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河南频道6月15日讯大河网-大河报报道:砚在古代又称“研”,是用来研磨颜料或墨,作书、绘画必备的文具。澄泥砚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端砚、歙砚、洮砚并称为“三石一陶”,盛于唐。宋代李之彦《砚谱》记载:“黄河澄泥,唐人品砚以为第一,今人罕用。”
澄泥砚的工艺十分讲究,古法以过滤的细泥为材料,掺进黄丹团后用力揉搓,再放入模具成型,用竹刀雕琢,待其干燥后放进窑内烧,最后裹上黑蜡烧制而成。
宋元以后,澄泥砚的地位与端砚相比,已相形见绌,至清乾隆以后,便湮没消失了。除了众多客观原因外,根本原因是其制作技术失传。
王玲,原籍安徽太和县,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郑州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她着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已故丈夫张存生经过艰辛磨砺,重新研制出已失传几百年的黄河澄泥砚。
一般的砚台都是石头雕刻而成的,只有澄泥砚,不仅为泥所制,而且是用黄河的泥沙烧制而成。这,当然更有创意。
王玲在保留古法土窑烧制的基础上,选取黄河中下游独特的地理环境中沉积千年的泥沙,大胆创作,更新观念而不失传统,将“泥与火”凝聚成最为简单的语言形式。
选泥、采泥、沉溺、澄泥、晾晒、和泥、雕刻、烧制……经过诸多繁、杂、奇、特工序之后,当代黄河澄泥砚坚润宜墨,触若童肌,扣若金声,贮墨夏不腐冬不枯,作出字画虫不蛀,加之窑变之因,使得一胎十案,一砚百变,宛如神笔仙手之作,堪称砚中一绝。若置于桌畔案头,既是文房中实用的四宝之一,又是供观赏的艺术珍品。
1994年,时任澳大利亚悉尼市市长的曾小龙到郑州的黄河风景名胜区参观,获赠王玲亲手制作的一方黄河澄泥砚。2002年11月,王玲作为中国民间艺术家赴澳大利亚参加中澳建交30周年庆祝活动,已成为上议员的曾小龙在悉尼市的文化交流大会上,拿出珍藏多年的那方黄河澄泥砚向公众推介。
黄河澄泥砚由黄河成功走向世界,促进了不同地域、不同肤色、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人更广泛的文化交流。一次,一位马来西亚的华裔老板对王玲说:“来我这里合作开发,现在请你来吧!”
王玲摇了摇头:“黄河是我的根,艺术是我的命,离开了黄河我的艺术也就没有了生命力!”【原标题:黄河澄泥砚 泥与火的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