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传统工艺 >> 浏览相关信息

天生地长澄泥砚

2013/7/4 8:51:05 点击数: 【字体:


    这是一朵从黄河泥中开出的奇葩!

    自唐代起,黄河澄泥砚就与端砚、歙砚、洮砚并称为“四大名砚”。唐代文学家韩愈在《瘗砚文》赞曰:“孟州澄泥,土乎成器,砚乎研乎,与瓦砾异,质坚如石,细润如泥,唐人品砚,以为第一。”

    5月23日,记者走进韩愈故里,探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澄泥砚代表性传承人、孟州市瑞龙黄河澄泥砚厂厂长李伟,听他讲述有关澄泥砚的技艺传承和产业发展的故事。

    1965年,李伟出生于洛阳新安。在这个被誉为“中国澄泥砚”发源地的横山村,李伟自幼随父学艺,深得澄泥砚技艺精髓。1999年,作为小浪底水库的移民,李伟和家人一起搬到了焦作孟州后,创办了河南省孟州市澄泥砚研究所和孟州市瑞龙黄河澄泥砚厂。

    看上去略显文弱的李伟并不善言辞。但一说起澄泥砚来,他却是如数家珍、妙语连珠。“黄河泥做成了砚台这就是宝贝,这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也是黄河文化的积淀。”他告诉记者,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砚之一,澄泥砚是唯一以泥土为原料制作的,其主要原料就是黄河泥。

    据了解,源于汉代、兴于唐宋的澄泥砚,制作工艺很是繁杂。澄泥砚的基料为黄河泥,采泥时要深挖两米以下,挑选经过腐化沉淀的老泥层。李伟告诉记者,泥料采回来后,要放在院子里一年之后,经过三次过滤,三次沉淀后才能用。

    “这是为啥?”记者不解。

    “经过春夏秋冬四季的自然风化,黄河泥就自然形成了一种阴阳调和,不但泥料更细腻,泥性也不燥,不易开裂。”记者更加疑惑,李伟进一步解释说,“四季的阴阳变化,是万物的根本。就像经过春夏秋冬四季的麦子一样,自身就完成了生、长、化、收、藏的阴阳协调,自然和谐,也更养人。”

    “黄河泥就像小孩儿,你只有把握住了他的性子,他才会随着你的心意走。”李伟说,任何一方令人满意的澄泥砚,有着一种天生地长的偶然与机缘。且不说,澄泥砚的制作非常考验人的耐心,选泥、过滤、雕刻、成坯、打磨、抛光、烧制,一共要20多道工序,稍有不慎就前功尽弃。

    “澄泥砚呈现什么颜色,完全由窑变定色那一刻决定。在出窑之前,谁都不知道是什么颜色。可以说每一件澄泥砚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李伟说,因为澄泥砚在制作的过程中像瓷器一样要经过烧制,所以也会经过一个窑变的过程,这就让每一个澄泥砚都显得不近相同,也让澄泥砚呈现出了朱砂红、鳝鱼黄、檀香紫等诸多色彩。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虽然在众多人眼里,李伟的澄泥砚也就是一个“玩泥巴”,算不上什么事业。但李伟却玩泥巴玩出了境界和艺术。首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民间工艺最高奖金鼎奖和河南省十杰工艺美术大师的荣誉先后被他收入囊中。

    2008年,李伟创作的“瑞龙戏珠:2008和谐中华迎奥运”大型横幅画卷式黄河澄泥砚被北京奥组委永久珍藏。“这样画卷式的澄泥砚历史上都没有过。”李伟说,奥运会开幕时候,他发现开幕式采用的也是画卷式的形式,和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心里觉得颇为得意。

    即使是艺术品,也离不开市场。李伟坦言,澄泥砚的发展与传承离不开创新。澄泥砚原本是一种笔墨工具,而目前更大程度上是一个艺术品摆件。为此,李伟在保留澄泥砚必有的砚池、砚堂等特定实用元素的基础上,迎合市场,更加注重造型创新,设计出了蝉形砚、牧牛砚等作品。

    但李伟还是对澄泥砚的产业发展,有着自己的困惑:由于工艺特点,黄河澄泥砚只能是全手工制作,不仅产量低,市场拓展也面临困境。好在李伟也有着自己的希望:19岁的儿子正在一家艺术学校读书,将来传承这门技艺,一定能比自己走得更高更远。

    在李伟的小店中,记者看到了一本全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美术教材,其中就有李伟制作的 “花开富贵”等三幅澄泥砚作品。

    一边是盛名之下的古老技艺,一边是惨淡经营中的文化传承。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今天,这一文化厚重、独具特色的古老技艺,能否在文化产业的汹涌大潮中经受洗礼,迎来春天?我们相信,这朵天生地长的传统技艺之花,在得到社会的关注和精心浇灌下,一定能绚丽绽放。本报记者 许伟涛 本报通讯员 杨文娟【原标题:天生地长澄泥砚】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焦作日报 2013年5月28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