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传统工艺 >> 浏览相关信息

秦竹林:赋丝绢以生命

2013/7/11 10:57:02 点击数: 【字体:

秦竹林:赋丝绢以生命

    一只栩栩如生的蝈蝈静静地趴在水灵灵的大白菜上。它前腿微翘,后腿粗壮,额头饱满,眼睛炯炯有神,鼓鼓的肚子似乎还在随着呼吸不停地起伏。就连小腿上和须上的一根根毛刺都清晰可见,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记者忍不住放轻了脚步,屏住呼吸,靠近它……靠近它……再仔细端详时,才发现那不是一只真蝈蝈,而是一只绢艺蝈蝈。那白菜也不是一棵真白菜,它同样也是用丝绢制作的。在位于滑县的秦竹林绢艺工作室中,话题就从他的蝈蝈白菜开始了。

    “蝈蝈白菜的制作工艺是老秦家的核心技术。”秦竹林告诉记者,光是制作一只蝈蝈,就要用6种绢料。蝈蝈的头部、须、身体、翅膀、腿、鳞片用料各不相同,要花20天,118道工序。单是每条须,便有40道工序。“做什么你得懂什么,这样才能把东西做出活生生的感觉。”秦竹林通过观察发现,蝈蝈在不同环境下,胡须的状态各不相同。如此,他把观察的结果再用在创作上,蝈蝈在觅食、备战、喝水、休息时胡须所表现出的神态就更加活灵活现了。白菜的工艺同样非常复杂,需要48道工序。一块绢布,一个熨斗,一个输液用的吊瓶,再加上一只吃饭用的小勺子,就可以做出千变万化的白菜叶子。熨斗在绢布上行走,白菜的纹路就出现了,用小勺子做出白菜叶子上的坑坑凹凹,输液吊瓶是用来制作白菜根的。看上去色彩很简单的一片白菜叶子,要想让颜色过渡的自然,需要上几十遍不同的颜色,颜色画上去时什么都看不见,经过高温烤制,水灵灵的白菜就出来了。

    说起来,秦家和“绢”很有渊源,甚至可以追溯到400多年前。

    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28年),秦家第一代艺人秦兴旺得到了唐伯虎一幅“蝈蝈白菜”的画作,爱不释手。他日日观研,后突发奇想,试用绢布仿制。后又用绢试制出天牛、蝴蝶、蜻蜓等草虫,大受欢迎,秦兴旺也因此技艺得以养家糊口。之后,他就立下家规,手艺传内不传外,传子不传女。几百年来,秦氏家族始终不敢违背祖训,每一代都在改进前人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传到秦竹林时,已是第十二代了。

    秦竹林回忆幼年时,多数时间几乎都是帮助家里人做绢花等小活。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秦家的手艺曾经中断过很长时间。为了生计,秦竹林去过很多地方上班。他还做过戏曲头面、表彰用的大红花、小孩子头上戴的绢花等。不管白天上班多么辛苦,秦竹林一直没有忘记祖辈的手艺,他利用晚上的时间研究学习绢艺。他说:“当时只有一个念头,祖辈的手艺不能在我这里断了。”

    现在的秦家,已经有了第13代传人秦彦良、秦彦勇,每一代人都因为时代不同而对绢艺的感触和理解不同。秦竹林最大的梦想,是建造一个“蝈蝈白菜”博物馆,将保存完好的先人作品和他不同时期研究制作的作品珍藏陈列,为这项民间艺术的传承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

    链接

    绢艺是一种从服饰文化中脱离出来的艺术,属于民间彩扎工艺的一种形式。绢艺在历史上究竟始于何时,目前尚无确切史料可查。但据宋《东京梦华录》记述,北宋的民间艺人已能剪绫为人,裁锦为衣,彩结人形了。至清代,成了八旗子弟茶余酒后玩耍、观赏的技艺,与“蝉塑毛猴”属同类手工艺。

    绢艺作品讲究“传神”,要求赋予绢纱生命,施以丝绸灵性,一件成功的绢艺作品,折射出的是艺术家的智慧与高超的手工技巧。

    近代,从事绢艺行当的艺人大多以制作绢花为主,而能用绢作画、用绢雕刻,却是绢艺中令人叫绝的高超技艺。【原标题:秦竹林:赋丝绢以生命】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河南工人日报 2013年05月17日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西汉著名谋士陈平成名前靠老婆养活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