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传统工艺 >> 浏览相关信息

一个人的图腾

2013/7/26 17:40:59 点击数: 【字体:

    所有的采访冲动缘于他说的一句话。那是他第一次获得中国民间文艺政府最高奖——“山花奖”后面对别人的诘难时说的。他说,这是“我自己心中的图腾”。

    词典上说,图腾是原始人群体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让我感兴趣的倒是另一种解释。“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意思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

    当一个手艺人把自己的作品当作图腾,他内心里的神圣是什么?不言而喻。

   

    视线回到这个年轻人身上。光头,一缕微髯,娃娃脸,瘦瘦的个儿,戴一副近视眼镜,坐在那儿少言寡语。这就是邵波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

    仿佛与泥泥狗天生有缘,邵波出生在淮阳县城,在城里长大。小孩子从小都有爱玩泥巴的天性。淮阳是伏羲氏定都之地,城北关有伏羲氏的陵寝——太昊陵,泥泥狗就是传说中的“看陵狗”。泥泥狗是淮阳太昊陵泥玩具的总称,有人面猴、歪嘴斑鸠、双头狗、草帽虎、猪、羊、驴、青蛙、小鸟、小鳖等200多种造型,被誉为母系氏族社会的“活化石”。在每年太昊陵庙会上,你可以看到这些黑色垫底、造型古拙怪诞、周身遍布五彩纹饰的泥泥狗,具有十分原始而神秘的气息。

    邵波的家和学校离太昊陵很近,与他家隔一道墙的就是有很多人做泥玩的村庄。每年从农历二月二龙抬头开始,艺人们便到太昊陵卖泥泥狗,这样要持续一个月。上小学后,邵波在放学的路上总是痴迷地看那些小泥动物,那些造型古朴诡异的怪兽们让幼时的他十分着迷。太昊陵方圆上百里的地域内有这样一个古老的习俗:沿途的孩子拦住赶庙会的成年人索要泥泥狗,会唱起韵味悠悠的歌谣:“老斋公,慢慢走,给把泥泥狗,您老活到九十九。”被索要者,除了赶快把随身携带的泥泥狗撒在地上让孩子们去捡拾,别无选择,因为那是一种美丽的祝福。不上学时,他经常跟在艺人屁股后面晃悠,得到了不少色彩斑斓的泥玩意儿。上中学后,邵波拥有了许多艺人们的精彩作品,那是他几年里拿自己的压岁钱和零用钱一个个积攒起来的宝贝。

   有时,他会跑到老艺人家里看他们做各种泥塑,并熟悉了泥泥狗制作中捏、刻、染、绘等不同的工艺流程。偶尔,他也会幸运地在艺人家里过一把捏泥泥狗的瘾,经常弄得满身是泥巴和色彩。每当回到家,揉泥、捏泥泥狗成了他生活中最大的乐趣,阳台成了他的作品陈列台。虽然当时学校里没有专门的美术教师,但这些民间手工艺品和艺人给了他最初的艺术启蒙和熏陶。中学毕业后,邵波已经可以较为熟练地捏制一些传统造型的泥玩了,当时有几位民间老艺人总是夸他捏得逼真、好看。参加工作后,邵波工作之余常常会找些泥巴来捏制,有些时候是做些礼物送给朋友们,但更多的时候是做给自己。“看着这一群群、一堆堆憨态可掬的灵兽,它们似乎在对着我笑,我也对着它们笑,有时还带着它们梦里玩耍。”多年后,邵波谈起当时的情景依然十分动情。

   

    2000年,在外工作了几年的邵波回到淮阳,看到泥泥狗老艺人多数年事已高,仍挎着篮子叫卖,痛心不已。这种祖传的“金豆子”不能丢啊。邵波毅然决定专心捏泥泥狗,将这项古老的文化艺术和手艺传承下去。

