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传统工艺 >> 浏览相关信息

廿载情系澄泥砚 一心再造新安窑

2012/8/2 7:55:34 点击数: 【字体:

廿载情系澄泥砚 一心再造新安窑
游敏(右一)向后辈传授制砚技术。
廿载情系澄泥砚 一心再造新安窑
澄泥砚
廿载情系澄泥砚 一心再造新安窑
新安瓷
      
    澄泥砚、端砚、歙砚、洮砚并称中国四大名砚。
   
    唐宋时期,新安县是著名的澄泥砚产地之一,元、明、清以后,传统制砚技艺几近失传。
   
    20世纪80年代,在一些老艺人的帮助下,结合史料记载,游敏历时数年,恢复了新安澄泥砚传统制作工艺,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集澄泥砚材、工艺流程、砚谱、砚铭为一体的澄泥砚艺术展馆——河洛澄泥砚艺术馆。
   
    近日,央视《百科探秘》、《中国记忆》等栏目相继播出专题片介绍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游敏20多年来传承、创新这一古老民间工艺的艰辛历程。昨日,记者在河洛澄泥砚艺术馆采访时获悉,在传承和创新澄泥砚传统工艺之余,游敏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新安窑”系列名瓷烧制工艺的探索,新作不断。
   
    结砚缘:黄河边长大的他,苦寻弘扬河洛文化之道

 
    “我是一个黄河人。”在新安县河洛澄泥砚艺术馆,游敏这样介绍自己。
   
    游敏的家在黄河南岸的新安县北冶乡游家凹村,他生长在黄河边,生命与黄河水系在一起。孩提时代,在黄河滩上的庄稼地里捉迷藏,在黄河边拣五颜六色的黄河石,在黄河里戏水,“就像黄河泥捏成的泥娃娃一样”。他喜欢写字,常手持树枝在黄河滩的泥沙上尽情挥洒:彩云如帖,大地为纸,树枝做笔,好不惬意。
   
    游敏说,孩提时代与黄河结下的缘,成为他今天澄泥砚创作的灵感来源。
   
    游敏说,能干上制澄泥砚这个行当,是受到了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画家张秉尧的影响。
   
    1983年,新婚旅行中的游敏夫妇和骑单车探寻黄河源头的张秉尧在龙门石窟奉先寺不期而遇。
   
    由于热爱黄河文化,年近半百的张秉尧骑自行车从山东的黄河入海口出发,探寻黄河源头,他要用手中的画笔描绘母亲河。

     时值隆冬,在卢舍那大佛前专注作画的张秉尧吸引了游敏。通过交谈,张秉尧知道游敏喜欢绘画且有一定的功底,他告诉游敏:“你生长在河洛大地,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是你艺术生命的根基,你应该选择一种艺术形式去挖掘和表现它。”

    得知张秉尧旅行时要经过家乡新安时,游敏和爱人当即决定:取消去南方的蜜月旅行计划,陪张老师在新安参观、创作,并借此机会向他请教。
   
    在新安,游敏白天陪张秉尧参观新安的历史人文景观,晚上与之彻夜长谈——如何弘扬河洛文化,成为他俩谈论不完的话题。
   
     之后几年,游敏一直致力于河洛文化题材的绘画创作。在此期间,在为渑池新建的火车站绘制大型壁画时,他特意到“秦赵会盟台”遗址写生,意外淘得一方澄泥砚。
   
    澄泥砚,传千年而不朽,历浩劫而仍存。游敏忽然明白:用澄泥砚作载体去传承、弘扬河洛文化,就是自己苦苦寻觅的艺术之路!
   
    寻砚泥:遍访黄河两岸,精研制砚技艺

   
    世人都说黄金贵,不如黄河一把泥。
   
    这“一把泥”,说的是澄泥砚。
   
    四大名砚中,端砚、歙砚、洮砚的原料皆为石质,唯澄泥砚用的是河泥:虽为泥制,但砚坚如石,色泽滋润,晶莹剔透,有“似陶不是陶,似玉不是玉”的美誉。
   
    游敏将自己的目标确定为恢复传统的澄泥砚制砚工艺。
   
    细如淀粉的黄河泥如何烧制成精美的澄泥砚?游敏说,黄河水自西而来,途经不少名山,夹裹着许多泥沙。黄河至洛阳境内后,水势平缓起来,水中所含的丰富的矿物质在河岸或河湾沉淀为泥,这些河泥中含有铁、钙、磷、铜、镁等十几种矿物质,矿物质丰富的黄河泥充满了“骨气”,是制作澄泥砚的优质材料。
   
    游敏说,为了找好的河泥,他走遍了黄河山西河津禹门口至郑州花园口河段两岸。
   
    在游敏的砚厂,我们看到工人师傅正在对河泥进行“过泥”处理:黄河泥经过粗细程度不同的绢袋数次过滤后,粗的颗粒全留在网上,泥池中留下的是光滑细腻的上等材料。
   
    雕刻车间内,工人们手中的竹刀上下翻飞,砚坯上有了千姿百态的牡丹花、端庄而神圣的卢舍那。
   
    在恢复澄泥砚传统制作工艺的过程中,游敏先用8年时间解决了烧制工艺上的种种难题,从采泥、选泥、过泥、贮泥、炼泥到创意、设计、制坯、雕刻、焙烧、熏蒸等,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工艺,使朱砂红、鳝鱼黄、蟹壳青、豆沙绿等罕有色泽重现澄泥砚。
   
    游敏说,澄泥砚的窑变并不神秘:河泥中的不同金属成分在不同温度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即为窑变。
   
    但他在思考:能不能科学掌握澄泥砚原材料的主要成分?能不能精确掌握澄泥砚的成型与焙烧工艺?
   
