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重新评价诸葛亮历史学说的含义(2)

2013/7/4 14:41:29 点击数: 【字体:

制中解救了出来。没有曹操,汉献帝可能很快就死在军阀手里了,要活到234年才寿终正寝,几乎是不能想象的事情。曹操是汉献帝的生命在兵荒马乱的内战中得以保护和存活的屏障,也是汉朝的生命在四分五裂的局势下延续到220年、曹操生命终止之后的屏障。曹操对汉朝的忠,一些史家认为已经是过当的了;同年他推行屯田制,对于解决百姓的生计和赢得战争的胜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3年,下令各郡国恢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学校教育。204年,颁布了惩治豪强兼并土地的法令。205年,颁布了整顿社会风俗的法令。在此前,还颁布了百姓不得报私仇、禁止厚葬的法令。在曹操集团的努力下,国家北方开始从“江淮之间,人迹断绝,人与人之间互相啖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战争废墟中,变成为了一个初步有序的北方。一个失去纲常,处于无序状态的北方社会,重新有了礼仪法律、行为规范、文明教化,人民勤劳耕作、安居乐业的社会景象开始出现了。

  曹操在207年以后对历史的贡献非常丰富,文化上的、法制上的、发展生产方面的、重用人才方面的、安定边疆方面的贡献都很突出。特别值得肯定的是,在处理与汉室的关系上,他终生没有“还权”于汉献帝刘协(曹操的军队是自己兴义兵讨董卓建立起来的,不是朝廷分拨给他的,所以在还权上加引号),这是曹操非常了不起的历史功绩。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要平定天下,就必须建立一支绝对忠于最高统帅的军队,才能做到无往不前、战无不胜。在长年累月的战争中,必然地会因战争的特殊情况,形成一大批出生入死的、只以生命捍卫缔造这支部队的首脑、只服从缔造这支部队的首脑指挥的将帅。如一定要以封建道德苛刻的忠君标准去要求曹操,必须把军事指挥权交给汉献帝才为忠,那么,这支军队缺乏了缔造它的首脑强有力的控制,必然出现内变导致天下再次大乱。曹操在210年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上,把这个道理说得十分清楚。曹操在临终前把军事和政治大权,交给有相当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的太子曹丕继承,(曹丕出生于中平四年,即187年)是对身后国家命运负责的重大举动,而曹丕在接过实权后,如不能尽快称帝,尽快统一人心,汉天下名义上属于汉天子刘协,实权却属于曹氏,名、实的冲突会给国家潜伏下重大的政治危机和严重的军事危机。他不具备其父那样深厚的政治基础,越迟称帝,国家越易出乱子。曹丕的代汉而立,在历史上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然而,就是曹丕这个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的称帝举动,不仅在封建历史评价上殃及了自己,被史书写成为一个十分恶劣的小丑,也殃及了曹操这位伟大的、终生致力于民族安居乐业,为国家统一事业九死一生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这位一生勤俭,史上罕有帝王相媲美的大英雄,这是曹操在一些史书上被厚诬的重要原因。中国历史上反动的血统论,最早就是为了迎合封建正统统治的需要而产生的。曹操没有“篡位”,他的儿子“篡了位”,当老子的也脱不了干系!一锅端的、诛连式的“批判”,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某个朝代,不论统治得好与不好,都能够千万年延续不变的统治下去。这个思想,与儒家“汤武革命,顺天应人”的思想也是相悖的。曹丕建立的政权,仍然和其父掌握政权时期一样,是一个坚持以儒家思想治国,重视法治、文化、人才、生产的政权,曹丕本人同时还是中国历史上了不起的文化大家。“三曹”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贡献,是后世没有哪个帝王家族可以相比的。可以说,曹氏家族对汉末因战乱断裂了的中华文明的延续,起到了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承接作用。魏国在历史上,是远比蜀、吴两个军事化管制的“国家”,在政治和生产、文化、法治领域上进步的。226年曹丕去世后,其子曹叡继位,曹叡仍然是一位能干的军事家,有的史书上把他的军事指挥写得很无能,那是歪曲。曹叡在一边巩固北方统一成果,一边与蜀吴和边疆少数民族进行战争的同时,在尊儒重教、发展生产、选拔人才、审理刑狱、赈灾救民等方面都有突出的成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曹叡时代制定的法律《魏律》,直承以《九章律》为主体的汉律,较汉律在结构、内容与篇名等方面都有进步,并直接影响到了《晋律》的制订,在中国法制史上是占有一席之地的。曹氏祖孙三代终生都坚持恢复汉朝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兴国的指导思想,汉朝的皇帝虽然易了姓,但汉朝延续而来的,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治国思想这个灵魂没有变。在当时仅有的各种治国学说中,儒家学说无疑是最先进的治国学说。曹叡的文学成就虽远不及“三曹”,但在三国的帝王中,也是蜀、吴两国的皇帝不可同日而语的。魏国在历史上不仅远比蜀吴两个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要好,也比汉末的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好得多。北方政权不是邪恶,而是进步的政治力量。诸葛亮207年《隆中对》中所提到的讨伐北方,北方政权也是不应当被讨伐的。曹操不是董卓,不是秦二世,也不是“曹贼”,而是国家北方和百姓的安全所系。这是207年国家面临统一大好形势下,《隆中对》不当提出所包含的第二个理由,或者说“即统学说”包含的第二层含义。

  三.统一的动机不一定都是好的

  诸葛亮在封建专制时代一些史家正统的历史观看来,最大的历史贡献就是让刘备当了皇帝,续了汉室的正统,并辅佐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君”是诸葛亮存在的核心价值,忠君的价值在历史上远远高于了诸葛亮智慧的价值和其它价值。刘备是不是代表着汉室正统,史学界历来有争议,普遍的认为不是,就算是,由此而产生的《隆中对》及其“先三分后北伐”的实践,也是否定的。在封建社会,忠君应不应当提倡?答案是肯定的,当君主利益和国家、人民利益趋向于一致时,忠君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应当提倡。封建社会的不少时间,历史情况都是这样的,即君主利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是比较吻合的。只要君主还能通过他的政治系统控制好国家大政,并希望国富民安,哪怕他是一个昏君,只要还有这么一点希望,忠君都有利于国家和人民。历史上不少冒死的谏臣,就是忠君的例子。但当君主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彻底地走向了反面,即维护君主的利益,就必然严重地损害人民、国家利益的时候,这时候的忠君就走向了国家需要设置君主意义的对立面,这时候不强调人民和国家利益,一味盲目地忠君,就是反动的、阻碍历史进步的,诸葛亮的忠君就恰恰处于这个时候。汉天下因自身的腐朽、没落,是汉朝皇纲失常,184年黄巾农民起义爆发和189年董卓扰乱出现、190年天下内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北方经过曹操17年的统一战争,一个有利于人民和国家的新政权已经出现,诸葛亮在国家面临全国性统一这个大好形势出现后,非要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去帮助刘备“匡扶汉室”,这样的忠君,恰好与历史进步的必然规律背道而驰,按《隆中对》“先三分再北伐”的方案去“匡扶汉室”,这种忠君的代价,是要把全体人民都重新拉回到长年累月的战争中去,实际上就是让历史倒退。如前面所述,即使“匡扶汉室”成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求是理论网 2013年05月22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