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垕镇,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火与土的胶着,造就了这座城镇的精神,而钧瓷便是这座城镇精神中最为深邃的特质。
对钧瓷技艺的传承,对钧瓷文化的发掘,成了当代钧瓷人的不懈追求。而对钧瓷文化的发掘,则成为他们从钧瓷匠人向钧瓷大师蝶变的必经之路。周松建,便是其中最为执著的人之一。
在神垕镇许许多多从事钧瓷烧制的人中间,许多人是为钧瓷而钧瓷,很单纯,很朴素,但也注定了很狭隘。周松建却不是这样。
父亲是周松建认识钧瓷的第一个启蒙人。做了一辈子钧瓷,为钧瓷恢复和发展作出极大贡献的周有老先生,不仅教给了周松建各种钧瓷技艺,也把周松建领到了钧瓷文化的大门前。
钧瓷深邃的历史,钧瓷无与伦比的美,钧瓷的各种技艺,由父亲传给了他,血脉相传,永驻在周松建的心灵深处。这使得他对钧瓷有着极深的情结,凝视钧瓷总有着父亲的烙印。2000年,在跟随父亲烧制钧瓷多年之后,在父亲工作过的禹州钧瓷研究所的老地方,他创立了周家钧窑。几亩地大的周家钧窑,给了周松建一片崭新的天地。他继承了父亲的技艺,继承了父亲对钧瓷的恭谨,还有父亲对钧瓷的那种感情。在这里,周松建不仅是钧瓷技艺传承的实践者;在这里,他还在发现、整理、弘扬那种氤氲在钧瓷周遭的文化和历史。
从2000年至今的几年间,在窑口林立的神垕镇,周家钧窑的钧瓷之路越走越清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面对钧瓷市场的纷杂,坚持走精品之路,延续文化根脉,成为周家钧窑脱颖而出的利器。
即使在今天,周家钧窑的规模也不算很大,不是不能扩大,而是理念使然。在周松建看来,钧瓷是高端艺术品,是一个重要的陶瓷品牌,它独特、绚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一切都决定钧瓷的发展方向是走精细、完美、高品位之路,而不是一味扩展规模。就像自然界追求自然和谐那样,盲目发展就会造成不平衡,钧瓷也一样,资源不是永不枯竭的,盲目发展,不仅会造成不可再生的资源浪费,也会毁了钧瓷这一品牌。和父亲周有一样,周松建更看重钧瓷的文化内涵、艺术特质。作为一个钧瓷大师,他希望这不仅是一个称号,而且是一种责任。只有不断为钧瓷发展探索一种思路,进行一种尝试,才能充实大师的内涵。他说,钧瓷是火的艺术,是自然天成的艺术品,每件钧瓷都具有唯一性,是艺术之美的唯一。1000多年来,钧瓷曲折的发展历史,显示出钧瓷极强的生命力,也显示出其不可替代的艺术魅力。这样的艺术品,绝不是生产多了就好。
正是对钧瓷这样的认识,面对市场时,周松建不为晃眼的经济利益所诱惑,没有单纯追求企业规模的扩大,而是精益求精做好每一件钧瓷,打造周家钧窑的品牌。在继承父亲钧瓷技艺的基础上,周松建边实践边改进。在原材料的配比、选用上,在成型、制作工序上,在釉料研制上,甚至在打磨、包装上,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他都严格要求,力求把缺陷消灭在萌芽状态。即使这样,他也很难保证出窑的就是精品。自然天成、火的艺术,是人们对钧瓷的赞誉,那不可捉摸的窑变,那人力无法掌控的神秘,成就了钧瓷之美。然而,欣赏和烧制却有着如此的天壤之别,出窑时的惊喜和沮丧往往是并存的。即使这样,周松建也依然坚持自己的精品标准,产品要完整,釉色和工艺要整体完美,不能有瑕疵,只要一点达不到要求,就必须销毁。