    一个验证澄泥砚原料成分的大胆想法在游敏的脑海中形成了。
   
    2009年5月,游敏将自己多年来在黄河两岸不同地段采集的近百种泥样及十几种窑变的澄泥砚成品送到了河南师范大学。多位专家和教授运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对泥样和成品进行了严格的化验分析,测定出不同河段河泥所含矿物质元素的种类和比值,还测定出原材料在焙烧过程中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所产生的不同色彩变化规律。
   
    实验,为澄泥砚工艺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澄泥砚神奇的窑变之谜终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
   
    这是澄泥砚有史以来首次得到科学论证,这是澄泥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筑砚魂:5000年民族记忆,是澄泥砚的根

   
    坐落在新安县新城世纪广场东侧的游敏·河洛澄泥砚艺术馆,是我国第一座现代澄泥砚艺术展馆。
   
    一方又一方砚台,凝聚着厚重的黄河文化和浓烈的民族情感。
 
    “残简”、“古瓦”道秦汉,“太白醉酒”颂盛唐,“国色天香”说牡丹……静者如山,动者如风,赏砚上风景如临其境,观砚上人物如与其对谈,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每一方砚台都有其独有的气韵,都承载着母亲河之神魂!
   
    河洛澄泥砚的砚魂是什么?游敏说,是思想性、文化性、艺术性的高度融合,是厚重河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悠悠5000年华夏民族的记忆。
   
    澄泥砚工艺是一门边缘科学,砚台的“魂”,需要制砚人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绘画功底来支撑。
   
    为此,游敏以砚会友,因砚拜师,先后结识了张秉尧、姚雪垠、李 、范曾、王怀让、张海等文学、绘画、书法、雕刻界大师。
   
    1996年,著名作家姚雪垠观赏游敏的澄泥砚时,赞他“是在古老的花园里采集鲜花”,并欣然题下“黄河澄泥砚”。姚雪垠还送游敏一竹子做的笔筒,笔筒上图案为“牧童放牛”。姚雪垠还赠游敏两句诗:“偶尔熏风吹笠出,牧童也有出头日”。参照姚老的砚台和题诗,游敏潜心制作出了“竹筒砚”,该砚现在已是河洛澄泥砚的品牌之一。
   
    1997年,著名书画家范曾观赏游敏制作的澄泥砚时,欣然为他的砚馆题名“河洛澄泥砚艺术馆”。
   
    2006年,为了让自己的河洛澄泥砚在思想性、艺术性上得到进一步提高,游敏赴北京学习,先后受教于马未都、张夫也、韩美林诸先生。
   
    研黄河之澄泥,系民族之血脉——精心制砚二十载,游敏让河洛澄泥砚的“魂魄”愈发丰满和厚重。
   
    求砚变:恢复新安窑传统陶瓷工艺

   
    20多年来,游敏设计出200多种不同风格、不同文化内涵的澄泥砚,砚台远销日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
   
    1997年,为纪念香港回归,他制作巨型澄泥砚“家”,该砚被央视大型历史专题片《香港沧桑》列为全国纪念香港回归5件珍品之一;2002年,“汉辟邪”砚获河南省文艺最高奖——“金鼎”奖;2004年,“清明上河图”砚获首届中国文房四宝珍品博览会金奖;2007年,“豫”砚获中国创造·珍品艺术奖;2008年,“盛世中华·2008国魂”砚获第四届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
   
    游敏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在澄泥砚艺术领域的探索,开阔了游敏的眼界。2000年后,他开始钻研另一项传统民间工艺——新安窑名瓷系列传统工艺,并力图恢复此工艺。
   
    游敏说,澄泥砚系陶质,属新安窑陶瓷传统工艺系列。新安窑制陶始于新石器时代,唐宋时名播海内外,在中国陶瓷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新安窑博物馆馆藏陶瓷珍品30余件,馆藏的珍珠底人物画梅瓶目前存世仅三件,其他两件分别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
   
    2009年9月,游敏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创作的新安窑钧釉作品“和尊”问世:尊形以登封古观星台为形,上下镌刻河图洛书,蕴“上和于天,中和于人,下和于地”的和谐、和睦、和美之意。新安窑断烧八百年后恢复烧制成功的这件作品,长、宽、高各40厘米,造型宏伟,窑变奇幻,流光溢彩,成为有史以来钧窑系中最大的方尊。
   
    之后,游敏又成功烧制出“吉祥尊”、“太极碗”、“古韵砚”等新安瓷中的尊、碗、瓶、砚等系列产品。【原标题:廿载情系澄泥砚 一心再造新安窑】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洛阳晚报 作者:陈小伟 2010-7-22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