺术真传,承前启后,独树一帜,可谓历史机缘,上天眷顾。醉心于书法艺术的张一仁先生,原名张庆灵,是河南省驻马店市委副秘书长、驻马店市商业银行董事长、2010年中国城商行年度人物、中国十大时代领军人物,更是中国著名书法家。我们对一仁先生的采访,就从功夫在书外、艺术无止境的话题开始了。

    记者:张一仁先生,您好!您在幼年即受家庭熏陶,浸淫翰墨,七岁学书,四十多年来临池不辍,心追手摹,那就请您先谈谈学习书法艺术的经历吧?

    张一仁:我出生在河南郸城,这里的人民尤爱书法艺术,书家名人辈出,历史上董其昌、王铎曾客居郸城,在这里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艺术作品;近代有王祖同、朱炎昭、刘澄之等一批有影响的书法家。这里到处是书法的遗迹,在许多地方随便挖挖就会出现带有古文字的器物碎片,有无数的碑刻、墓志,无数的文字遗迹,有无数的书法作品和多种书学著作。在我年幼的心灵中,悠久的文化历史启迪着我,书法的艺术诱惑着我,使我的血液里有着对书法难以割舍的情怀,这是中原文化大环境对我至深的影响。同时,在家庭的熏陶下,我七岁开始执笔练书,至今的四十多年中,无论是求学、工作还是工作岗位调动,我都没间断过书法的创作,诚如你们所说“四十多年来临池不辍,心追手摹”。

    在练书法过程中,我所采用的方法与别人不同,很多人学习书法是从练字开始,临帖临碑,进行整个字的练习。我并非如此,对于一个字,我先是观察它的形态、结构、笔画,把它拆开了,分散成点、横、竖、撇、捺等一个个“部件”,领会其精神,再下笔进行点、线、画的单一练习,练习到一定的阶段,再把这个字“组装”起来练习。这种由局部到整体的习字方法,我称之为“集笔画临字法”,这样,在我的作品中,每一个字都有不同的风格,一个字中就有可能出现其“点”是王铎的,“横”、“竖”是张旭的,“撇”、“捺”是王羲之的。当然,在集先贤名家的风格时,我还要对其长时间的揣摩、改进,进而升华提高,形成自己的风格。

    记者:张先生,您在书法创作中所体现的创新精神可称之为“张氏临字法”,有着一定的独创性、探索性、借鉴性,由此说到书法的创新,请您谈谈书法的创新性?

    张一仁:我认为,创新是书法艺术的生命。创新的过程实际上是艺术家艺术观念裂变的过程。只有艺术观念的创新,其艺术作品方有可能实现创新,创新的艺术作品才有可能站在时代的艺术前列,艺术家才能独树一帜。
关于创新,我是这样理解的:

    第一,时代需要创新。任何时代的书法艺术都是需要创新的,没有创新,书法就失去了生命,唯其创新艺术才有不竭的生命力。实现创新思维,简而言之,就是“思则变、变则通”。

    第二,历史的高度。因为高度决定成就,历史上书法艺术有过许多的高峰,每一个历史阶段都会有书法艺术的高峰。所以,寻找到一个好的突破口,就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审视以往,既容易使自己实现艺术创新的目的,又能避免做别人做过的工作。

    第三,清醒的认识。通过读书、交流、实践、思考,对自己的艺术水平现状有所了解,认清自己,把握自己,寻找突破点。认识自己太难了,可能一辈子都不能认识自己。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所谓的书法家穷其终生所追求的不是自己在创作书法,而是书法在创作控制艺术家。

    第四,准确的把握。作为一个书法艺术家,必须对未来书法的走向和固守的底线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准确的把握。这样有理想、有追求、有角度、有高度、有冲动,实现创新也不是很难的事情。但在探索创新的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误区中走出来:

    首先,要从经典中走出来。所谓书法经典,就是指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被人们欣赏、学习、膜拜。现在只要一说书法经典,马上就联想到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苏东坡的《寒食帖》这些名垂千古的名篇。这些固然是经典,无疑都代表了一个时期或一种风格的突出成就,从而为书法史的绵延赓续作出了不可抹煞的贡献。但经典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取向及社会风尚也会发生变化,书法的审美趋向自然也在不断变化。因此,我们要去学习、研究经典,从中去汲取营养,但也要辩证地去看待、去总结,结合现实,走出经典,要师古而不泥古。在此,我想到李可染大师的一句话:“要以最大的勇气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

    其次,不要被恩师所俘虏。不管通过传统的拜师学艺、讲究师承,还是通过高层次、规范化和系统化的高等学院教育,都是师从名家、学者进行学习纵然是件好事,但不要对恩师神化。恩师也是人,是人就有着不足和缺点,不要一股脑儿地都学来使用,要有着存疑的心理,用批判的胆识去传承、创新,否则,自己将来充其量也就是恩师的复制品。齐白石先生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寻门而入,破门而出。同理,我们做人、做事也不能一味模仿别人,在学习他人的基础上要坚守自己的个性特点、原则,这样我们才能获得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再次,不要被权威人士所左右。在当今的书坛,一件书法作品是书家本人完成的一次创作,再经过一些评论家赏析、权威人士的指点等二次创作,这样的作品似乎才是一件佳作。这种现象愈演愈烈,更加突兀权威人士的“权威”,令一些书家心存敬畏,导致其在创作时跟着他人的感觉走,书写着“千人一面,万口一腔”的作品。书法创作上想有创新,就要“任它东南西北风,坚守信念不放松”。

    最后,要淡泊名利。“蝇逐粪而生,人为利而活”,由于书法界自身的动摇,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很多书法家抵制不了金钱的诱惑,开展了一些商业性的书法竞赛,黑幕和炒作打击了一些书法爱好者的积极性,同时又不能静心于书法创作,以致于书法佳作越来越少。诸葛亮《诫子书》中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若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若不能平静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关于书法创新的四点理解和书法创新要走出的四个误区,是我多年创作的体会心得。

    记者:说到书法的创新,就要提到书法的传承,因为传承和创新是书法艺术发展历史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链条,继承是首先的、必需的,创新是必然的、发展的、主要的。您的书法作品看似随心所欲,实则是在传统书法艺术传承基础上形成的洒脱不羁的创新风格,体现出您独到的书法技巧,您是如何看待书法艺术中的技巧?

    张一仁:技巧是书法艺术的基础。书法艺术,它源于汉字、基于汉字,又脱离汉字的实用性;与中国画同源,有画的情趣却又别于中国绘画;不是音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驻马店新闻网 2011年06月28日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如何评价张弘范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