    “从2000年专业捏泥泥狗开始,我的命运改变了。”从此,他仿佛找到了生命的归宿。

    邵波将多年的积蓄全部投到泥泥狗制作上,新娶进门的媳妇成了他的助手。民间艺术的发展是极其艰难的,尤其是以个人力量来做“赌注”。

    自2001年开始,邵波对家乡艺人的从业现状进行了细致调查。“每年农历二月庙会期间,我就回到淮阳,整天泡在庙会上,向艺人了解市场行情,还到他们家中了解工艺流程、作品特色、收入情况,整整调查了3年,几乎跑遍了淮阳泥泥狗艺人的作坊。”他感慨地说。通过调查,邵波发现每户艺人平均每年收入在500元至1000元,远非想象中的那样可观。

    通常情况下,捏一个泥泥狗要经过挖泥、槌泥、过滤、和泥、捏塑、扎孔、晾晒、过黑、点画等十来道工序,其中的每一道工序都不简单。这样下来,制作一个泥泥狗一般要六七天,而销售时价格却很便宜。民间素来有“三月的泥泥狗二月卖”的说法。也就是说,没有了庙会,泥泥狗基本就没有生存的空间。在农村,因嫌收入低,多数年轻人不愿意从事此行业。很多民间艺人也因经费不足而放弃了最初的艺术追求,每年都有艺人流失。

    此次调查对邵波触动很大,他深感责任之重。“这些东西太古老,艺术特征太明显,如果在我们这一代丢了,太可惜了!”邵波沉痛地说。

    “艺人之所以收入低,是这项古老的艺术还没有走出去,世人了解不多,既缺乏品牌意识,又仅限于当地发展。”邵波发现,这是泥泥狗艺术发展的“瓶颈”,这也是他从业生涯面临的重要课题。

    他开始了另一种奔跑。“哪里有庙会、博览会,我就往哪儿跑。”几年来,他几乎跑遍了全国各地,北京、上海、杭州、苏州、南京、广州、深圳等地方每年要去多次。“外地人非常喜欢泥泥狗,被这古老的艺术所震撼。”他所到之处,都要介绍淮阳泥泥狗及其蕴含的古老文化。在这种奔跑中,他接触了国内工艺美术界的不少大师,耳鬓厮磨中受到不少启发。他由开始想把家乡民间艺术传承延续、发展旅游工艺品,到后来转为职业的手工艺术独立性创作。

   

    淮阳民间世代相传这种说法:泥泥狗是祖传的遗物,不可有半点的改变。

    的确,泥泥狗作品中有很多远古的遗韵。比如,泥泥狗有很多一身两首造型,如两头狗、双头马、双头燕等。尤其是两头狗作品,前后有头,且都是向外,不少作品夸大了两性生殖器的彩绘,充分地代表着原始时代生殖崇拜的礼俗。

    难道真的不能改变?邵波发现,艺术的发展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从古至今,泥泥狗艺人们几乎都在创新。草帽虎是泥泥狗中较为特别的作品,但同样是草帽虎,不同的艺人,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有的圆帽尖顶,有的帽为平面,有的头部上下都有帽檐儿,有的脑后呈扇面状;多数帽上彩绘鼻眼。

    泥泥狗中最有代表性的造型人猴、人面猴,都是头戴冠冕的正面形象,威严、庄重、神秘,是因为被艺人当作伏羲、女娲的形象来塑造、来崇拜的。既然如此,为何不能塑造自己心中的泥泥狗形象呢?邵波开始对各类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诸如建筑、园林、木版年画、刺绣、面塑、砖雕、木雕、石雕、陶艺、陶瓷等,甚至是非洲、美洲艺术及原始岩画进行大量的比照和素材的收集、整理,特别是注重向对中西方绘画、雕塑、音乐、舞蹈、设计思想不断学习。通过频繁参加国家级的艺术大展和与优秀艺术家交流,邵波不断地丰富着自己的文化阅历、开阔着眼界,新的思考方式和艺术创作理念渐趋形成。

    如今,出自邵波手下的泥泥狗作品,猴头燕、多头狗、多角兽等造型非常怪异,以黑底五彩或黑底白纹为主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开封日报 2011年3月4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