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石头外表的斑驳与内在的刚直自喻,这并非刘桢灵机一动之举,乃因他的本质的确如石头般“又臭又硬”。
刘桢,字公干,东平(今山东)人。与应 一样,刘桢的出生年月不详,历史上与他相关的信息很少,只知道他生于一个书香世家,文才颇高。与应 一样,刘桢长大后被曹操召为丞相掾属,成了一个地位不轻不重的文官。
与应玚不同的是,刘桢拿着曹家发的薪水,却不甘仰人鼻息,动不动就有犯上之举。一开始,他的这分孤傲很得曹丕的赏识,曹丕对他很器重,引以为私交。天长日久,曹丕受不了刘桢的臭脾气了,尤其是发生了“平视”事件之后,两人的关系彻底破裂。
有人认为,刘桢平视曹丕的妃子,是因为他好色,对美色没有抵御能力。其实这种说法站不住脚,更可信的说法是,刘桢平视甄妃是一种反抗,是他秉性刚烈使然,他是为了表达不满:一则,甄妃是曹丕从别人手中掠夺而来的妃子,婚姻程序不合法;二则,甄氏本是袁绍的儿媳妇,有夫再嫁属不忠不贞。
曹丕当然知道刘桢平视甄妃的用意何在,所以他才会恼怒。在写给心腹吴质的信中,他给身边的文人排了一个座次,结果把刘桢排在最后。也不知刘桢知道后,心里委屈不委屈。
委屈不委屈,历史自有公论。读读应玚的作品,再读读刘桢的作品,谁人更高一筹,相信你心中自会有答案。
三
应玚著文赋数十篇,其内容大多为反映汉末社会的动乱和百姓流离失所的痛苦。他的痛苦或许不够深刻,不足以为历史铭记,所以,他的诗赋大多散失,存世无几,只有几首《别诗》,缠绵悱恻,透着一股淡淡的忧伤,尚可凭吊——
“朝云浮四海,日暮归故山。行役怀旧土,悲思不能言。悠悠涉千里,未知何时旋。”
“浩浩长河水,九折东北流。晨夜赴沧海,海流亦何抽。远适万里道,归来未有由。临河累太息,五内怀伤忧。”
热衷于斗鸡这种惨烈游戏的人,竟然写出“悲思不能言”这种软绵绵的诗句,应玚给人的感觉实在是很矛盾。刘桢则是表里如一,他为人刚直,写的诗也一样刚直——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这是刘桢组诗《赠从弟》中的一首,他以松柏自喻,抒写自己坚贞高洁的品格。后人钟嵘评价刘桢:“仗气爱奇,动多振绝。贞骨凌霜,高风跨俗。”从此诗可知缘由。
无论是为文还是为人, 应玚和刘桢都没有半分相似,可他们出生在同一个乱世,文人的命运殊途同归:公元217年,应玚、刘桢相继卒于瘟疫,死在了历史的同一个年轮上。本报记者 张丽娜【原标题:“和而不壮”柔应玚 “壮而不密”烈刘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