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流行瘟疫,徐干、王粲等人相继染病过世,应玚和刘桢、陈琳等文人也接二连三地病倒了,应玚预感到将不久于人世,回首往事,感慨万千,思绪飘忽之中怀乡之情油然而生,望着窗外的白云,东流的漳水,他勉强支撑着病躯,伏案写下了《别诗》二首:
朝云浮四海,日暮归故山。
行役怀旧土,悲思不能言。
悠悠涉千里,未知何时旋。
浩浩长河水,九折东北流。
晨夜赴沧海,海流亦何抽。
远适万里道,归来未有由。
临河累太息,五内怀伤忧。
全诗感叹自己飘零的身世,流露出诗人对美好人生的无限眷恋和对家乡故土的真切思念。同时,诗中萦绕着一种感叹人生如长河之水、流逝不返的忧伤。诗风平淡自然,清新无奇,完全是诗人真情实感的自然吐露。
应玚的诗作,成就突出的首推《别诗》二首,内容单纯,表达了长久游历在外,临终还欲归不能的惆怅心情。诗中没有用过多的修饰、比兴和典故,仅仅用白描手法,却能以感情纯真动人。清代大学者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选》曾评说道:“浅浅数语,自然入情。”
写完此诗后不久,诗人就因瘟疫染体,不治身亡。
应玚,字德琏,汝南郡南顿县(今河南项城)人,约生于灵帝建宁三年(公元170年),卒于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三国魏文学家,“邺中七子”之一,他和弟弟应璩皆以文章写得好被称为“汝南才子”。
应玚的家庭是几代儒学世家,他的祖父应奉,字世叔,才思敏捷,是当时的儒学大家,桓帝时曾做过司隶校尉,传说他读书能一目五行,著作有《汉书后序》十余篇。应玚的伯父应劭,字仲远,是东汉大学者,曾经担任过泰山郡太守,后依附袁绍,也在邺城生活过,他博学多识,一生撰写的文章著作11种136卷,现存《汉辑叙》、《汉官仪》、《礼仪故事》和《风俗通义》等,这些书对当时朝廷制度、百官仪礼均有详细的记载,是研究汉末历史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风俗通义》100多篇,存有大量泰山史料,是中国最早的游记文学作品之一。应玚的父亲应珣,字季瑜,也因才学著名曾任司空掾官职。
应玚自幼生长在这样一个世代儒者的家庭中,既敬重其长辈,又受到文学的熏陶,才学诗文都打下深厚的功底。但由于生逢乱世,到处飘零,很长时间不能施展他超人的本领。史书上关于应玚的史料极少,我们仅能从他的作品及同时代人的作品中找出一些端倪来。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六月,曹操为丞相之后,任命应玚为丞相掾属。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植被封为平原侯,应玚也转为平原侯庶子,做了曹植的侍从,一段时间里和曹植的关系很密切,他的文采华茂的艺术风格对曹植诗风的形成产生过很大影响。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率军平定汉中,应玚和陈琳、王粲等文士随军出征。这一时期,应玚创作了《西征赋》和《西狩赋》。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他任曹丕的文学一职,负责管理曹丕府中的文件档案和撰写校对来往官文。这时应玚写了一首名为《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
诗中以大雁自喻,回顾了自己归附曹操后在曹丕处得到优厚的待遇,因而愿尽自己微薄之力替曹丕效力。这首诗本属于应酬之作,但与其他文人的“应制”、“奉诏”所作的诗相比,毫无做作之辞,完全是自我真实感情的流露。该诗的风格完全属于应玚式的,同时和悲凉慷慨的时代风格唱吟的又是一个调子。
应玚来到邺城后,过上了较为安定的生活,曹氏兄弟又都十分敬重他,经常邀他和众文人一起宴游吟诗。这在应玚的《公燕诗》中也有所反映,他写道:
巍巍主人德,嘉会被四方。开馆延群士,置酒于新堂。
辩论释郁结,援笔兴文章。穆穆众君子,好合同欢康。
姑且不评论这首诗艺术上的优劣,就内容而言,真实地反映了曹丕、曹植的置酒堂上,开馆延揽众文士,大家辩论释疑,援笔兴文,完全是一派和谐友好的文学活动景象。
应玚的赋作流传下来的较多。《慜骥赋》写得很有特色。作者忧虑良马不被伯乐所赏识,实际上是担忧自己怀才不遇,才能得不到施展,把心中要说的话,以马为喻,和盘托出。这种无穷的忧虑心情,反映了当时乱世之中知识分子的普遍心理,思想内容具有时代性。《正情赋》上承《离骚》,深于兴寄,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应玚的其他赋作,如《迷迭赋》、《鹦鹉赋》基本上没有什么特色,属应制唱和之作。至于《西征赋》、《西狩赋》、《撰征赋》等,虽歌颂了曹操的统一战争,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但思想性和艺术性均属一般,虽其中也有一些名句,如《撰征赋》中的“悠悠万里,临长城兮”,历传不衰。总的说来,应玚赋作最大的特点是以华美的辞藻取胜。
另外,应玚写有论著《文质论》,“邺中七子”中的阮瑀也曾写过同题论著。阮瑀说:“夫远不可识,文之观也;近而易察,质之用也。文虚质实,远疏近密。”可见阮瑀倾向于强调“质”的方面,而应玚认为“知质者之不足,文者之有余”,强调“文”的方面超过“质”。徐公持先生在《魏晋文学史》中说:“应玚亦有《文质论》,其基本观点是文质并重,此点与阮瑀并无不同;然而应玚侧重强调文的作用。”评价是很中肯的。两人都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丰富了自己的理论。这种讨论对当时的文学创作有较大的指导意义,纠正了一些浮靡的创作倾向,对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总的说来,应玚的作品清新华丽,注重辞藻,《别诗》属个别现象。曹丕在《与吴质书》中说:“德琏常斐然有述作意,其才学足以著书。”肯定了应玚的长处,也指出其不足是“和而不壮”。倘若把应玚的作品与同时代孔融、陈琳等文人相比,就会很明显地看出应玚诗文的风格平和缺少气势。
应玚的著作,《隋书·经籍志》著录有《应玚集》一卷。《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有《应德琏集》一卷,内收赋13篇、文6篇、诗4首。□ 韩宝丰【原标题:应玚:眷恋故土有《别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