烧出神品,是每一个钧瓷大师的梦。周有老先生的钧瓷荷叶盘《金鱼戏水》,形神兼备,堪称神品。但保证精品,却是周松建进入市场的底线,宁可少烧一点,却不能污没钧瓷的声誉。除了工艺上的精益求精,对釉色的追求他从没有停止过。鸡血红、宝石蓝、翡翠飘红,釉色的饱满和丰富,成了周家钧窑的标志。2008年,周家钧窑推出的钧瓷《怀柔天下》,造型饱满大气、圆润流畅,其釉色即为翡翠飘红。那千年难得的鹦哥绿,经过火的涤荡,飞瀑直下的流动,由内而外的涌现,使桃花红与翡翠绿相互渗化,釉面顿然生动起来。
对钧瓷的多年追求,使周松建悟出了这样的道理:市场对钧瓷有一个认知的过程,尽管现在钧瓷市场繁杂,人们对钧瓷造型的追求更甚于釉色,追求量更甚于质,但最终钧瓷会回归,去掉浮尘,钧瓷的美自会显现。
面对钧瓷,面对钧瓷市场,人们经常会陷于茫然。周松建也有这样的时候。不过,欣赏着钧瓷的美,遥想着钧瓷的历史,周松建便释然了。钧瓷从北宋走到现在,它深蕴着一段段历史,从窑炉到窑工,从煤窑到气窑,从烧制到审美,从匠人到大师等等,实在有太多的精彩与无奈,即使是一件现代钧瓷,也无法与悠久的历史割裂。让周松建欣然的还是周家钧窑这个占地只有三四亩的院落,也许这就是自己与钧瓷的缘分。埋头做了这么久的钧瓷,仿佛突然发现,在这座院落里,到处都是历史的痕迹,尤其是钧瓷的历史,沧桑之中却又不失辉煌。
在周家钧窑院落的西北方,有明代古寨墙的遗迹,正西方便是一座明末清初的古窑,是倒焰式馒头窑。这座古窑高六七米,由砖砌成,里面的空间非常大,开有天子眼和马眼,用于散热和循环。据说这座窑炉过去主要是烧制日用瓷的,每烧一次,填煤量高达几十吨。不过在上世纪50年代,这座窑却和钧瓷的恢复有着微妙的联系。据钧瓷一厂原厂长刘国安介绍,当时名噪一时的大火蓝就是在这座窑炉里烧制成功的。从这座窑炉往西走五六米远,就是过去禹县钧瓷二厂的生产车间,那座5立方米左右的倒焰式煤窑就是当时试制钧瓷时使用的窑炉。在当代钧瓷的恢复时期,钧瓷二厂的许多精美作品都出自这座窑炉。而在院落的东北方,则是禹州钧瓷研究所的倒焰式煤窑。上世纪80年代,周有老先生的钧瓷荷叶盘《金鱼戏水》、钧瓷洗《金龟望月》、钧瓷盘《舞女》等珍品就出于此窑。
这些记录着钧瓷发展印记的窑炉越来越少了,人们在追求钧瓷耀眼光环的时候,却往往忽视这些,很少人整理和保护。即使在神垕镇,它们也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对钧瓷文化和历史的关注,对当代钧瓷发展的关注,让周松建频频回头看。这些窑炉,不正是钧瓷文化延续的记录者吗?当代钧瓷不正是窑变于此吗?
3个不同时代的窑炉,静立于周家钧窑,也许许多人无睹。不过,周松建早已在心中为它们留下了位置,并开始对它们进行保护和整理,他希望能使它们以更原本的状态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他说,人们从大老远跑到神垕来,不只是为了看钧瓷,人们还想看和钧瓷同生共融的东西,希望能感受到文化与历史。他希望,当人们从钧瓷的繁华浮光上掠过时,不会满眼的空落。
他一直在坚持着钧瓷的精品之路,却突然有种感悟,只有和历史文化融合起来,钧瓷才能真正成就精品。
也许,这正是周松建的着眼点。当快要迷失时,周松建为自己找到了钧瓷精品之路的脉络。作者:赵霁虹【原标题:周家钧窑:从钧瓷到钧瓷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