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伏羲事迹及其文化创造活动生成于先秦,秦汉魏晋时期得到扩充,至唐宋时期定型。考察其事迹及其文化创造活动,伏羲与女娲在中国古史系统中,既是创世英雄,又是华夏始祖,而且是华夏文明的奠基者。伏羲及其文化创造活动正反映了中国远古新石器时代中期渔猎畜牧向农耕过渡的文明肇启时代。由此而形成的伏羲文化,内涵丰富,渗透于中华文化的许多层面和领域。他既是中华本源文化,又是民族文化的源头和哲学文化、民间民俗文化的宝库,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伏羲传说;历史传承;伏羲文化;文化内涵世界上任何民族在国家出现之前,都有一段历时甚久的文明发展史和民族形成史。中国是文明古国,其文明起源和民族形成尤其悠久漫长。因此,苏秉琦先生明确提出重建中国古史的远古时代,认为中华民族具有 “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上万年的文明起步,五千年的古国,两千年的中华一统实体。”[1] (P176)所谓中国古史的远古时代,就是指夏商周上古时代以前的中国早期历史阶段,特别是从新石器时代至上古时代,即中国古史传说的三皇五帝时代,正是中华文明的萌芽时期。那些神人合一的古圣先王,其事迹与文化创造活动,曲折地反映了他们所处时代的历史真貌。在我国古史传说系统中,伏羲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 是一位有非凡贡献的创世英雄。但由于长期以来有关其事迹和历史传说虚实混杂,文献记载零散歧异、扑朔迷离,这就给我们准确把握和科学评价其文化贡献和历史地位造成了困难。因此,原始察终,稽古抉幽,对伏羲传说事迹及其文化创造活动的生成和演变作一历史考察,以还其本来面貌,对于我们重建古史和探究中华文明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
一、伏羲传说的历史传承大凡神人不分的神话传说时代,其传说人物及其事迹,往往有一个产生、扩充和整理加工以至定型的过程。见于典籍史乘的伏羲事迹及其文化创造活动正是如此。纵观其承传历程,可分为生成期、扩展期和定型期三个阶段。
(一)先秦时期——伏羲传说的生成伏羲传说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出现,《管子》、《周易》、《左传》、《庄子》、《尸子》、《荀子》、《列子》、《战国策》、《国语》、《楚辞》、《世本》、《逸周书》、《山海经》等先秦典籍都有关于伏羲的直接或间接记载,但所记事迹概略。
《管子?封禅》曰:“虑牺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庄子?缮性》曰:“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又《大师宗》:“夫道,…… 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戏氏得之,以袭气母”。又《田子方》:“伏羲、黄帝不得友”。《左传?昭公十七年》云:“陈,太皞之墟也”。又云:“太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又《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战国策?赵策二》:“宓戏、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列子?杨朱》:“但伏羲以来三十余万岁”。又《黄帝》篇:“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尸子?君治》:“宓牺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又说:“伏牺始画八卦”。《世本》:“宓牺作琴,八尺二寸,四十五弦。”又云:“伏牺臣芒氏作罗,芒作网”。《楚辞?大招》:“伏羲《驾辩》,楚《劳商》只”。
上述典籍零星记载了当时社会关于伏羲事迹的主体内容。而对伏羲事迹记载最为全面的先秦典籍是《周易?系辞下传》:“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综合先秦文献记载,春秋战国时期见于史乘的伏羲是一位人首蛇身、以龙纪官、教化民众的圣君。他又称太皞,都于陈,他曾教民渔猎,发明网罟,通过仰观俯察而始画八卦,立官设部,制琴作乐,对于开创中华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秦汉魏晋时期——伏羲传说的扩充秦汉魏晋时期,一方面,由于谶纬神学的兴盛和玄学的勃兴,大量纬书多有关于圣君先王的描述;另一方面也随着中国古史系统的整理和进一步构建,一些史书和子书中也留下了不少伏羲等中华人文初祖的传说资料。有关伏羲的事迹、身世以及文化贡献也随之愈益丰满,涉及内容和领域亦大为扩展,有关记述也不乏荒诞离奇之说。伏羲传说由此被纳入中国古史系统。这一时期涉及伏羲生平事迹的文献主要有《史记》,《汉书》、《后汉书》、《礼记》、《淮南子》、《风俗通义》、《论衡》、《白虎通义》、《潜夫论》、《春秋纬》、《诗纬》、《孝经纬》、《易纬》、《河图稽命徵》、《古史考》、《三五历纪》、《抱朴子》、《玄中记》、《帝王世纪》、《拾遗记》、《述异记》、《水经注》等文献。择其要者,上述典籍关于伏羲事迹的记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伏羲生平(1)名号:《汉书?律历志》:“太昊作网罟,以佃猎取牺牲,故天下号曰炮牺氏”。《风俗通义》:“伏者别也,变也,戏者献也,法也;伏羲始别八卦以变化天下。天下法则,咸伏贡献,故曰伏羲也”。《拾遗记》:“庖者包也。言包含万象,以牺牲登荐于神,民服其圣,故曰庖牺,亦谓伏牺,变混沌之质,文宓其教,故曰宓牺。”《帝王世纪》:“取牺牲以充庖厨,以食天下,故号曰庖牺氏,是为牺皇,后世音谬,故谓之伏牺,或谓之虑牺,一号雄皇氏。”《礼记?月令》:“其帝太皞,其神句芒。”郑玄注“大皞,宓牺氏;句芒,少皞氏之子,曰重,为木官”。
(2)身世与姓氏:《帝王世纪》:“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母曰华胥,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牺。长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燧人氏后,庖牺氏代之,继天而王,首德于木。百王为先”。《河图稽命徵》:“华胥于雷泽履大人迹,而生伏牺于成纪”。《拾遗记》:“庖牺所都之国,有华胥之州。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其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
2、伏羲形象《孝经纬?援神契》:“伏牺大目、山准、日角、衡而连珠”。《春秋纬?元命苞》:“伏牺大目、山准、龙颜”。《春秋纬?合诚图》:“伏牺龙身牛首、渠肩、大腋、山准、日角、大目、珠衡、骏亮、翁鬣、龙唇、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