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陈与义把自己的作品一念,大家立马毕恭毕敬,洗耳恭听,谁也不敢在这方面和他较量。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两宋之交著名的爱国文人。他用诗打动了宋朝的两个皇帝,也用诗鼓舞了宋朝无数热血志士。有意思的是,后人对他颇有争议:有人把他奉为宋代著名的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也有人说,他根本就算不上江西诗派成员……
一
按照古代户籍划分,陈与义算不上地地道道的洛阳人——他的老祖宗本来一直居住在京兆,也就是现在的陕西,后来赶上安禄山造反,只得跟着玄宗入蜀避乱,迁居青神。后来,陈与义的曾祖陈希亮又把家搬到了洛阳。
陈与义也算出生在书香门第。他的曾祖陈希亮(字公弼),官至太常卿,与苏洵父子为世交。大文豪苏东坡后来还写了《陈公弼传》作为纪念。陈与义的祖父和父亲也曾做过官,其外祖父张友正还是名显一时的书法家。
陈与义也确实给先祖争气。出生于哲宗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六月的他自幼勤奋好学,博闻强志。稍长,他又学诗于当时颇有名的崔鶠(音yàn),其后进入太学深造。
24岁时,陈与义考中进士,随后当上文林郎。这是个闲职,负责开德府(今濮阳)的文学教育工作。陈与义干了3年后辞职,回家与一帮好友吟诗赏画,日子过得好不快活。又过了两年,他被任命为辟雍录,也就是到太学的预备学校里当老师。
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陈与义的母亲辞世。他在汝州服丧期间,结识了州守、词人葛胜仲。两年后,由葛举荐,他入京做了太学博士。次年,他29岁时的诗作《和张矩臣水墨梅五绝》,竟被徽宗看上了。
这组诗共5首,我们选录其一:
巧化无盐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旧是仆奴。
宋徽宗何许人也?他当皇帝水平不怎么样,但在发展美术、书法等艺术事业方面,倒是有些成就和贡献。
“这诗写得真不赖呀!来人,把写诗的这人给我找来!”结果,俩人感觉相见恨晚。不到两年时间,陈与义的地位快速提升——秘书省著作左郎、司勋员外郎、符宝郎,再充任一个省闱考官。
不过昏君毕竟是昏君。陈与义受知于徽宗,是在奸臣王黼(音fǔ)当权时期。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末,王黼遭到弹劾,其宰相的职位被老牌奸臣蔡京取代。徽宗转眼就忘了陈与义的才气,把他贬到京郊的陈留当个征收酒税的芝麻小官。
这段时间,陈与义仕途虽然坎坷,但并无碍年轻的他向世人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写于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的《夏日集葆真池上以绿荫生昼静赋诗得静字》即是名噪一时的杰作。据传此诗写成之后,僚友一见“皆诧为擅场”,以致“京师无人不传写”。
只是,宋代历史在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绾了一个大大的结,陈与义的人生也在这一年拐了一个大弯。
二
对陈与义来说,靖康元年自始至终就被不祥的阴云笼罩着。正月,他的父亲撒手人寰。此时正值金兵南犯京师,去官服丧的陈与义只身流寓邓州南阳(今邓州),在落寞和孤寂中写下《题简斋》一诗:
我窗三尺余,可以阅晦明。北省虽巨丽,无此风竹声。不着散花女,而况使鬼兄。世间多歧路,居士绳床平。未知阮遥集,几屐了平生。领军一屋鞋,千载笑绝缨。槐阴自入户,知我喜新晴。觅句方未了,简斋真虚名。
回溯300年,与陈马义同为洛阳人的刘禹锡挥毫而成千古名文《陋室铭》。相比刘禹锡遭受势利小人冷遇时的愤懑,陈与义胸中满是对家国的感伤之情。他恐怕不会想到,这种伤感和忧愤将成为他后半生的文学创作主题。
当年年末,金兵攻破东京城。第二年,徽、钦二帝被掳,外强中干的北宋王朝就此吹灯拔蜡。次年五月,康王赵构在南京(今商丘)即位,改元建炎,是为高宗。这家伙同样是个胆小鬼,龙椅还没坐热,就撒丫子一路向南狂奔。
新帝将北方江山拱手相让,最可怜的莫过于四处逃难的老百姓。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金兵分三路南侵。陈与义携家眷辗转避难于湖北、湖南等地。
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春,金兵一番烧杀抢掠后扬长而去。逃到越州(今浙江绍兴)的宋高宗缓过神来才发现,跟班的已经没剩几个了。宋高宗决定起用旧臣。
陈与义也在被征召之列。当年秋天,他辗转数次,到第二年夏天才在绍兴见到新皇上。
有人或许会问,从湖南到浙江,直接走江西最近,陈与义缘何“舍近求远”?我查找了一些资料,发现陈与义“绕远路”当与长江沿线仍为“敌占区”有关。不过,根据《陈与义年谱》中的记载,他几乎每到一处都要与当地名士交游。饱览异地山水,于心中苦闷的诗人来说,也许是个安慰吧。
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陈与义从驾至临安,历任中书舍人、吏部侍郎、礼部侍郎等职。《宋史·本传》记载陈与义性格沉稳、不苟言笑,为人处世谦虚诚恳、刚正严明。在记载他事迹的史料中,“密荐”是常常出现的一个词——他经常悄悄地向皇帝推荐一些贤能之人。只不过,这种“密荐”并非是小人搬弄是非,而是陈与义为了“做好事不留名”而想出的巧妙办法。
在此期间,他曾上疏奏请察举人才,搜访元祐党籍及元符上书人名录,以便朝廷优予褒恤。元祐党籍及元符上书人,说得简单些,就是前朝定性的“反革命分子”。陈与义提出恢复这些人的政治权利,确实需要过人的胆识。
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因与时相论事不合,陈与义托病离开朝堂。不过翌年六月,他又被高宗请了回来。这次让皇上想起他来的,还是他的一首诗。
三
引疾求去后,陈与义移居青墩(今属浙江桐乡)。绍兴六年(元1136年)二月的一天,他突然想起附近的两位老朋友,在出访的路上写下了《怀天经、智老,因访之》一诗。其中“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一句,高宗看后非常欣赏。
四个月后,陈与义被复召为中书舍人兼侍讲直学士院。在陈与义叩拜答谢时,高宗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朕当以卿为内相。”意思就是说,我把朝廷的事都交给你了。在士林中威望很高的陈与义确实是“内相”的最合适人选。实际上,他在这方面做得也很不错。一年后,他被授予左中大夫参知政事。
不过陈与义这个人太耿直了,非要对当时的宋金关系发表一些“不合时宜”的评论。有一天,中兴一代名相赵鼎向高宗进言:“大家都说,现在我们有机会收复中原。皇上不如赶紧发兵北上,以免坐失良机。”猜猜高宗怎么回答?他说:“咱大宋两位‘先帝’还在人家手里押着呢,如果不跟人家议和,恐怕人家要‘撕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